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端木城主
-
2 # 賴仲達
科幻本身是一個文學體系,但是,在天朝,因為歷史原因,科幻和科普視為一體。
而科普這玩意,說句難聽的,在十多年前就是小孩子的讀物。
所以由此引申,科幻也就成了幼稚的了。 本人小說《紅巨》就是要打破這種成見。
-
3 # 科幻鹹海Saltysea
首先這個問題你要從歷史角度看。早些年在王晉康老師還年輕的時候,我們的科幻其實是非常非常薄弱的,科幻作家非常少,而且不被作協認可,進不了作協意味著沒有經費,什麼都沒有,這個時候兒童文學接納了科幻,科幻才正式進入了作協,微博搜尋@飛氘,可以看看氘哥的頭銜,他是兒童文學的博士,但是他其實是研究科幻的(順便說氘哥也是個很厲害的科幻作家!),所以現在人們固有觀念就是科幻很幼稚。(氘哥微博)
然後就是最早的這批——我講的是以王晉康和吳巖老師為主的這些20世紀末的科幻作家,他們寫過很多兒童科幻,那個時候也是時代需要,要靠科幻做一些科學科普,是一種通識教育(順便說一句,現在已經不提倡這麼幹了,具體可以參考劉宇昆先生的一些發言),所以兒童科幻蓬勃發展,這應該也是誤解之一。
(吳巖老師微博,他不寫科幻很久了,但是仍在這個圈子裡做相關的,很重要的事情。)
科幻有文學性,而且很強,還有很強的科學性。本身是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的,以上。
-
4 # 科技文化鄭軍
科幻作為一種文學型別,和其它文學型別一樣有文學性。科幻的文學性比較弱也是歷史通病。有很多頂級作家比如阿西莫夫,一直因為文學性不夠遭遇詬病。同一個作家比如葉永烈,當他轉去寫傳記文學時,思想性和文筆就顯得上一個檔次。但他在寫科幻時也已經是成年人,九十年代後期偶爾還寫科幻,文學性又顯得不足。似乎科幻這個文字本身確實對文學性有限制。但背後的根源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本來就存在的差別。
我們知道,科學語言以精確為主,要求價值中性,儘可能過濾掉作者的感情色彩。論文專著都是這樣的語言風格。文藝語言以抒情為主,講究多義,聯想,共鳴,個性化。當科幻作家把科學成果寫入科幻小說時,等於是用文藝語言改寫科技語言,這個過程非常困難。科幻作家一直沒做好這個活,但文藝作家幾乎連做都沒做。
我曾經接觸過一位極地科考專家。他在寫學術著作的同時,也把他在南北兩極地區的日常見聞寫成散文集發表。他的體會就是很難找到合適的漢語修辭來描寫所見所聞。唐詩宋詞的作者都沒到過兩極,沒發明有關的語言,他得自己組織詞彙,儘可能把描寫藝術化。
這個例子雖然不是科幻小說,但卻是科幻文學性問題的根源。不光漢語,各種語言裡面最經典的修辭都由農業時代的作家完成,現代作家要先學習前輩作品才能打磨自己的修辭能力。但是當他們工描寫科技,工業,未來時,就發現這些語言沒有用武之地。
其次,主流文學講究性格決定命運,核心矛盾是人與人鬥。科幻是環境決定命運。主要描寫人類認識環境,改造環境的實踐。核心矛盾是人與天鬥。人類上古時期曾經有一些文學作品歌頌人與天鬥,比如西方的農事詩,中國詩經裡的一些篇章。到了中古,中西方文學藝術都轉向關注人與人的關係,歌頌人與人的鬥爭。
現在,如果你讀中文專業,你接觸的經典作品充斥著人與人的矛盾,大量經典的情節,描寫,修辭都圍繞這個主題。他們不關注,也不會寫人與自然的矛盾,而這正是科幻的專長。所以從主流文學評論家的角度看,很多科幻作品他們不知道興趣點在哪裡,科幻迷又為什麼迷它們。甚至他們會覺得那裡面沒故事,只有人和人的矛盾才構成故事。
所以,科幻確實缺乏文學性,但這是因為科幻進入了文學家從不涉足的一塊領域。他們很難有什麼可以借鑑,從主題、題材、人物、情節到文字,科幻文學一切都是新的。
-
5 # 東域狂生
在很多不看科幻小說的人眼中,科幻小說和想象作文並無分別。之所以會嘲笑,想必是他們以為喜歡看科幻小說的不過是喜歡幻想的長不大的孩子罷了。
其實,真正的科幻小說不是一個單單展露腦洞的作文,它需要事實為依據,需要嚴密的邏輯和推理,需要很強的想象力。但是也正因為這些,科幻小說不免會夾雜一些拗口的、複雜的理論知識,所以很難寫成如散文或詩歌那般愉悅的文學作品,刻畫人物形象方面也會略顯單薄,(從大劉的小說可見一斑)。但是科幻有他獨有的魅力,那就是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而現代人最缺乏的往往是想象力。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喜歡看什麼,自然是不必理會那些不懂裝懂的人的言語,因為他們在嘲笑你的同時已經顯露出來自己的無知。
回覆列表
科幻小說或者作品起初確實是三流作品,不過那早就是上個世紀中期或者初期的事兒了。現在的科幻作品早已將文人、人性以及社會倫理融入其中,不僅僅是科學的幻想或者說是對未來的暢想,而是用極端的想象去探討人性的本質,或者表現社會的醜陋等等一些更為深層次的問題。
科幻小說具體是個啥?
科幻小說即科學幻想小說,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其定義為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而創作出的文藝,一般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所以它的文學性是必有的,不過我看科幻小說和其他形式作品的時候,也會被人嘲笑。本人自己總結的原因如下:
1.國內科幻小說呈現出輕科學偏文藝的趨勢。而且,目前中國各大主流網路文學平臺上的科幻分類下的小說,很少完全具備優秀科幻小說以上三要素,其細分型別和受眾與科幻小說三要素定義的科幻小說均有極大差別,也不受中國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協會的認可。
2.大多人並不瞭解科幻文學界,比如他們只知道文學界的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卻不知道科幻文學界最具權威的獎項星雲獎和雨果獎(當然奇幻文學還有自己對應的獎項)。星雲獎和雨果獎的獲獎作品也是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類似這樣的獎項還有很多,國內就有銀河獎。劉慈欣的《三體》最開始也是從拿到國內的銀河獎開始的獲獎歷程。《三體》真是很不錯的作品。
3.科幻中的“硬科幻“和”軟科幻”。
軟科幻小說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
硬科幻小說是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而且,無論我們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
前者會有過多的偏向於情感,人性的討論和社會的問題縮影、折射等等。看起來與奇幻文學或者國內的仙俠小說,穿越文傻傻分不清楚。以至於被別人誤認為科幻不過如此。當然,如果對於哲學、心理學有更多瞭解的話,你會更清楚,這類作品很難寫出優秀小說。優秀的軟科幻小說也都是佳品優作。本人記得看過第一界雨果獎短篇小說獎的獲獎作品《被毀滅的人》,就是在討論潛意識的。這部作品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衝擊,瞬間讓當時認為科幻只有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化學等等理科知識的青澀高中生明白了,科幻的寬廣。以至於現在的我能夠正視科幻,沒有用自己的無知嘲笑喜歡科幻的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