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言MAX

    殺衛溫和諸葛直的理由是“違詔無功”,這就有點意思了,到底是違了什麼詔呢?

    史書上只是說,吳國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遣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入海求夷州、亶州。歷盡艱辛、衛溫率軍抵達臺灣,並在島上生活了一年有餘。

    由於水土不服、疫病橫行,一萬大軍損失了十之七八。只得撤軍返回,還帶回島上的上千土著面見孫權。結果回來之後,直接就被下獄誅殺了。具體“違”的什麼詔,如今已不可考。

    試著分析,孫權之所以兵發夷州,無非也就三種可能:

    其一、效法秦皇漢武,入海求取不死藥

    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歷代君王走過長生之道的不在少數,無不是花費糜多,且沒有成功的先例。

    如果是在國力強盛的時候,當成皇帝的業餘愛好也沒啥大不了的。但在天下三分的時刻,所思所想無非就是強兵求存,是沒人有心思發展這種燒錢的興趣的。

    換句話說,即使皇帝本人有這樣的意願,臣工們也不會任由君主去胡鬧,舉兩個三國時期的例子:

    虞翻和張昭爭論鬼神之說,結果虞翻直截了當地說,哪來的神鬼,所有的人都將回歸塵埃。惹得孫權老大不高興了,導致虞翻落了個流放的下場;

    曹睿要效仿漢武帝的長生之道,下令拆取承露盤。結果在從長安運往洛陽的途中就莫名損毀、連部件也不知所終,成了千古謎案(三國志有載,演義有所加工)。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李長吉《金銅仙人辭漢歌》)

    這就是當時的社會現實,臣工們不允許帝王迷戀長生之道。如果衛溫所受的命令真是如此的話,那大可拒絕啊,大不了落一個虞翻的下場。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夷州不可能有不死藥。當時的夷州土人已經和吳國方面有了來往,看著那些土人的樣子,以孫權的天資,豈會相信他們有不死藥?

    夷州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風流至亶州者。(陳壽《三國志》)

    官員普遍呈現抵制態度,且夷州不可能有不死藥。如此這第一種可能性,也就不太可能存在了。

    其二、開疆拓土的野心

    直到康熙朝,對臺灣的爭論中,還有人表示要放棄呢。以三國的情況來看,非要收服夷州以表示開疆拓土之功,未免太牽強了一些。

    看下地圖,當年的吳國幾乎囊括瞭如今中國最精華的地方。但當年的情況,卻是隻有寥寥230萬人口,孫權要那麼多地幹嘛?

    開邊是很耗費國力的,三國爭霸的核心是中原。衛溫去一次夷州就十損七八,這份代價是吳國承受不起的。

    一旦國力損耗嚴重,曹魏、蜀漢方面打過來的話,那孫權就只能去夷州吃香蕉、啃鳳梨了。

    況且,當時雖沒有什麼海權的概念,但以東吳的地理條件來說,海洋中的一切都是他家後院。集聚力量、紮根中原才是王道,後院的物件,多會去取都一樣。

    衛溫之後,再無孫權派遣官吏前往夷州的記載。這也算是一個佐證吧。孫權所為開疆拓土而去的可能性不大,畢竟這個時機不太對。

    其三、擴充人口增強實力

    人口就是財富,平時的稅收、戰時的兵員,都有賴於充足的人口。雖然相比蜀漢,吳國的人口不算太少,但比起魏國來就大大的不如了。

    吳國看著地盤挺大,但除了長江沿線之外,南方大部分地方都處於一個未開發的狀態。除了地廣人稀之外,還有著古越人諸部盤踞其中。古書上稱這樣的情況為“眾不附”。

    換而言之就一句話,這些地方你不光是徵不到兵、收不到稅;說不定什麼時候還會給你玩一把背刺。這樣的情況確實蠻危險的,所以才有孫權屢次鎮撫山越。

    會稽山賊大帥潘臨,舊為所在毒害,歷年不禽。遜以手下召兵,討治深險,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餘人。(陳壽《三國志·吳書》)

    在對待南方諸部的鎮撫過程中,孫權得到了足夠的利益。擴張自己的實力、減輕南方的壓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而當時的夷州,可以令孫權動心的無非就是那句“夷州世相承有數萬家”,即使按三家人出一個兵來計算,這也相當於是1-2萬大軍了。

    雖然孫十萬打仗不咋地,但這麼多的兵力還是蠻有誘惑力的。畢竟陸遜滅掉潘臨,所得不過兩千兵力而已。

    為了人口而去,這才是孫權派遣衛溫、諸葛直前往夷州最可能的理由。而衛溫返程之時,從夷州帶回千餘精壯土人,也印證著這一點。

    後記:衛溫、諸葛直之死

    夷州之行,歷時一年有餘。雖然帶回千餘土人,但這遠不能彌補病死七、八千精銳所帶來的損失。

    吳國的兵力不過23萬,一下損失8千人,就佔到全部兵力的3.5%,這對於吳國來說,顯然是個重大的軍事失敗,必須要有人為此事負責。

    雖然在夷州之行前,陸遜就曾經勸告過孫權,不能輕舉妄動:

    臣愚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今兵興歷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聖慮。忘寢與食,將遠歸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

    但讓孫權來為損失負責,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先不說孫權本就是個好面子的人,到了晚年還變得猜忌好殺。

    就說此時的吳國,孫權稱帝也才三年啊。如果讓君主認領了這個罪名,對於吳國的形象顯然是不利的。所以只能由這件任務的具體執行人來負責了。

    所以,衛溫、諸葛直莫名其妙地被處死,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滕王亭子二首全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