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29570590514
-
2 # 天道人言我自清
第一次世界大戰氛圍協約國和同盟國祺中協約國包括英國法國俄羅斯。同盟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和保加利亞等國。義大利,先加入同盟國後投入,協約國。但是協約國的沙皇俄國倒臺退出戰爭。雙方力量出現了傾斜。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了,優勢,但後來美國又加入協約國,使這場戰爭,徹底倒向了協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氛圍協約國和同盟國祺中協約國包括英國法國俄羅斯。同盟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和保加利亞等國。義大利,先加入同盟國後投入,協約國。但是協約國的沙皇俄國倒臺退出戰爭。雙方力量出現了傾斜。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了,優勢,但後來美國又加入協約國,使這場戰爭,徹底倒向了協約國。
一戰初期德國的實力是非常可怕的。
現代德國建立的時間很晚:1871年。一戰爆發的時間是1914年。也就是說德國建立了43年以後就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但德國熱衷發動戰爭的領導人其實是威廉二世,他以前的領導人已經滿足於建立德國和成為歐洲大國的成績。威廉二世之前的德國是左右逢迎,跟俄國、英國的關係都很好,並沒有打大規模戰爭的意願。
當初的俾斯麥打奧地利,戰場上勝利,立馬跟奧地利籤和約,也不往奧地利境內打太遠,並不下死手。
德國挑戰全世界是從威廉二世開始,而威廉二世是1888年繼位。實際上德國是隻用了26年的準備時間就向當時世界幾個頭號強國同時開戰:英、俄、法、美、意。
當時的世界霸主是英國。
英國是傳統的海上強國,他當年海軍的地位要高於現在美國海軍的地位。現在美國海軍有多強,當年英國海軍就有多強。
歐洲的俄國、法國則是傳統的陸軍強國,都覺得自己是世界第一陸軍。
威廉二世在繼位初期就定下了戰略:英國、法國、俄國一起打。同時在海上擊敗英國和在陸地上擊敗法俄。
這個目標是什麼意思呢?就相當於現在有一個新興國家,他定個策略:在海上擊敗美國,同時在陸地擊敗中國和俄國。
就是這麼狂。
問題是威廉二世差一點就成功了,德國當年就有這麼狂的資本。他後來在戰場上,東線地面,確實是滅了俄國。西線是差一點滅了法國,在海上和英國的較量中,也是略處下風。差一點,幹過英國。
為了和英國在海上爭鋒,德國建立了公海艦隊。雖然公海艦隊在實力上依舊落後於英國皇家海軍,但也是當時世界第二的海軍。就像現在美國海軍有10艘重型航母,公海艦隊相當於有8艘航母。實力比英國弱,但也沒弱太多。而打造這樣一支世界第二的海軍,德國只用了20多年。
在後來日德蘭大海戰中,英德兩國的海軍主力遭遇,打到最後也是英國吃虧,死了將近7000人,德國死了3000人。而在近300年的時間裡,英國海軍歷來是以訓練充分,素質高著稱的。但在跟新生的德國海軍比,卻落了下風。由此可見當時德國海軍的實力。
同時擊敗英法俄,威廉二世和德國有著狂妄的野心,問題是他還同時有著可以實現野心的恐怖實力。野心很龐大,算算賬,感覺自己努努力也差不多能實現。一個人想幹壞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有幹壞事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海軍是一個非常昂貴、費錢的軍種。比陸軍貴的多。怎麼講呢?我們看美國還有以前的英國不順眼,認為他們是強盜。但說實話,這兩家都是海洋霸主,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是幹什麼的呢?其實就是:搶。明搶暗搶,各種搶。如果不搶,維持這麼一支艦隊那就賠錢,賠到海軍解散。
