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6823

    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集合了選手低齡化、才藝全能化、組合形式、練習生模式等主要特點,然而節目火爆的同時也出現了選手過於低齡、節目公平公開性受到質疑和賽後藝人培養不到位等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需改變。

    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興起

    在大眾都覺得選秀已死的時候,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異軍突起,受眾反響異常火爆。浙江衛視的《燃燒吧,少年》和《蜜蜂少女隊》、湖南衛視的《夏日甜心》和《元氣少年》、安徽衛視的《星動亞洲》、東方衛視的《加油吧!少女》、江蘇衛視的《青春紀念冊》、愛奇藝的《流行之王》等都是該類節目的典型代表。

    (一)節目界定

    “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是綜藝選秀節目發展至今在新媒體背景下策劃製作的依照“偶像養成”為核心目標的全新節目形式。因為偶像養成類節目剛出現不久,目前對其概念的界定較為模糊,筆者姑且將其定義為: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是以唱歌、舞蹈和表演等為表現內容,以舞臺演繹為表現形式,以比賽為競爭手段,以明星打造為目的,以練習生制度為節目模式,進行選拔、培養全能藝人,並紀錄、展示其過程的節目型別。

    (二)發展起源

    隨著90後、00後受眾群體數量的增長,節目受眾的佔比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年輕觀眾是被網路文化浸染的一代,純粹的全民選秀模式往往難以吸引他們。對於這些深受“日流韓流”影響的年輕觀眾來說,新穎的偶像養成模式恰巧符合他們的審美標準,因為非常受歡迎的吳亦凡、鹿晗等明星就是透過南韓練習生的方式選拔出道而來,這樣的模式會讓他們感到非常親切。除此之外,“小鮮肉”“高顏值”等網路詞彙的火爆也表明,關注藝人的外表無可厚非,外在美與內在美結合的偶像形象更加符合年輕觀眾心中藝人的標準。可見,選秀物件的年輕化也促成了節目收視群體的年輕化。

    以往的選秀節目往往都是單一地推進舞臺競賽,以《超級女聲》為例,選手每一期節目只須準備一兩首歌曲,在舞臺上競演即可。久而久之,問題就會暴露:單純的晉級制會讓人感到疲倦,節目的觀賞性得不到長久保證,而且短時間內選手們的進步甚小,節目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這樣的選拔制度其實一期就能選拔出冠軍,分了多期的原因在於其節目的核心是“選拔”,但是素人不是僅僅經過選拔就能成為藝人的,而是要經過培養和鍛鍊,才能登堂入室。因此,透過競賽“選拔”出來的藝人往往前景堪憂,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超女”賽後發展並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以“培養”為核心的模式能挖掘出選手的潛力,能讓觀眾在每一期的節目中看到選手的進步和自我突破,直至最後得到認可然後出道。總的來說,以“偶像養成”為核心目的的培養模式更加合理,也更加符合市場需求。

    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的主要特點

    (一)選手低齡化

    從筆者收集的資料來看,最小的參賽選手僅有15歲,是名副其實的“00”後;最年長的也僅26歲。第一季《星動亞洲》和《燃燒吧少年》選手的平均年齡都是20歲,《流行之王》選手的平均年齡是22歲,並且所有選手全部為90後。整體來看,選手以20至24歲間最為集中,這是“偶像養成需從小抓起”的最佳詮釋。但就是這些青少年甚至還未成年的少年們,獨得觀眾喜愛,並吸引了大量新生粉絲,為節目和自身積攢了相當的人氣。

    自從鹿晗、TF-boys、楊洋等低齡藝人火爆之後,許多娛樂公司開始搶佔“小鮮肉”市場。偶像養成類節目也緊抓“小鮮肉”標準,在外形顏值合格的前提下,一律“小”而“鮮”。既然以偶像養成為目標,那就一定得抓住最好的時機,符合觀眾的審美,再經過節目的考驗之後,最終出道的練習生就正好能趕上演藝生涯的黃金時期。所以,選手的日益低齡化已經成為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的發展趨勢。

    (二)才藝全能化

    隨著韓流對中國偶像文化的影響,單純的會唱歌、會跳舞或會演戲已經無法滿足偶像在觀眾心目中的要求和標準了。越來越多全能型藝人的出現,讓觀眾認為才藝是一個藝人應有的基本技能。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歌手同時做演員,而演員也會出專輯,這種“跨界”行為能確保其長久藝術生命力。

    傳統綜藝選秀節目的考核是以唱歌為主,舞蹈僅為加分點,不在必考範圍。而偶像養成類節目則必須依照新的“全能偶像”標準來打造全能型藝人。例如《星動亞洲》的舞臺展現基本都是以唱跳為主;《燃燒吧少年》在唱跳基礎上融入了舞臺劇的表演形式;《流行之王》在唱跳的考核外加入了影視劇表演和MV拍攝等考核專案。由此可以看出,偶像養成類節目正在加大力度改革傳統的表現和考核形式,融合唱歌、舞蹈和表演等才藝,多元化展現。這樣的節目表現形式能夠增加節目的觀賞性,視覺效果的呈現上會更加豐富。當然,這樣的才藝全能化也對年輕選手素質和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組合形式

    組合形式PK。導師制度的設定自然衍生出了各隊伍之間的PK較量。在導師的帶領下,選手們不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團隊組合為單位進行比賽。節目呈現上是以各隊的成績判定優勝或者失敗,再來對落敗組合中相對較差的一員或幾員進行裁決。這種組合形式的PK不但能讓在組合中相對較弱的選手感受到壓力從而更加奮進,還能在團隊的訓練中激發各組選手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除此之外,組合與組合之間擦出的火花大於個人與個人,並且還會導致導師之間的碰撞,這無疑更加牽動觀眾的心絃、增加節目看點。

    組合形式出道。少女時代、Wonder Girls、EXO等南韓偶像天團的火爆,使得中國觀眾更加期待組合型的偶像團體。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以打造偶像團體為目標,最終推出以組合形式出道的藝人。目前經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出道的偶像團體有《星動亞洲》的B.SWAN、《流行之王》的MR.BIO、《燃燒吧少年》的X-Fire等,基本上都是呈4至6人的規模。

    組合形式出道有一些優勢是個體藝人無法比擬的。首先,粉絲會因為喜歡其中一位成員而成為整個組合的粉絲,也就是所謂的從“獨立粉”到“團隊粉”,所以偶像團體很容易聚集大量的粉絲群;其次,組合形式在舞臺、MV和電視劇等表演形式的呈現上會更具有可塑性、可觀性,視覺效果上佔優勢。

    (四)練習生模式

    如前文所述,偶像養成類節目的核心在“培養”而非“選拔”,這就是為什麼偶像養成類節目看起來是一個考核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選拔淘汰賽。與傳統綜藝選秀節目選拔賽模式很不一樣的是,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模仿了源自日韓的“練習生”培養模式。這類綜藝選秀節目把練習生的培養過程記錄下來,在節目上呈現。

    以《燃燒吧少年》和《流行之王》為代表的偶像養成類節目便採用了日韓傳統的練習生培養模式,後臺的一切都可以以真人秀方式搬上熒屏。節目在製作過程中不僅不刪減選手們的相關鏡頭,還將他們害羞靦腆、破音、掉話筒、耍花槍等失誤都毫無保留地呈現在節目裡;此外,對臺下培訓和日常生活的記錄也十分深入,全方位展示每一個選手的才藝、情商和個性。這種練習生模式將以往選秀節目中最為缺失的藝人幕後成長過程展現於人前,滿足了觀眾對藝人養成過程的好奇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徐雷筆下的禮帽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