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濟大縱橫
-
2 # 九流叔叔
朝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
3 # 大嫚話娛樂
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
4 # 司馬小小濤
笏主要用來記事和指畫;同時,也是地位的象徵。一般認為,朝笏誕生於商朝。但,《史記·夏本紀》就有笏的記載。
1、《夏本紀》中已有笏的記載,先商就可能存在笏板
朝笏(hù),又稱笏板、手板、玉板、朝板;《史記·夏本紀》就有曶的記載,《三家注史記》引用鄭玄的說法:“曶者。臣見君所秉。”這裡的曶就是笏,指臣下拜見君王時,手裡所拿的板子。
(不同型別的朝笏▲)
早期紙張還沒發明,人們最簡單的記錄辦法就是寫在竹片上;同時,手拿笏板拜見君王,也體現了對君王的崇敬、對政事的重視,因此該制度一直延續到明代。
我們不光知道笏的作用,還知道朝它的尺寸。《禮記》具體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禮記》的尺寸與今天不同,按一週尺=19.17釐米計算,周朝的笏長51.22釐米,寬5釐米。
(手持朝笏的官員▲)
到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2、漢朝紙張發明後,笏板成了禮法工具,顯示官員地位高低
漢朝開始大量使用帛書、紙張;但朝笏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禮法功能開始放大,成了官員地位高低象徵。
早在《禮記·玉藻》記載:“笏,天子以秋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即在春秋笏板的象徵意義就廣泛存在;而到了唐朝,更為一種官方制度。
此外,笏板據說還有其他的作用。如面見天子時,擋住自己的臉,眼睛要望著笏板,用以彰顯皇帝的龍威。
可見,在王權時代,一個小小的笏板非常重要。因此,笏板留下諸多故事,如”笏囊”、“擊蛇笏”、“笏板雞”;同時在一場場宮廷政變中,笏也成為了手頭臨時的拼殺武器。隨著清朝建立,失去實用價值的笏板最終退出舞臺,成為了中國古代“官本位”思想的歷史見證。
-
5 # 江南鏟史官
一、朝笏的外形
關於笏板的尺寸,《禮記》中有相關記載:“笏長兩尺六寸,中寬三寸。”
古代尺寸和現代的尺寸不同,一週尺相當於現在19.7釐米,兩尺六寸相當於現在的51.22釐米左右,三寸為5.0裡面。大家可以比劃一下。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收藏有兩塊明代象牙笏板,一為全板,長51.8釐米,國家二級文物;一為殘板,殘長37.2釐米,國家三級文物。
兩塊象牙笏板表面均經過了拋光處理,整體光滑微弧,有類似木紋裝飾圖案,紋理清晰,細密均勻,象牙質地縝密,可見古代技藝之精湛。
二、朝笏的起源與用途笏板最早起源自商周時期,最初是做記錄之用,因為那時尚無紙張,人們記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寫在竹木片上。
狹長的寫字竹片、木片叫簡;寬厚的竹片、木片叫做牘;隨身攜帶的竹、木牘則專稱為笏,官員在朝廷上用的笏則稱為朝笏。
在東漢時,隨著造紙工藝的不斷改進,紙張已逐漸成為主要的記錄載體,但笏板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由於官員長期使用笏板,使得笏板逐漸成為中高階官員官階、地位的象徵。
而笏板材質的不同又決定了官階的高低。
《禮記.玉藻》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由此看出,遠在春秋時期笏板的第二層功能已經形成。
而到唐時,笏板的這一功能已經完成制度化。《唐會要》雲:“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詔五品以上執象牙笏,以下執竹木簡。舊制三品以下前挫後直,五品以上,前挫後屈。武德以來,一例上圓下方。”
同時,唐代官員的朝服開始按一定顏色區別貴賤,宋代承襲唐制,大體為三品以上官員公服用紫色,五品用硃色,七品用綠色,九品用青色。因此,官員所持笏板亦須與服色相配,服硃色公服者用象牙笏,服綠色公服者用槐木笏。
所以唐、宋時期規定在幾乎所有重要場合都要拿笏板,以便於禮官安排相應的位次,也便於相互辨認。
明朝在繼承唐宋禮制的同時,又對官員笏板的使用作了明確規定,規定四品以上執象牙笏,五品官執木笏。可以說,這個階段笏板基本只是官階禮儀之用,記錄的實用價值已無,倘若還在,莫過於起到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敬意的作用。
到了清朝,因習俗以及禮節不同,笏就廢棄不用了。
三、貴重的象牙笏歷代笏板中,象牙笏一直為較高官階所用,這源於古人物件牙製品的一種認知。
中國象牙雕刻歷史極其悠久,從考古資料看,在大汶口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的文物中就有象牙梳子和鏤空的象牙筒。
到西周時期,當時手工業稱為“八材”,即珠、象、玉、石、木、金、草、羽,其中“象”是象牙雕刻和骨質工藝的泛稱,說明到了周朝象牙雕刻已經成為正式的手工業。
不難發現,古人物件牙的這些物理特性早已熟知,象牙就以其光潔如玉、堅實細密的質地而被製成代表身份地位的象牙笏。
象牙如此受尊崇,除了本身的物理特性外,還源於古人物件的認識。
據說象為搖光之星,只有在國泰民安時象才會出現。象又是地位和富貴的象徵,因為象體大力壯,性情溫順,行為端莊,知恩必報,故被稱為獸中之德者,備受人們的珍愛。它象徵政通人和、太平盛世、百業興旺、吉祥富貴。因此象牙也就成為笏板製作的重要材質之一。
四、結語笏板在古代如此重要,關於它的歷史記載、遺聞和傳說也就頗多,最著名的莫過於“笏囊”、“擊蛇笏”和“笏板雞”的故事。《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唐玄宗時“故事,皆縉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
笏板從產生到消亡,經歷了從實用到禮儀的嬗變,反映了中國長期以來社會官本位思想的泛濫。隨著清朝的建立,失去使用價值的笏板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只能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
-
6 # 小草春秋微眾一粟
有記事的功能 還有一項禮儀形勢的必須 臣見君王應彎身俯首奏事 要將笏雙呈面舉在前 不可直面天顏吧!顯示王者神聖與莊嚴。
回覆列表
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古代大臣上朝時,懷裡都抱著一塊長條形的板子,這塊板子叫笏,又稱朝笏、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主要用途就是記錄要上奏皇帝的話,彙報工作忘了時要看一眼,另外還要將皇帝的指示記錄下來,以便回去傳達貫徹,其功能類似於今天的筆記本。據起家考證,朝笏從商周時期開始使用,一直到明代。清人入關後,方才廢除。製造笏板的材料有玉石、象牙、木板和竹子等,不同品級的官員持不同材料的笏板。據說明代規定四品官以上持象牙笏,四品以下持木板笏,等級非常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