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說話的寫字人

    你好!首先要更正你的叫法,書法沒有創作這一說,完成書法作品時,是將你所學的知識和技巧運學以致用而已,我們在書法的道理是永遠是學生,只是學得好與不好。你提到過河拆橋的問題,打個比喻: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娃兒會打洞,我們主要學習誰的書體,在完成書法作品是自然而然的就會表露出你所積累的功底,如果沒有這些功底的話,你就已經脫離書法了,我們在書法上就三個字“夠得學”,我也是一名書法愛好者,釋出了一些書法教學影片和欣賞影片,春節臨近,正在寫春聯並且還會送出,關注我,大家一起學習進步。

  • 2 # 落月灣中垂釣客

    一丶書法創作中的“過河拆橋”,指的應該是“出帖”。釣客認為“讀帖丶悟帖丶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是正道也是王道!

    1.讀帖與悟帖是臨帖的前提,讀帖多才能眼界寬丶視野闊,才能見多識廣丶才不會少見多怪!悟帖是伴隨讀帖進行的,在讀帖過程中如果不悟帖,就會使讀帖與臨帖的效果大打折扣,使書法學習事倍功半。

    2.悟帖主要是感悟與體察書法經典法帖的“字法丶筆法丶墨法丶章法與神韻”,還要體悟書寫內容與書體的和諧度丶題款鈐印等書法常規。讀帖悟帖有助於培養與提高鑑賞力,鑑賞力的提高也有助於表現力的提高!

    3.臨帖是培養與訓練表現力,表現力包括書寫能力即書法技巧丶謀篇佈局的能力等諸方面!鑑賞力與表現力是決定書法水平高低的兩個主要因素,二者相輔相成丶缺一不可丶不可偏廢!

    二丶名家之論,讓人振聾發饋!孫過庭書譜中有“五乖五合”的高論,堪稱經典之談!

    1.臨帖有“對臨丶通臨丶節臨丶背臨丶臨創結合”,應臨中讀悟,悟中讀臨。

    2.臨帖應循規蹈矩丶循序漸進,切忌急於求成丶急功近利!臨帖之初,貴在形似丶再求神似,這就是所謂的“入帖”;三求“師古而不泥古”丶在傳承中有創新,創新是一種合理的有依據的變通,絕不是隨心所欲的恣意妄為!這就是所謂的“出帖”,至此境界就是所謂的“過河拆橋”!

    三丶什麼是草書中的“過河拆橋”?

    垂釣客習研草書,就以草書為例,談談粗淺體會。

    草書中的“過河拆橋”,就是所書的草字草法遵循“法度”丶誇張有度丶變通有度,拆的“橋”是“章法之橋丶墨法之橋丶”而不是“筆法之橋與字法之橋”!前賢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草書的字法與草書專用符號也不能輕易!以上是垂釣客的一管之見,歡迎方家批評指正!

  • 3 # 中州耕牛堂主

    問題:書法創作,應“過河拆橋”嗎?

    首先說明一點,任何書者都不要先談“創作”二字!

    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麼不能叫創作?”

    我的回答是:“你的字寫得超過古人了嗎?如果你的字沒有超過古人寫的字,就沒資格談 創作 !”

    可能有人又問:“現在的書法家講課時,都說作品創作,那不叫創作叫什麼?”

    我的回答是:“規範的叫法應該是寫書法作品。”

    好了,現在切入正題,剛才的“包子”皮太厚了,咬了半天還沒咬住餡。

    關於書法創作應該不應該“過河拆橋”的問題,我的觀點是:這個橋,你永遠也拆不了!

    先問問自己,你的字出自何碑帖?你在所學的碑帖獲取了哪些東西?假如你臨寫碑帖達到一定的高度且準備出帖時,難道就不用原先碑帖裡的“法嗎”?如:筆法,字法,等等。即便是你有很高的“創作”水平,想形成自己的風格,那也要做到“有源有根”,讓方家用法眼一辨就知道你的字師法何帖,師法何人。若你“創作”的書法作品連方家都無法辨認法出何處,那就是你的自創體了,這樣的書法作品拿去讓方家看,方家保準會給你一個字的評價:俗!

    那麼,方家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創作”的書法作品無根無源,沒有傳統的東西做支撐,是站不穩,立不住,風一刮就會倒的“書法作品”,是俗氣十足的書法作品!

    俗話說,人不能做“過河拆橋”的事,做為一個書者,亦是如此!

    但是,還有一點需要說明,書創作不要“過河拆橋”,指的是書法作品中的字法和筆法要師法古人、師法傳統,這兩點很重要,是不能“過河拆橋”的。但作品的章法還是應該精心佈局的,墨法也是應該求變的!

  • 4 # 高培書畫琴

    書法學習開始於臨摹你喜歡的名家書帖。在臨帖的開始階段,要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一絲不苟,要儘量臨得同原作很像。才入門時,先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自作聰明,更不能率性隨意自以為是。

    一句話,就是要絕對忠實於原作,哪怕你認為古人作品中某一個字某一筆並不那麼好,你也要照著臨寫而不能把改變。這就象李可染先生所說的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透過摹寫、對臨、背臨,真正讓古人的作品入腦入心,甚至成為你下意識的書寫習慣,一下筆就有古人的東西。

    但這只是第一步,入帖。入帖後我們絕不能停留於此,這時候出帖就成了最大的問題。這就需要過河拆橋了,不然你就會成為書奴,不會有真正的進步。正如莊子言: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學古人並不是要墨守成規做個古人,而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新,也就是要象李可染先生說的後半句,“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每一朝代大多數人總是看不起本時代的書法家,總認為是當時的人今不如古,緣情棄道,一代不如一代。去看看歷代的畫論就知道了,古人也總是厚古薄今,唐不如晉,宋不敵唐,明清更不行,總之是今不如昔。然而縱觀歷史,其實每一朝代都會在事實上形成對前人的超越。

    新的思想,新的主張,新的創作方式,總是難以得到當代當時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和贊同。這成了歷史的規律。

    當今書法藝術在前人的基礎上得到了大的發展和繁榮。但很多人仍然認為,我們也是今不如昔,今人不如古人。當然我們要承認超越古人是非常艱難,也很難做到。但是,也不應該一概否認我們現在的書法藝術的發展水平,要相信我們的時代也會有人形成對前人的超越,比如沈鵬、王鏞、劉洪彪等人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和創新就很有意義,雖然他們現在難以得到大眾認可,但他們的作品畢竟與古人拉開了距離,有了不一樣的面貌。也許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才發現,書法藝術的真正高峰就在這些探索和創新的人當中。

  • 5 # 子衿書法

    應該拆。但是我們拆橋拆的目的要明確。拆了它是把舊材料重新組合搭建一座,這還不如不拆。如果是重新規劃藍圖,應用成熟的技術,建設一座更新更美的橋,這個橋就拆的值。

    還有,我們要走的是遠路,過橋以後,這橋對於我來說,他的存在已經沒有意義。(當然不是損人不利己的真去把走過的橋拆了)。學習書法就是在走一條永無止境的路。來回來回的在一個地方徘徊,還怎麼前進?

    好比說,我們臨習一本字帖,已經深得其精髓。這就是過河了。這時候你覺得應該繼續往前走?還是沿著橋又走回去?我想大家都會有正確的選擇。

    但是,假如你還沒有出門,就去想著拆橋的事,就永遠也過不了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孟姜女哭長城哭的是哪裡的長城?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