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很簡單,所謂的“歲幣”就是交保護費,只要交了錢就能平安無事。這是相對弱小的國家在動亂之世求安寧的一種方法。

    宋朝是目前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沒有之一),經濟發達,但是其軍事力量卻相對弱小。因為宋朝建國是“和平演變”,並沒有經歷土地革命,所以其土地是允許買賣的。並且,擁有著發達的海外貿易。千里江山圖

    自從靖康之恥之後。宋朝皇室南遷。為了與北方少數民族達成合約,宋朝每年要交給北方傳送民族政權一定數量的歲幣(就是保護費)。那時候,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挺講信用的。只要你給錢他就不打你。這樣,兩國都相安無事,只要交了錢就能換取50多年的和平。清明上河圖

    在現代人看來,這樣交保護費就是對國家的一種恥辱。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交了錢就相安無事,換取幾十年的和平發展,讓本國的經濟和軍事上的發展。也是一筆很划算的交易。畢竟當時宋朝並不缺那點錢。

  • 2 # 勤學苦練不落後

    宋朝是中華歷史以來文化復興的一個時代,宋朝雖然富裕但是人們的思想意識缺乏團結的精神,皇帝的墮落使其朝中大臣勾心鬥角圖謀不軌,勾結外族滅掉宋朝以得一己私利,使其軟軟的皇帝為求自保付出的軟弱代價。宋朝皇帝為保住江山聽取奸臣之言忽略忠誠良將衷心進言、反其道而迫害忠良導致國家軍事落後無力抵擋外來勢力導致滅亡。

  • 3 # 風清水淨

    北宋最大的問題就是重文抑武,國家很富,但是武備很差,全社會都在輕視壓制軍人,同品級的武官要給同級甚至低階的文官行禮,國防形同虛設,最後導致國破家亡,徽欽二帝被擄。歷史告戒我們:富國一定要強兵,只有強大的國防才能保證國家和人民的安寧。

  • 4 # 讀史話滄桑

    宋朝富庶嗎,應該說兩宋時國富民貧,兩宋可以說是正常時期百姓負擔最大的朝代了,主要分析以下幾點:

    1、政治上,宋朝官員的薪俸是歷代最高的,而且地方官員的薪俸比同品級的朝庭官員的還要高。

    2、軍事上,宋朝採用的是募兵制,士兵是沒有退役這一說的,同時,宋朝國防戰略上又是消極防禦的,因此,需要養很多兵,仁宗時最高達到120萬,養兵不用兵是宋時的特點,其兵制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差的了。另外,由於擔心武將尾大不掉,每年都要對戍邊計程車兵進行換防,就光這一項,每年就要花很多的錢。

    3、文化上,由於文人待遇高,所以好文雅、善享樂,娛樂業也是最發達的,為了便於日夜享樂,宵禁制度就是在宋朝取消的。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為了逢迎宋徽宗而作的,可惜的是,畫做好還沒來的及獻上,便發生了靖康之役。僅憑《清明上河圖》就說宋時的經濟發達是不太客觀的,至少是不全面的,稍微想一想就可以明白,哪個朝代沒有幾個繁華富庶的商業街呢,而且這是京城呵,不能簡單的以點代面就說其代表了整個國家當時的情況;再說,這幅畫是要獻給皇帝的,不太和諧的內容敢畫上去嗎。當然,《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是很高的,但不能因為其藝術方面的成就就忽略其所產生時代背景和作者作畫的初衷。

