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紹輝113

    魏晉南北朝詩歌無論在思想內容或藝術形式上,都有所發展。尤其是由於許多詩人的探索和努力,詩歌形式由漢詩的自由質樸漸趨詞藻華美,音韻調諧,格律嚴謹,對仗工整,為唐詩的空前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安詩歌是魏晉南北朝詩歌發展史上最為光輝奪目的一章。漢末的社會動亂和思想的活躍,促使建安詩壇大放異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劉楨、陳琳、阮瑀、徐幹、應等"建安七子"為代表,詩人們描寫社會動亂的現實,抒發建功立業的抱負,形成了"慷慨任氣"的時代風格。這就是後世稱道的"建安風骨"。這一時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詩在曹操手裡出現中興現象,五言詩的創作更是繁榮,終於使這一詩體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則開創了七言的新體制。富於創新精神的建安詩人善於向民歌學習,又緣以雅詞,質樸的古詩開始轉向文人詩的華美。這種現象在曹植詩中尤為明顯。

    魏末,司馬氏集團為了篡奪曹氏政權,用殘酷的殺戮排除異己。恐怖險惡的社會現實遂對文學發生極大的影響。另一方面,魏晉玄學興起,文人崇尚老莊,高談玄理,遺落世事。政治和哲學思想的變化,引起詩風的演變。建安詩人那種迫切希望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在正始時期的代表作家阮藉、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復存在。他們對黑暗政治滿懷憤恨,但為了免遭不測,所作詩往往多用比喻象徵。特別是阮藉《詠懷詩》八十二首,以隱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寫其嗟生憂時的思想感情,對後代詩人頗有影響。

    西晉太康中,有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陸機在當時最負盛名。但他的詩內容不甚充實,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則獨樹一幟,他的《詠史》八首借歌詠古代史事,抒寫自己寒門失意之士的怨憤,情調高亢,筆力矯健,被鍾嶸稱之為"左思風力"。

    太康之後,永嘉之際的著名詩人則有劉琨和郭璞。

    晉室南渡後,老莊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談,玄言詩流行一時。其中代表作家是孫綽、許詢。他們以老莊哲學入詩,作品枯燥乏味,絕少生活情趣。東晉末年,出現了傑出的詩人陶淵明。他是中國詩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詩人,對唐宋以來的歷代作家有深遠影響。陶淵明詩可分為田園詩和詠懷詩兩類。他以平淡、樸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筆墨,多方面地描寫田園風光,抒寫他在農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詩人所忽視的田園景物第一次被陶淵明描繪得那樣美妙和情味雋永,所以後人稱他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另一類詩是詠懷詩,繼承了阮藉和左思的傳統,表現了他對社會現實的不能忘懷和對汙濁世俗的不滿。他的全部詩篇,雄辯地證明他有"靜穆"的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陶詩的突出風格是平淡自然,在質樸、簡約的形式中,包孕豐厚的情韻,蘇軾正確地評陶詩為"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陶詩在當時詩壇上可謂獨樹一幟。這些美妙的詩因和時人喜好玄言詩的風尚格格不入,所以不被當代人所重視。陶詩極高的美學價值在唐宋以來才被人們發現。

    晉宋之際,詩風最重要的變化是山水詩的興起和玄言詩的告退。在東晉末年的謝混、殷仲文的詩裡,對山水的描寫已逐漸增多,但他們的成就不大。謝靈運才是中國詩史上第一個用全力精細刻劃山水景物的詩人。詩發展到劉宋時期,更講究形式。謝靈運的詩追求對偶工整,刻意雕琢。與他同時代的鮑照則繼承和發揚漢樂府反映現實的優良傳統,或描寫邊塞戰爭,或抒寫懷才不遇的內心憤懣,或批判門閥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廣的社會內容。他擅長七言和雜言的樂府詩,節奏錯綜多變,感情奔放,筆力雄健,具有獨特風格。

    齊永明年間,在音韻學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著名詩人沈約、謝脁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的聲、韻、調的配合,自覺地運用聲律來寫詩,於是"聲律說"大行,形成了所謂"永明體"的新體詩。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大新變。新體詩的出現,反映出詩歌從比較自由到講究格律的趨勢。此後,許多詩人寫作時更講究聲律,促使近體詩一步步趨於成熟。然而永明作家因過分強調聲律、詞藻,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內容,成就不高。只有謝脁的山水詩,吸取了謝靈運狀物精細的長處,又克服了他的情景遊離的缺點,表現出情景交融,清新流麗,音律調諧的優點。

    梁陳時代作詩的人特多,但詩風每況愈下。梁簡文帝提倡新體,好做豔詩,宮廷詩人庾肩吾、徐樆等人朝夕獻詩,披之管絃,於是產生了所謂宮體詩。宮體詩以描寫女色為主,詞藻浮華,風格柔弱。自梁至初唐,其影響相沿一百多年。

    在宮體詩氾濫之時,有少數詩人的作品還值得一讀,如吳均的詩清拔有致,為時人所效仿。何遜、陰鏗的山水詩也有清新之氣。

    北朝文人多宗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創造。由南入北的庾信卻是集南北文學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於梁朝宮廷,多奉和、應制和流連光景之作,風格浮豔。後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深刻地影響了他的作品。他後期的作品多抒寫對故國的深切懷念和屈身事敵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詠懷》詩二十七首多方面敵反映了他的亡國之恨和身世之痛,內容充實,情意真摯,風格蒼涼沉鬱,兼有南方文學的秀美和北方文學的剛健。庾信的某些五言新體在聲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加上他的詩對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對唐人的影響最為直接。

    東晉、南北朝又是樂府民歌發達的時期。南朝民歌包括《吳聲歌曲》《西曲歌》《神弦曲》三部分。它們產生在首都建業(今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和荊州(今湖北江陵)一帶。南朝民歌幾乎全是情歌,體制短小,多用雙關隱語,語言清新自然,情調宛轉纏綿。

    北朝民歌風格則與南朝民歌迥異。由於南北朝長期對峙,北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風尚、自然環境與南朝大不相同,北朝民歌題材較南朝民歌廣泛,諸如戰爭、尚武、羈旅、人民的貧寒等內容,都有所反映。北朝民歌語言質樸,風格直率豪放。

    縱觀魏晉南北朝詩歌發展的總趨向,慷慨任氣、剛健爽朗的建安風骨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偏重於追求詩歌形式的傾向卻愈來愈甚。故後人對這一時期的詩歌多所批評。如唐代陳子昂說:“魏漢風骨,晉宋莫傳……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

    (《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但作為中國詩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魏晉南北朝詩是從漢代古詩發展至唐代近體詩的中間橋樑。這時期出現的著名詩人,如三曹、阮藉、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庾信等人,也各有其獨特成就,對中國文學的發展都曾產生過深遠影響。

  • 2 # 多才多藝王不二

    魏晉南北朝社會的變遷,學術思潮以及文學觀念的變化,文學的審美追求,帶來了詩歌的變化。題材方面,出現了詠懷詩、詠史詩、遊仙詩、玄言詩、宮體詩,以及陶淵明創造的田園詩,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等;詩體方面,五古更加豐富多采,七古也有明顯進步,還出現了作為律詩開端的“永明體”,中國古代詩歌的幾種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絕、七律、七絕等,在這一時期都有了雛形;辭藻方面,追求華美的風氣愈來愈甚。藻飾、駢偶、聲律、用典,成為普遍使用的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生意為什麼這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