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雜談咖啡館
-
2 # 村裡來了照相的
說起文化,不能不先說說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譬如老子、莊子的思想,墨子的思想,法家的思想,鬼谷子的思想等等。要掌握這些精髓,需要人們靜心閱讀,而當前最明顯的缺失恰恰是人們不能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很少去讀經典的,有口碑的書籍。
相反,人們卻沉迷於網路熱詞,百用不煩。這些詞像快餐一樣,讓我們的閱讀變得迅速。我們在快速的生活中忘記了的思考和沉澱,讓生活更加浮躁,讓文化缺乏生命力。還有對傳統文化的曲解。近年來,被商業操作裹挾的國學熱,難以真正形成社會性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更有甚者,個別“女德學堂”提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的女德四項基本原則,已經成了民族文化生存面臨的危機。
值得慶幸的是,文化綜藝節目強勢迴歸,《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奉上一場場精彩的文化盛宴,前者入選的詩詞從中國詩經的緣起《詩經》開始,包括了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一直延續到當代的毛澤東詩詞,時間跨度數千年,涵蓋了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位嘉賓的精彩點評,將生僻的掌故化作通俗的故事,降低了觀眾對詩詞名句的接受門檻,增加了文化厚度,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溝通古今,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以文化實力圈粉無數,讓參與者和觀眾受益匪淺。
這足以說明華人的文化需求一直存在,人們對精神共鳴的渴望正變得越來越強,華人對於文化更為重視以及興趣大大提高。文化的要義,在於涵養精神,滋養心靈。文化只有入了門才會有更大的興趣去了解和探索,這也正好迎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好奇心。關鍵是用什麼方式,用什麼內容去滿足和進一步激發它。
作為當代華人,對傳統文化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和判斷,做出合理的取捨。傳承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將傳統的,過去的轉化為創新的,當下的。
-
3 # 白sir讀書
今年9月,一篇演講稿在朋友圈刷屏,標題是《現實是有63%的農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沒上過,怎麼辦?》。這篇演講在朋友圈瘋傳,從標題看,對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擔憂顯而易見,也用資料喚起了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驚歎。但是演講者卻不是中國本土搞田野調查的學者,而是一位外華人。
這位外華人名叫羅斯高,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高階研究員、發展經濟學家。主要研究中國經濟,包括農業政策、農村教育、貧困與不平等的經濟問題等。
在他的那篇6000多字的演講中,涉及了不少數字、圖表和各種各樣的概念。在這份報告中,城市高中入學率達到93%,而貧困農村只有37%。文章釋出後,有人說:“一個外國老人家卻對中國的教育殫精竭慮。”同時,也有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人員對他的某些觀點提出爭議和質疑。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文盲成為新中國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為解決這一問題,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在全國展開。當時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從1949年到1964年的十幾年中,先後有近一億華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第六次全華人口普查(2010年)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7985979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華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華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30413094人,文盲率由6.72%下降為4.08%,下降2.64個百分點。
從資料看,中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只佔總人口數的8%,而發達國家這一資料要高得多,加拿大為51%,美國、日本也在40%以上。
這些是從資料上看,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感性的方面去認知這些資料。高學歷並不代表有文化有素質,有創造力。加上一個國家的制度和文化是否鼓勵人們創新,包容差異,實現自我對人才的養成也很重要。華人文化程度如何,光看資料沒用。看看人們之間的相處方式,看看他們有沒有創造力和激情,有沒有做出對整個人類有貢獻的成績比較重要。學歷和能力、社會貢獻不一定成比例。
-
4 # 一聲佛號一聲心
現時代,華人的文化狀況實在令人堪憂。
吟詩作對現在已經成了奢侈品,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綜藝活動。在古代,稍微上過裡幾年的小孩子都會,在那會,能吟詩作賦那都是家常便飯了。
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人們除了農忙時節,其餘時間都比較寬裕,也沒什麼競爭壓力,人們吃飽穿暖就夠了,也沒那麼多欲望。不像現在的人,雖然物質豐富了,表面幸福了,但身上壓著房子、醫療、教育三座大山,生活壓力巨大,並且人的慾望越來越大,很難滿足,一年很難有幾天真正休息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古人的那個心境。
所以,現在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狀況,實在令人堪憂,暫且不跟西方人比,就跟我們的古人也沒法相提並論,現在是一個精神信仰都缺乏的年代,華人需要認真反思一下了。
當今各種文化綜藝節目如詩詞大會,成語大會的火熱,是否反應了過去國人文化生活的缺失,倘若在一個人人會吟詩的時代,還會有這種節目的需求嗎?而如今我們組西方相比,我們又還有哪些差距?
回覆列表
當我們說到文化,如果當作中性的詞來看的話,我覺得還是ok的。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現在也依然是文明的國家。在大面上,我們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現代文明是接軌的。一些不太好的方面我們是沒有的,這一點我覺得不僅在生活舒適上,在安全度上都還是值得驕傲的。
如果從相對窄一點的範圍,比如說教育程度來看,也還好。受教育的人口比例是非常高的。雖然教育投入在財政佔比一直受到輿論的質疑,但是考慮到華人口基數和複雜的國情,我也表示理解。雖然關於教育系統的負面輿情也經常出現,不過你看看發達國家這類新聞也還是不少的,有的驚駭程度也是超過了我們的經驗,這恰恰說明一切正常。當然正常不等於正確。
很多人對主流媒體平臺影響力大的泛文化類內容的品味表示不滿意,認為那些內容很低俗無聊。不過發出這類批評的人,自己也不怎麼看品味高的內容吧,把時間和精力大量花在緊盯文化水平不高的內容上了。這個我早就發現了,假衛道士還是大有人在的。
說到底,文化修養在很多人看來是私事,很多人不怎麼公開展示自己在這方面的活動的,如看什麼書,聽什麼音樂。因為到了這個層次,個人化選擇是很強的,公開出來經常不會被人理解。這類活動也就相對隱性。而常說的低俗內容,影響力大的一個原因是這類內容所表達的主題完全不重要,既然不重要,大家都看看也就無妨了,輕鬆娛樂而已。
很多文化活動的傳播力並不強,但是在傳播平臺並不太關注的地方真實的活躍著。
還有很多人會用讀書來作為文化狀況的判斷指標,還會拿歐美人讀書風景來作比較。
不過我要說,線上閱讀是很活躍的。你沒有看到人家拿一本紙書,可是你並不知道人家拿著手機在看什麼。
紙書有低俗,手機有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