首頁>Club>
蝶戀花·春情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5
回覆列表
  • 1 # 文學名句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蘇軾的這首詞作於何時,已不可考。據說,他在晚年被貶官嶺南時,曾叫侍妾朝雲唱此詞。《林下詞談》載:“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霜雪之神)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可以斷定,這首詞即使不作於惠州,也能較為代表他這一時期貶官惠州時的心情。是他政治上失意心情的真切反映。整篇的景語,實際上皆是情語,充滿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情感。

    初看這首詞,好象是一幕惱人的喜劇。既寫了暮春殘景,又感嘆春光易逝,佳人難見,整個上半闋都是在傷春。這是一幅郊原春暮的畫面:紅花凋落,春杏初成,燕子悠飛,綠水繞舍,柳絮紛揚,芳草無垠。而“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又把纏綿悱惻的傷春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哀婉動人。下闋寫的是牆外行人的單相思。鞦韆在牆內高蕩,佳人們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這怎能不使牆外行人心蕩神怡,對佳人產生愛慕之情呢? 然而,“牆裡佳人”並不知道牆外有一位“多情”的行人,舞罷鞦韆,翩然而去。結果,“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留下無盡的失戀、感嘆和惆悵,煩惱倍增。

    不難發現,這首詞首先概括地寫出了暮春的全貌:花、草、杏、柳、燕,無不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然後再描寫人物的動態。在經過一番藝術審視之後,作者把描寫的重點放在莊院的一角上。這段描述,可分為四層:第一層是“綠水人家”的輪廓,只一句“牆裡鞦韆牆外道”,就把界線(一堵牆)、雙方(牆內、牆外)、設定(鞦韆、道)勾畫出來了,用筆是多麼省儉。第二層點明瞭人物:佳人、行人。同時又描述活動:嬉玩、傾聽。透過一鬧一幽,把故事引向高潮。在第三層,佳人玩過之後,散去。行人惆悵,故事轉趨低沉、傷感。最後一句“多情卻被無情惱”,用一個“惱”字結束全詞。一方多情,一方無情,托出了“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的傷感氛圍,從而使詞的意境更加清悠、深遠。

    更深一步的看,上下闋雖然一寫景、一抒懷,但都是感嘆春光的易逝,美景不再來,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絡。如上闋的暮春景象的描寫,實際上烘托下闋的“佳人難再得、美景不常在”,是一氣貫注的。而上闋的“綠水繞人家”,則是為下闋的“牆裡鞦韆”作準備、留鋪墊的。可見,這首詞的藝術構思,是多麼精心,多麼巧妙。作者的悲涼心情從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真切的顯現。

  • 2 # 援庵講史

    這首詞的背景是蘇軾被貶謫到惠州時,在一個晚春時節因眼前之景寫下了這首詞。

    第一句描寫實景:杏樹上滿樹的花朵將要全部凋零了,枝頭掛著的是小小的青杏;

    第二句描寫環境:燕子飛來飛去的,綠綠的春水環繞著一戶人家;

    第三句寫景:樹上的柳絮在風的吹拂下越來越少,普天之下怎麼就找不到一處怡人的景色呢?春天都快過完了,景色依舊清冷,真是惆悵!好在啊,這個季節,應該無論哪裡都有滿地的青草,這也算是一種美吧!

    第四句寫動景:高牆之外是陸續不斷地行人,而高牆之內的院落裡卻聽得美女盪鞦韆時歡快的笑聲,這笑聲真的是感染人的心境啊,好想進去看看這美好的畫面;

    第五局寫:牆裡的笑聲逐漸沒了,而我自己卻怎麼都不能平靜下來,那麼好聽的聲音,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姑娘啊。這姑娘也真是無情,就不能多玩兒一會兒嘛,撩完別人就跑了,這算什麼事兒嘛!也怪我自己真是自作多情!

    整首詞動靜結合,也雜糅了作者自己被貶之後無法平息的心緒,總想找個寄託,找個傾訴的物件,但到頭來,還是一個人,有時人還會因為自己的多情得不到迴應而苦惱!

  • 3 # zlljsf

    《蝶戀花·春情》原詞如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這首詞是蘇軾晚年被貶時所寫,當時陪伴他身邊的人只有王朝雲,在那種境況不好的情況下,蘇軾是很樂觀的,這也是他能隨遇而安不被政事所煩的原因。面對朝雲,作者感慨良多,但對朝雲千里相隨而倍感欣慰,此生無憾,也就不在乎被貶至何處。

  • 4 # 一號詩巷

    本詞是一首傷春之作。蘇軾詞作大多都豪放,不過他婉約起來也是非常高格調的,而這首就是很好的見證,且來看:

    一:全詞

    蝶戀花·春景

    宋代: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二:白話文

    花兒凋零,春天也即將結束,杏樹上已經長出小小的果實。燕子在天空中飛旋,碧綠的河流圍繞著人家流淌。柳絮已被風吹得越來越少,但是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裡面,有少女在蕩著鞦韆,不時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但是慢慢地,裡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讓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三:淺析

    上闕: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而且觀察細微:杏樹上的花兒已經凋謝,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小小的青杏,從這句中可以瞭解到,時間已是暮春。接下來的兩句,對物像燕子和綠水的描繪,為整個畫面增添了幾分生動。後面的“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先寫柳絮飛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所以在此處和更見蘇軾胸懷的曠達。

    下闋:寫開始人,先從盪鞦韆的少女寫起,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作了留白。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牆裡有盪鞦韆的聲音,已被感染。但是後來笑聲又停止了,令人悵然若失。在這裡,“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透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鬱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這裡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然而盪鞦韆的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真可以說是“無情”。那“有情”又怎麼理解呢?也許是作者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生涯的感慨,總之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

     綜觀全詞,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可得知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景中又融入了情感,是一首上好的婉約詞。《花草蒙拾》指出本詞與風格婉約的柳永詞不相上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尾和豬蹄有什麼好吃的做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