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常吸貓
-
2 # 翠鑫石意
“蛟”指的是一種動物。按古籍記載,蛟類動物說的就是長了角的千年大蛇,前些年香港有一部電視劇“人龍傳說”就是講的蛇變蛟,蛟變龍的故事,按民間傳說是每一年天上會落下24顆蛟子,也就是影視劇中說的龍珠,修煉成蛟的大蛇一旦吃下一顆龍珠就由蛟變成龍了,蛟成了龍小河小溪就養不住它了,蛟就會在夏天雨季藉助大雨而奔騰入海,民間叫作起蛟或走蛟,起蛟之前會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狂下暴雨,傳說是蛟頭昂多高洪水就漲多高,電閃雷鳴是雷公扼制它昂頭,這種起蛟的事件歷史上多有發生,最著名的就是民國遼寧營口墜龍事件,當時還上了報紙的,百度可搜到,只是到了解放後新中國反對封建迷信,所以這類事件就被當作迷信事件了,按現代來說,這也屬於民間傳說,科學也解釋不了。
-
3 # 使用者53139094053
這裡說的發蛟。是我們重慶老家說的出蛟。我們老家有種說法。蛟龍出海。必發大水,是因蛇修煉了幾百年上千年,修煉成了蛟龍。成蛟之後就要去大海,江,河,修煉,渡劫。如果,渡劫成功就會成龍。渡劫不成功就會身死道消。所以每一條蛟龍出蛟之前會託夢給村民。所經過路線不會傷害生靈。當然,因為走蛟的水太大,會衝倒一些房屋樹木。相老一背傳。走蛟的水是。天三尺,地三尺,自己三尺。共九尺立水。如果有橋比它修道還早建的,它就走橋下過,比它修道晚建的就走橋上面過。有寺廟,地名比它大的。不讓它過的。它就會鬥法。勝了就會順利透過。敗了也會身死道消。這些都是口口相傳。我奶奶在民國初年就親眼見過。她給我洴。她的父親在夢裡夢見一個白鬍子老頭說。我在你家詞堂後山住了很久了。明天午時就走了,到時候你們不要出來看。當時醒了也沒放心上,只當是個夢。第二天起床去看秧子,天氣還很好。大約到了現在的十點多鐘。注。以前鄉下是沒有鐘錶的。是記時辰。天上突然起了一片烏雲。接雷聲不斷,跟著就下起大雨。在他看見烏雲就向家裡走。總共也就二三十丈這的路,還是淋溼了一身。他在門口回頭看了一下。小河溝的水一下子就漲過了秧田。他心裡在想,奇了怪了。再大的雨也不會這麼快漲這麼大的水。他邊想邊到裡屋換了一件衣服。抽了一袋葉子菸。他又看了一下外面,前後也就半個小時左右,水快到曬壩了。曬壩離秧田也有一人多高。這是從來沒聽說過有這麼大的水。因為這個地方住了四代了,算我奶奶有五代了。大約一百年了。第一次看見這大水,他心裡一驚。聯想到了快天亮時做的夢。馬上叫我奶奶七兄弟姐妹到正屋去。不許出來。當時有長工,有放牛的,有傭人。十幾二十個全都在正屋裡面。人多也沒這麼怕。當時我奶奶說她大約八到十歲。很好奇。在二樓的窗子口向外看。看見了大約一丈多長。有水桶這麼大,像火燒過的樹木一樣,很黑,很黑。黑的發亮,發光。雷電也一直不停的在它身上打。他父親在樓下叫。不要去看。是出蛟了。它不會害人。我奶奶看見這像木頭一樣的黑東西經過之後。水也跟著退了下去。沒一刻。天上太陽也出來了。後來我奶奶的父親給她說。這是好蛟,它有先託夢,後又變小了本身。因為它怕嚇到人。渡劫殺生對蛟龍本身就傷害大。更奇怪的是。離這一條小河溝一直到長江有十幾公里。只有小河溝兩邊兩三公里才下了雨。其它地方小雨都沒下。這是我四十來年前我奶奶講的。她說是真的。
-
4 # 世界漁樂資訊
古代人眼中,蛟啊龍啊都是很厲害的東西,甚至牽扯到神話,
那麼,古代那些傳說中的“發蛟”究竟指的是什麼?難道也是一種神奇的自然現象?