靠自己國家的民力,根本就養不起一支能爭霸世界的海軍。
像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把海軍建好以後,立馬發動甲午戰爭,他要是不跑大清搶一筆,艦隊根本維持不了幾年。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強大,那也是在先佔領北韓、東北的基礎上,整合了資源,才能把艦隊開起來。他後來南下,打珍珠港,都是為了搶資源,以維持他的海軍。
英美海軍也是靠在全世界打仗,維持貿易秩序,才能賺錢,維持海軍。
所以,當年德國打造公海艦隊,也是投入了極其巨大的資源、國力。無畏級戰列艦就造了20多艘,而當年的無畏艦其實就相當於現在10萬噸級的重型航母。其他的戰列巡洋艦、巡洋艦、驅逐艦幾百艘。公海艦隊以外還有潛艇部隊。
德國陸軍無敵,但一戰之前,德國是拿出了50%的實力去打造陸軍,50%的實力去打造海軍,這就分散了國力。
咱們上面也說了,地面東線德國已經打贏了,西線是差一點打贏,部隊在巴黎城外被擋住,最終沒能打進巴黎,勝負也只是毫釐之間。
所以說如果當初威廉二世胃口小一點,放棄跟英國在海上爭霸,不把資源投到艦隊裡,全面加強陸軍,一戰他就打贏了。
公海艦隊的這些無畏艦、戰列巡洋艦、驅逐艦、潛艇換算成陸軍裝備就是100萬精銳步兵,10萬門大炮,20萬挺馬克沁機槍......如果陸軍加入這些力量,滅掉法國那是手掐把拿的事兒,不會有半點懸念。等到西線擊敗法國,東線擊敗俄國,佔據這麼大片區域,德國也就不在乎英國的海上封鎖了。
日德蘭海戰以後,由於實力上的差距,公海艦隊一直是躲在海港到戰敗。也就是說德國這麼大的一筆投資,跟陸軍等額的一筆投資,並沒有發揮出有價值的作用。這就不如不建這支艦隊了,直接把財力、物力、人力全投到陸軍。
到了二戰,德國幾乎是又來了一次翻版,只不過是地面戰場水平翻轉了一下。這次是法國迅速滅了,東線已經看到了克里姆林宮,離滅亡蘇聯又是隻差了一點點。然後他的海軍依舊是沒有奪取制海權。如果德國不發展2艘俾斯麥戰列艦,再算上幾條普通戰艦,毀到陸軍又是5000輛坦克。東線德軍要是多5000輛坦克,是不是也把蘇聯滅了?
德華人擅長邏輯,精於計算,但他兩次失敗,跟把賬算的太細緻有很大的關係。
一戰西線打法國,二戰東線打蘇聯,他的兵力都是計算的剛剛好。可中途一旦出現意外,就出現兵力不足的情況。一戰西線小毛奇分走了打巴黎的50萬部隊,法國就沒打下來。二戰東線道路泥濘,拖延了時間,導致打莫斯科的兵力不足,蘇聯也沒打下來。德軍一戰打巴黎,二戰打莫斯科,都是差一點。如果他賬算的粗一點,多準備50萬-100萬部隊,這兩場戰爭他都能打贏。德國不在海軍上分散實力,他可以多出100萬-150萬的陸軍。
如果一戰德國能夠謙虛一點,野心小一點,不打世界大戰,只打歐洲大戰,不在海上和英國打,全力在陸上跟法俄打,然後多準備一些部隊,佔據絕對優勢,獅子撲兔,他應該會打贏。
打仗最忌諱分散兵力,但在軍隊的建設中,分散力量,也是要命的錯誤。建設軍隊要分清主次。首先,主要的軍隊,要保證絕對、肯定、必須能打贏。這還不夠,還得在主要軍隊這裡留下備份,如果有意外,備份上去,依然會佔據絕對優勢。在這基礎上,才能去發展次要部隊。
一戰、二戰,德國都是算的很細,覺得自己的陸軍是“差不多”、“剛剛好”能打贏
......這是絕對不夠的。要是覺得100萬能打敗敵人,其實得準備200萬,甚至是300萬,你才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