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奔流到海不停留

    究竟是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在傳統觀點和《三國演義》這部明代章回小說中,向劉備舉薦諸葛亮的一共是兩個人,一是徐庶即徐元直,另一個是司馬徽即司馬德操。

    與眾不同的是《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沒有司馬徽的舉薦記載,只有徐庶新野薦諸葛的經過。這些史料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贅述。《三國志》所有的記載都沒有提及司馬徽舉薦諸葛亮之事,也沒有諸葛亮與龐統在從事劉備之前交往的記載。文中提到的諸葛亮好友“惟”崔州平、徐元直二人,沒有司馬徽和龐統。

    而東晉襄陽人習鑿齒的《襄陽記》卻說:“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見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襄陽記》在記載司馬徽舉薦諸葛亮的同時還舉薦了“鳳雛”龐統,同時將諸葛亮的好友變成了司馬徽、龐德公、龐統三人。習鑿齒在《襄陽記》中沒有提及徐庶新野薦諸葛之事,也沒有提及《三國志》記載的諸葛亮惟有的好友崔州平、徐元直,以及孟公威、石廣元等北方名士。而是變成了《三國志》所沒有記載的襄陽圈人士。

    我們從《三國志》與《襄陽記》舉薦諸葛亮的不同記載可以看出,《襄陽記》的記載與《三國志》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完全是相悖的。

    第一,兩說地點不同。徐庶薦諸葛是在新野,司馬徽薦諸葛是在南漳。查劉備當時駐軍於新野無疑,而劉備見司馬徽則《襄陽記》沒有給出會見的緣由、經過和明確地點。而《三國演義》雲劉備馬躍檀溪後落荒至水鏡莊,此說已被學術界證明為小說虛構,非歷史事實。後人有以《三國演義》所云司馬徽故里水鏡莊舊址位於今天湖北省南漳縣的玉溪山麓,因無其他史料,且從此說。

    第二,兩說舉薦物件略有不同,稱呼也略有不同。《三國志》中的徐庶僅僅舉薦了“臥龍”諸葛亮一人。而《襄陽記》中的司馬徽則舉薦了“伏龍、鳳雛”兩人。“臥龍”、“伏龍”意同字不同,南陽有臥龍崗,而襄陽有伏龍山。不過,後世採用最普遍的的是前者,是“臥龍”而不是“伏龍”。

    第三,兩說舉薦的結果不同。《三國志》徐庶薦諸葛之後,“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遂詣亮”的表述充分展現了劉備求賢若渴的急迫心情,其間也沒有留出劉備再見司馬徽的空檔。而《襄陽記》司馬徽舉薦了諸葛亮、龐統之後就沒有了下文。尤其是司馬徽舉薦的“鳳雛”龐統,所有史書都沒有劉備哪怕是“一顧鳳雛”的任何記載,似乎兩人僅僅是說說玩笑而已。甚至直到龐統親自投奔劉備手下做耒陽縣令的時候,劉備似乎還不知道龐統是誰?究竟有什麼樣的能耐?足見司馬徽舉薦龐統為無稽之談。

    第四,兩說之間沒有時間前後關聯的記載,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無論是《三國志》所記徐庶舉薦諸葛亮,還是《襄陽記》司馬徽舉薦諸葛亮、龐統,劉備似乎都是第一次聽說諸葛亮其人。也就是說《三國志》記載的徐庶新野舉薦諸葛亮時,事前沒有司馬徽襄陽薦諸葛;而《襄陽記》記載的司馬徽襄陽舉薦“伏龍、鳳雛”的時候,事前也沒有徐庶新野薦諸葛的任何蛛絲馬跡。

    第五,兩說成書的時間不同,陳壽(233~297年)寫《三國志》時為西晉泰始十年(274)前後,距諸葛亮躬耕南陽(建安二年至十二年,即197~207年)近70年。而習鑿齒(?~383年)晚於陳壽百餘年,距諸葛亮開始躬耕已有173年。

    由上述5個方面看來,陳壽《三國志》記載的徐庶新野薦“臥龍”諸葛亮,與習鑿齒《襄陽記》記載的司馬徽襄陽薦“伏龍、鳳雛”的兩說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定是一為真,一為偽;一為據史實錄,一為憑空臆造。

    “鳳雛”稱號是習鑿齒臆造的又一個子虛烏有的“神話”

    現在,一般人提起諸葛亮與龐統,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引用《襄陽記》的這段話:“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因龐統是地道的襄陽人,所以,他和諸葛亮的密切關係也經常被“襄陽說”認定為諸葛亮躬耕隆中的證據之一。

    的確,龐統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傑出人物,不過,我們在看《三國志》及有關龐統與諸葛亮的有關記載時,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在《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中,徐庶最早提及諸葛亮為“臥龍”,他的好友“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而已,沒有提及龐統是諸葛亮好友,以及龐統為“鳳雛”的記載。整部《三國志》,包括《龐統傳》龐統都沒有“鳳雛”這個稱號。只有“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龐統出仕到東吳的經歷,時間大約在赤壁大戰後,龐統此時已經是小有名氣了,“吳人多聞其名”,官居功曹,其交往層次已是孫權、周瑜、魯肅的級別,其地位絕非此前“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的布衣諸葛亮所能比擬的。假如此前真有司馬徽所言“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的評論,此時怎麼沒有任何人提及?

    《龐統傳》又說:龐統在吳不得志,在劉備任荊州牧後,便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於是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他稱龐統“非百里才也”,建議劉備給其“治中、別駕之任”。可見,在魯肅眼裡,龐統雖然是一個難得的“非百里才也”的人才,但也絕對沒有達到司馬徽所說的與諸葛亮“臥龍”並列的、“得一而可安天下也”的高度。

    這裡邊還有一個疑惑,龐統投劉備時並沒有隱名埋姓,而且他在荊州做功曹已經好長時間了,東吳乃至荊州上下對他都很熟悉。如果司馬德操確實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依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諸葛亮的胸懷,面對自己送上門來的“鳳雛”,能僅僅因為其長相醜陋而讓他擔任小小的縣令嗎?從這段記載看來,在魯肅書信推薦龐統之前,劉備似乎根本不知道、不瞭解龐統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根本沒有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龐統之事。還有,如果諸葛亮與龐統是一起在襄陽長大的“發小”、好友,諸葛亮為什麼不事先向劉備推薦龐統,而是在魯肅之後才“亦言之於先主”?另外,劉備三顧茅廬是建安十二年(207),而劉備見龐統大概是建安十五年(210),在這麼長的時間裡,諸葛亮不向劉備推薦與自己齊名的好友“鳳雛”似乎說不過去。

    除了陳壽《三國志》以外,記載年輕諸葛亮好友的史書還有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一書。在《魏略》以及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吳錄》、《九州春秋》亦有關於龐統的一些記載,但同樣都沒有龐統為“鳳雛”以及他與諸葛亮交往的記載。

    那麼,龐統為“鳳雛”以及與諸葛亮的親密關係的記載來自何處呢?據目前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這些說法通通來源於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以後的東晉,來自於此後百餘年的東晉襄陽人習鑿齒的《襄陽記》,聯絡永嘉之亂以後晉室南遷的局面,聯絡習鑿齒為南晉爭正統,竭力推崇諸葛亮“光復中原”、“鞠躬盡瘁”楷模的形象,並穿鑿附會諸葛亮與襄陽人士的密切關係,“矜其鄉賢,美其邦族”,臆造出一個“鳳雛”的神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人魚》里老祖魚說了段鄭先生救魚族的事,這和鄭少秋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