    既要養很多富官,又要養那麼多的兵,還要外族交保護費,國家沒錢行嗎,所以,國家只能多收錢,這樣,表面上看起來收入當然是多了。

    因此說,兩宋不是因為國家富庶而收入增多了,而是因為國家需要花的錢多了所以才收的錢更多了,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國庫收入增多了,實際上是百姓的負擔加重了,再加上兩宋都只是半壁江山,因此,當時老百姓的生存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 5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宋朝的富庶在於科技發展帶動了生產力的提高,四大發明都出現在宋代,農業、醫藥學、土木工程、航海技術、冶金學以及紙幣的出現大大推動了宋朝經濟發展和繁榮。工商業也有了長足發展,憑藉著指南針的發明和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提高,陸上絲綢之路因戰爭中斷後,海上絲綢之路得以迅速成長。瓷器燒造、紡織機(繅車)技術的進步,出口的品種也多了。宋朝發展工商業的同時,也對商業活動課以重稅(宋朝的商業稅是封建社會最高的)。經濟發達了一般要以強悍的武力為基礎,但兩宋都是社會、文化、經濟一片欣欣向榮,在軍事武力上處於積弱捱打局面。(看看現在的富得流油的沙特軍隊戰鬥力,活脫脫現代版宋軍)

    宋朝經濟看似發達,財稅收入很多,但是架不住能花呀!“三冗”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為了防止官員造反,宋太祖建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官僚機構,把權力分解,設定大量新的官職,讓官員相互牽制。還給出了歷朝歷代官員最高的俸祿,經常性的給官員各種賞賜。擁有著統一王朝最大的兵民比例,高達一百多萬的禁軍、廂軍。而且為了讓官兵互相不熟悉,不斷調整軍隊的駐地,(北宋禁軍一半駐守東京汴梁,一半輪流駐守各地,軍隊來回折騰造成的冗費。)冗官、冗費、冗兵這“三冗”問題沒解決,看似富庶的大宋王朝,中央財政卻是長期的入不敷出。

    一個繁榮發展的王朝,必然有著強大的武力加持,但是宋朝卻是個戰鬥力弱到渣的奇葩王朝。宋朝軍隊戰鬥力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受“五代”的武將不斷造反,天下蒼生飽受戰爭之苦。宋太祖“與士大夫共天下”為立國之本,政治上種文輕武,由樞密院文臣來調遣全國兵力,制定戰略,武將地位空前的下降。按趙匡胤制定的番戍法,禁軍、廂軍等駐地二、三年,有時不到一年調整一次,將領並不跟著部隊調整。遇到戰爭時抽調各地數量不等的軍隊,臨時委派一個將領來指揮,皇帝順便給將領一張陣圖,按陣圖排兵佈陣。將領對部隊的戰鬥力一無所知,各部隊之間的配合、互相信任都是問題。宋朝採用的是“募兵制”,就是說士兵和國家是僱傭關係,宋朝是土匪、強盜只要願意招安都能被收編。發生災荒時各種流民也會被招收入伍,各種罪犯更要發配邊疆戍邊了。就這樣戰鬥力的軍隊和北方遊牧部落作戰,還缺少馬匹。(宋初丟掉了養軍馬的河朔之地)戰爭結果可想而知,打不過就只好求和了,用錢買平安。

    宋、遼經過四十多年的戰爭,最後在澶州之戰,誰也奈何不了對方,只能互相妥協。簽訂了“澶淵之盟”約定為兄弟之邦,宋朝每年給遼國銀十萬、絹二十萬的“歲幣”。後來與西夏戰敗,簽訂“慶曆和議”也賜給西夏銀五萬,絹、茶各幾萬的“歲幣”。遼國趁著宋與西夏戰爭又要去了二十萬。宋朝是花了不菲的代價屈辱的換回和平,史書上對於和議一邊倒的貶義之詞。實際操作情況是按和議兩國要在邊境開“榷場”進行貿易,遼和西夏除了馬和羊幾乎沒有其它東西可以拿來交易的。開始時遼國輸出馬匹給宋朝,蕭太后很快發現這會大大增強宋朝騎兵的數量與戰鬥力,嚴禁把馬賣給宋朝。那就只有拿貨幣來買各種物資了,邊境的榷場宋朝這邊每年都能賺三百萬以上,遼國的“歲幣”基本都回流宋朝,還倒貼不少。到了後來銅不夠用,只能用宋朝的貨幣,整個遼國對宋經濟上依賴很大,也沒錢發動對宋戰爭。宋朝用這個方法同樣讓西夏和後來的金國經濟上只能依賴宋朝,不敢發動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釘釘併入阿里雲,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