其實,這裡回答一下,古代的“發蛟”絕對不是啥好事兒,
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聽我細細給你講!
發蛟(發蛟)在古代還有一種說法,就叫出蛟,
說白了,就是發大水、漲洪水的意思,明白了吧?
因為啊,在古代,認為蛇刻意修行,千年為蛟萬年為龍,
說白了,蛟這玩意兒就是山上的大蛇修煉出來的,
平時安安靜靜地在山上找個地兒,不斷的積累經驗值,
一旦修煉出了道行,那就很能折騰了,能興雲雨,發洪水,
因為他要藉助洪水的力量,到達海里面,然後變成真正的龍!
但是,有人就不願意了,那是誰呢?
沒錯,那就是洪水經過區域的老百姓,別人肯定就不願意了,
自己好端端的家園,因為洪水啥的,就會被毀掉啊,
但是,聰明的老百姓,還是很有辦法的,
那就在蛟龍徹底化成龍之前,背部很脆弱,遇見刀劍就會受傷死掉,
所以,在很多古代石橋以及橋樑下面,都會有一把“屠龍寶劍”,
這樣據說就能,防止蛟龍發洪水,破壞當地的河道以及橋樑啦!
當然,這些都是美麗的傳說,
但正是這些傳說,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還是相當精彩,您說是吧?
回覆列表
發蛟主要指的是一種自然災害,但是因為古代知識難以解釋這一現象,所以往往將這種現象和傳聞中的蛟龍出洞聯絡在一起。這個說法可以參看光緒年間的小說集《淞隱漫錄》。其中《劍仙聶碧雲》一篇寫道:“浙皖山中,各處發蛟,西山岩壑深處,遠近皆聞鼉鳴。山民憂之,遍行搜掘無所得。一夕,雨驟風狂,山水陡發,雷聲甫震而蛟出,離土已丈餘。女聞趨至,飛劍斬為二。明日跡之,角首而鱗身,長几數丈。山中人不至於罹災者,女之力也。”
有的研究者認為發蛟有可能地下溶洞水位暴漲導致岩溶水衝出造成的。也有人認為這種現象是可能是暴雨下特定地形和地質條件下形成的洪水或者泥石流。因為降水量和土壤等環境因素,南方較之北方多發此種災害。
發蛟一般是在暴雨的天氣下發生的,規模比較大,災害的波及範圍也比較廣。而清代《皇朝經世文統編》記載:七月二十三四五等日,蘇松一帶大雨傾盆,太湖附近諸山陡發蛟。水處處盛漲,拍岸盈堤,當即飛飭太倉鎮洋二州縣。”
除了暴雨時會“發蛟”,據說天氣晴朗時也會突然出現發蛟的情況。 《庸盦筆記》中也提到:“湖北黃陂縣之西有鄺山者......山之麓有古寺曰“清淨庵”......同治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天朗氣清,曠無雲翳。甫交亭午,忽聞庵後石壁如裂,聲震遠近,屋瓦皆飛。僧亟出探望,但見石崖內水勢滔天,飛流直下,霎時山門已衝去。僧隨手攀一板片,浮沉其間。俄有逐浪而來,其頭如牛,仰露水面,偶觸木石,則波濤激起丈餘......沿岸民房沖塌無算,漂沒不下千人。蓋自鄺山至河口,被災者幾及二百餘里雲。” 由文獻可見,發蛟一般出現在山地,水流突然衝出,順山勢而下,速度迅猛危害很大。除了南方有“發蛟”的記載,北方也有類似情況。
《天咫偶聞》主要記載了清代北京的歷史掌故。其中提到“至戊子七月,房山縣發蛟,沒四十九村。發以夜,適河北村有村民盥手於河,見水逆流上山,大呼水至。時雨勢如注,村民已睡,多從夢中驚起,上山避水,水亦隨人而上,至山半驟下,村舍如洗。又過前山,亦如之。水中見有燈光無數,有聲如駭豕。人避于山竟夜,雨亦竟夜。凌晨雨止,水亦退......北方從未聞發蛟之說,有之,自此年始。”這裡的描述確有誇張之嫌,但是北方確實少有發蛟之事。
參考文獻:
李旭東《“發蛟”災害的成因及防範》
《庸盦筆記》
《皇朝經世文統編》
《淞隱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