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竹軒
-
2 # 五福臨門了凡四訓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不但是學琴如此,其實學習經典也要像孔子學琴一樣:一門深入,長時燻修才會有成就。
宋代理學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對怎樣讀書有著精闢深刻的見解:“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今人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處。其熟讀精思之學如此。”
確實如此,被譽為“明初理學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也有同樣的見解:“學有所得,必自讀書,入讀書千熟萬熟,時一言一句之理,自然與心融會為一,斯有所得矣。” 此時正是《易經》所說的“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換句話說,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了。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玄義裡面講,博學多聞是「增長邪見」,不學也不聞是「增長無明」。怎麼辦?給諸位說,學一樣,專精不求廣博。現代學佛沒有幾個有成就的,原因在哪裡?不得法,方法用錯了。
佛法修學跟世間法的觀念不一樣,胡適之所提倡的為學要像金字塔,先要博,慢慢的精,這是世間的。佛法裡面求學的方法,把金字塔顛倒,先專後博,他是這個學法。最初都是一門深入,為什麼?你的心才能清淨。多的時候,他必定起分別,他的心得不到清淨。自古以來,我們中國這些祖師大德,諸位看看《高僧傳》、《居士傳》,你就曉得,所有成就的人一生都學一樣東西,一門深入,入進去之後他才求博。
《華嚴經》上就很好的例子,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博學多聞。他一開始學,是不是這樣子?不是的,一開始學跟一個老師,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那裡,他是專攻、專修,他修一樣。一樣修成功了,這個修成功了,在禪家講就是開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教下叫大開圓解,唸佛人是得一心不亂,要修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那就畢業,告一段落了,從此以後就博學多聞。佛法修學就像樹一樣,它先有一個幹,然後慢慢有枝葉、花果,像這個樣子,它不是像金字塔。
但是我們今天許許多多學佛同修弄顛倒了,用金字塔的方式,一開頭博學多聞,到處聽、到處去看,搞得頭腦亂七八糟,理都理不出頭緒。問他是樣樣都懂,這是不錯,是個大佛學家!煩惱有沒有斷?沒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一點都不能斷,不能得定、不能開慧。他學那麼多,那叫世智辯聰,那是記問之學,你看得多、聽得多、記得多!不是從你自己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注意到。
我這麼多年來,在講席當中建議同修學一家之言,你會有成績。我今天找不到老師,是真找不到老師,你所遇到的老師,那個老師大概也跟你差不多,也都是博學多聞的老師,也都是記問之學的老師。記問之學連儒家都不要,《學記》裡面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我們找不到老師怎麼辦?找古人。我們今天要學《彌陀經》找不到老師,找蓮池大師,這個註解是蓮池大師的,我們依蓮池大師這個註解就行了。
你也許說,蓮池大師這個註解我們看不懂,實在講這個不是難事情。我今天把我自己讀這個註解的心得跟諸位報告,我不講解,你們念這個註解也一樣,只要誠心誠意從頭到尾去唸,不要著急,這個事情急不得的。底下這句話就說『強抑妄心』,這就急!這個事情急不得的,古德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能把《疏鈔》從頭到尾念一千遍,你就會開悟。為什麼開悟?你要是不著急,慢慢的念,念上一千遍,你得定,你已經一心不亂,成功了;不知不覺的成就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大徹大悟,這有道理!
所以真正的善知識,他要找一個學生,學生向他求教,他一定會先問:你學佛多久?你看過哪些經典?聽過哪些人指教?你要說「我看過許許多多的經論,我聽過很多法師大德講經」,他就很客氣:不錯,很難得,你很不容易!給你合掌讚歎幾句,你去!不能教了。為什麼不能教?諸位要知道,眾生的習氣先入為主,他滿腦袋的佛法,你老師在給他講東西,他跟你辯論,他不服氣,那還教什麼?沒法子教了。這就是你學佛一開端走錯了路。
你要是遇到這個善知識,人家問你:你念過什麼經?我初學,還剛剛接觸到。有沒有聽過人講經?沒有聽過人講經。他就會把你當寶貝,決定不放棄的,一個人也教你。為什麼?一張白紙,乾乾淨淨,沒有受過汙染,這個人好教,沒有成見,教他什麼他能完全接受。所以一個善知識碰到這樣的人,他一生當中碰到寶貝了,可以傳他的法,這不簡單。今天說老實話,善知識也不容易遇到,遇到了,他也不會教你。所以不得已只有找古人,今人找不到找古人。學《彌陀經》,找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學《華嚴經》找清涼大師、李長者,這唐朝時候人,只能這個樣子。這是我們要想真正學道、要想成就,唯一的一條正路,光明大道!
幾時才可以出去參學?我們到處聽聽、到處去看看呢?要在這一門裡頭真正有了心得,譬如開悟、悟處。你能把這一部《彌陀經疏鈔》念上十年,十年之後,你再出來聽各家的講經說法,看各種不同的這些註疏,你不一樣了,你那是真正有參學的資格,為什麼?我一部經下十年的功夫,到那個時候你慧眼開了,法眼也開了,你無論到什麼地方去觀摩決定得利益,不會受害。如果不在一部經上打下十年的基礎,說老實話,沒有資格參學。
現代佛學院為什麼出不了人才?我過去也教過幾年佛學院,現在我都不去了。為什麼不去?我已經明瞭了,那是講演比賽大會。學生是聽眾,這個鐘頭甲老師來講一個小時,底下一個小時換乙老師又換上一門課。學生能不能吸收?完全不能吸收,才講完了,馬上換個老師、換個課程,他都忘光了,前面忘光了。剩下來的時候是「某個老師怎麼樣?這個老師怎麼樣?」在那邊張家長、李家短,在那裡批評。咱們何必參加這個講演比賽大會呢?再不跟人比賽,所以我也就不去了。那是花了時間、花了精力得不到效果,不如自己在家裡看看經、念念佛,真正有受用。這是我將自己求學一些經驗貢獻給諸位同修做為參考。
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有一段“八載寒窗讀愣嚴”。劉文化居士念《楞嚴經》,沒有人指導,唸了八年。他這八年《楞嚴經》念下來,有不思議的能力,他點點頭就可以幫助別人了。什麼儀式都沒有,也不要誦經、也不要拜懺。什麼力量?八載寒窗讀《楞嚴》的功德。所以事實證明:一門深入,八年專念一部經,是正確的學習經典的方法。
沒有人講解、沒有老師,不怕!只要你拿到這本經書,天天念一遍,念上十年、八年就有效,就成功了。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耐心?耐心是福報,你有沒有這個福報?這是善根因緣你有了,今天經典不缺乏就是因緣具足,你也明白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福分,福分是耐心。實際上,親近老師也是如此,親近一個老師沒有十年,也不能成就。現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求快、求速成,希望一下子就名利雙收,哪有這回事情?這是決定做不到的。真正名利要是來了,給諸位說,來得快也去得快,這必然的道理,欲速則不達。
回覆列表
古琴,是一種入門容易的樂器。學會,很容易,幾天便可。學好,無止境,任何藝術都是如此!古琴,具有濃郁的古韻,愛好傳統文化的人學習古琴,不失為一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