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影物語
-
2 # 筱念涼
我想這個應該不一定,可能有些電影會讓你的代入感比較強,感受比較深,所以你會覺得自己似乎融入了電影裡,以電影裡所展現的視覺在看待世界,或者說在看待一些特定的事情。
但是,有時候可能又會有另外不一樣的感覺,當電影沒有能讓你感同身受的一些點的時候,可能就會覺得不過爾爾。
這也可能是受限於電影題材,或者我們自己觀影時的心境吧,我個人覺得就是,如果一部電影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或者能給我帶來很好的觀影感受,帶來震撼,那麼通常我會覺得自己進入了電影裡的世界,像你說的,用他人的眼光在看世界。但如果觀影的感受並不強烈,也可能會讓我很齣戲,看不下去,就沒了什麼可以領悟了。
有可能個人有個人的看法吧,但是挺喜歡觀影的,可以接觸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和愉悅。
-
3 # 松林哥
這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是我覺得不會。
導演選擇去拍出一部作品,就一定會講述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肯定有他/她需要表述的觀點,他會調動他能夠操控的一切去完成這個故事,如演員的表演,臺詞,道具等等一切。
當這部電影完成,並呈現到觀眾的面前的時候,導演多麼希望自己的觀點可以藉助於故事潤物細無聲地灌輸進觀眾的腦海裡,這個時候觀眾朋友們會接受他的意見嗎?
我覺得未必,因為觀眾往往對某一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他看到你和他的看法差不多時,他會更肯定自己的想法,但是當導演的觀點和他差距較大時,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質疑,即使導演的論述和證據多麼的充分。因此,我覺得看電影的時候,不會以另一個人的眼光看待世界。
-
4 # Z三十
對於我個人來講可能我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能以另一個人(導演,監製,製片人,表演者等電影工作人員)的眼光看待。我看電影距今還停留在個人理解上,如果能以別人的眼光看待世界,那已經不是普通人了,有境界了是吧。我看了不少電影,印象很深的是梁家輝演的《雙瞳》,一部很經典的老片子,觀後我都在翻越豆瓣大神對於影片的見解和看法。所以。。。
-
5 # 吃貓食
可能是這樣,但也有可能我們在看電影時也是在電影中找自己的影子,自己就如電影中的角色那樣,把自己的情感投入進去,去哭,去笑,去傷心,去落寞,去發洩自己的情感
-
6 # 嘮點磕
現在電影成為了人們放鬆休閒的一種很好方式,電影型別有很多,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但是我覺得,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在用另一個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如果說是可以看待世界,瞭解這個世界的電影的話,其實現在已經很少了。現在充斥的是各種美國大片,或是無厘頭的搞笑片,總是都是離我們的世界很遙遠的。所以,我覺得首先就具備參考的價值。
我曾經看過一本小說,叫做黃雀紀事。這部小說篇章不長,但是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裡面有是丫鬟、奶媽以及一對姐妹先後對一件事情進行敘述。在看的時候,我發現,每個人眼中看到的都只是自己看到的而已,而還有很大一部分真實存在的是所看不到的。電影也是一樣的道理,電影當中所謂的主人公,他所經歷的看到的就是一切嗎?
我想這個答案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發現,就像每部劇有人覺得好看有人就覺得不好看,一首歌有人覺得好聽就有人覺得不好聽,一道菜有人覺得好吃就有人覺得不好吃等等情況。人們在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看的。電影裡的人物也是如此,這種所謂的視角實際上卻非常的片面,根本還不構成去看待這個世界。
透過看電影,我覺得更多的是發現和了解不同的世界觀,而不是用另一個人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
7 # 娛影劇圈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電影並不意味著用另一個人的眼光(觀點/角度)看待世界,因為“電影”本身是個名詞,它與“看待世界”這個動作並不匹配。我把原問題改為“看電影意味著用另一個人的眼光(觀點/角度)看待世界嗎?”;“看電影”和“看待世界”語意轉承合理(原諒我是個細節控),對於更改後的問題的回答如下:
電影中的世界能被稱為“世界”嗎?回答原問題之前首先得明確另一個問題:電影中的世界能否被稱為世界?
電影是藝術作品(莫名的想普及一下,戲劇、電視劇集、詩詞、建築、畫作、音樂、舞蹈、文學、園林都屬於藝術),是藝術家(導演、編劇、演員、音效師等等)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具象化的產物,所以電影呈現的世界是藝術家意識中的世界,並不是唯物主義理論中真正存在的世界。例如在德國著名畫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的《亞當和夏娃》中,描述了人類的祖先(世界上第一對夫妻)亞當、夏娃偷食“罪惡之果”的瞬間。畫中描述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世界嗎?顯然不是,人類的祖先不是亞當和夏娃,他們是《聖經》中虛構的人物,那麼《亞當和夏娃》中描述他們偷食禁果的情節自然也不復存在。
大多數型別電影也是這樣,根據《西遊記》小說改編的電影越來越多,像《西遊記女兒國》《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等等,這些電影所展示的世界只是吳承恩先生茶餘飯後的文學構思而已,並不真實存在。
所以只有部分紀實類電影中呈現的世界才能被稱為世界,其他型別電影所呈現的世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
看電影意味著用另一個人的眼光(觀點/角度)看待世界嗎?首先絕大多數電影(包括電視劇集)是以“上帝視角”(第三人稱)拍攝的,所以觀眾只能以第三人稱觀看,不可能真的融入;其次讓觀眾產生“看電影意味著用另一個人的眼光(觀點/角度)看待世界”這種想法的原因是“移情”,優質電影能讓觀眾產生“移情”作用,會讓你(觀眾)對主角的情緒感同身受,讓你(觀眾)產生已經融入了電影所創造的虛擬世界中的錯覺。例如在《戰狼2》中,反叛軍因為中國強大的國力和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而不敢隨意屠殺中國國民的橋段,在現實中也是如此,《戰狼2》利用這一點將觀眾完全帶入到電影所創造的背景中,所以到後面超級英雄冷鋒一個人打人家一個團你都不覺得假,這就是移情產生的最佳效果。
絕大多數電影中的世界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世界,所以“看電影意味著用另一個人的眼光(觀點/角度)看待世界”是不存在的,你做到的只是透過“移情”作用和電影主角同呼吸共命運而已。
回覆列表
這個就真的是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問題了。
電影是一個大類,要說的話又分為很多型別,愛情?戰爭?犯罪?動作?等等,不一而足。而每個人喜好的電影型別又不一樣。
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看到的東西也不同。
比如說姜文的《鬼子來了》,前面全部黑白,最後姜文被砍頭了才轉回到彩色畫面,我一個朋友認為這是一部史前電影,理由是黑白膠片。而在我看來,色彩的轉換,實際上更像是姜文一生的解脫,也是一個新時代徐徐展開。
很多優秀的電影作品,確實可以讓觀看者感受到導演的部分思想,沉浸在畫面裡的世界無法自拔,還有的電影人物,由於多方面原因,也包括演員本身素質較高,讓人感同身受。
總而言之,看個人吧。能讓你痛哭流涕久久不能釋懷的電影,或許在別人眼裡就是垃圾,這個真的是見仁見智,人不同,欣賞水平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