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色的貓

    從歷史記載與發掘還是有可以考證的遺址:

    夏朝國都與《詩經》發源地為同一遺址,不同的歷史時期;做為夏朝的中心,夏朝國都地區的文化積累與沉澱,為千年後《詩經》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基礎、文明思想。而這一地區,就是位於淮河流域北淝河下游的四方湖地區,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就是夏朝國都遺址、《詩經》的發源地。

    一、 中國文史記載

    對於夏朝歷史的研究,學者專家和社會人士基本以《竹書記年》與《史記》的記載為藍本,進行求證研究。但只要細心地分析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述,就可發現司馬遷對夏朝的歷史記述,只陳述歷代夏后帝王名稱的沿襲,對夏朝國都只記載一個“陽城”。在古代,水之北山之南的城池,皆可以稱為“陽城”,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有數個“陽城”或“某陽城”的原因。因此,“陽城”不能作為夏朝國都的名稱來考量,只可作為參考,夏朝國都位於水之北或山之南來解讀。而《竹書記年》關於夏后帝王的居地記載,司馬遷完全沒有采用,經過歷代的學者各方面的研究,也完全沒有得到相關研究成果,而且誤導了對夏朝國都範圍的判斷。因此,基本可以排除《竹書記年》記載對夏朝國都研究的參考價值。

    在中國最早的編年史《左傳》中,對華夏之地有三處記載值得我們重點研究,可以確定華夏之地的區域。“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吳犯間上國(越國)多矣,聞君親討焉,諸夏之人莫不欣喜”“楚失華夏”。在歷史的不同時期,華夏之地分別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徐國、楚國、吳國所佔據,為三國的一部分,說明華夏之地遠小於徐、楚、吳任何一國的地盤,一場戰爭就可以將華夏之地為另一國佔領。因此,綜合判斷,華夏之地應位於歷史上徐、楚、吳三國交界的地帶。而淮河流域北淝河四方湖地區,正是位於這樣一個區域,是歷史文獻記載中的“華夏”“ 諸夏”之地。

    北淝河,古稱夏水。夏水也是歷史學家尋找中,判斷夏朝國都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古夏水的地名與夏朝的歷史,具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也是筆者確認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為夏朝國都的重要標誌。

    二、 文化傳承

    土生土長在夏朝國都地區形成的高度文化與文明,不會因為夏王朝的傾覆而消亡。文化與文明的生命力正在於此,在合適時機又會結出另一朵奇葩,帶給後世人們一個新的精神境界,延續、展現華夏文化與文明的輝煌。

    《水經注·陰溝水》記載:"北肥水又東南徑向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國也。《世本》曰: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沛國縣,今並屬譙國龍亢也。杜預曰:龍亢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為侯國,即此城也。

    《竹書記年》載“詩皇甫作都於向”;兮甲盤銘文載:“王賜兮甲馬四匹、軥車,王令甲政(徵)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

    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在西周時期為向國,被認為《詩經》採集者的尹吉甫,正是在向國度過了後半生,收集、採集、創作了大量的《詩經》作品。四方湖畔的向國為《詩經》的發源地也是毫無疑問的。有人會說,春秋向國被歷史學界考證為位於山東半島的莒國南,那就只能去諮詢中國歷史學家是如何考證的春秋向國位置了。

    夏朝國都的文化底蘊,不僅體現在《詩經》的產生地上,四方湖地區流傳的民間舞蹈花鼓燈,更是直接來源於夏朝的大禹歡迎招待萬國諸侯的文藝表演。花鼓燈獨特的舞蹈動作,給萬國諸侯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對夏都人民的美好印象,以此產生了“夏”字的不同異體字。

    因此,《詩經》的產生與花鼓燈舞蹈的流傳至今,是夏朝國都地區人民對夏朝文化傳承的結果,顯示了夏朝時期形成的華夏文化深厚文化底蘊。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也形成任何其他考古學定位的文化遺址無可比擬的華夏文化傳承優勢。

    三、 古蹟遺址

    做為夏朝國都,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有何規模、遺存可於傳說中高度文明的華夏國都相匹配呢?夏朝國都有多大的規模,文史上有記載嗎?

    在《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述中,孟子對前朝天子失國的情景進行了如下描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所述的天子只能是夏朝的夏桀失國情景,文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就是夏朝國都的規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正描繪了夏朝國都的宏大規模;“米粟非不多也”說明了夏朝國都富足的物產,米粟顯示了夏朝國都既盛產南方的水稻,也盛產北方的旱粟,這正符合淮河沿岸南北分界的稻粟皆可種植的地理優勢。

    也有人對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研,在古城遺址的東、西、北分別有三條溝寬池深的大溝,與四方湖共同構成了城池的護城河體現。護城河體現東西長四里,南北長七里多,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宏大規模高度吻合。因此,筆者可以確認,這就是傳說中的夏朝國都遺址,孟子文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天子失國城池。

    四、文物年代證據

    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其年代歷史地方文物部門的考證僅為漢代的向縣遺址,距今也僅兩千年的歷史,西周時期的向國與四千年前的夏朝國都遺址。

    專家對古城遺址進行了幾天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陶瓶,以及包含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陶器陶片。這些陶片將中國遠古文化的陶器文化年代全部包含在內,是其他具有特定鮮明時代時期特點的文化遺址,所無法比擬的。這些陶片,即使經驗豐富的考古人員,也不可能在一個地方發掘出中國全部遺址文化年代的陶片。這些對於一個業餘者來說,卻可以信手拈來,說明了什麼?而是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其文化遺存、內在文化價值,只要用心發掘,關於夏朝的歷史文化,都可以迎刃而解。

    考古發掘出的二里頭文化紅陶壺柄,最具代表性。其與二里頭鴨型陶器手柄紋飾,完全相同,但年代要遠於二里頭時期,顯示了標準的夏朝年代特性。為古城遺址確認為夏朝國都提供了文物證明。而6000-2000年前文化的傳承延續,說明了華夏遠古文明在古城遺址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發展,遠古文化在此從沒間斷,文化一直在延續。這種不間斷的文化延續,造就了華夏文明的形成與高度發展,是夏朝文化形成的基礎,造就了夏朝國都這一代表性的朝代形象。

  • 2 # 玉言

    不對。2019年被聯合國認可的良渚古城建於距今5000年,那時還有神木石峁,有富饒的石家河,有黃土高原上的一個有個文明的方國(見罕見的玉人。之七真切的文明)。。。

    在百花盛開的季節絕不會良渚一花獨秀。這是基本的常識和科學素養。

    距離那個繁榮的時代一千多年後文人沒有能想像出當年的繁盛,所以不能把後人的文學作品當成歷史事實,以為當年嫦娥在奔月,女媧在補天,后羿在射日。

  • 3 # 靈機讀書

    現在考古考的只是古代留下來的文物。不能算是歷史。什麼叫歷史?就是古代發生過的是,什麼人說過什麼話,這才叫歷史。古代又沒有錄影機錄音機,怎麼考證呢?所以說文字記錄下來了,這才叫歷史。比方說李世民說過這幾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你要是挖出來唐朝一個銅鏡,能知道這幾句話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只有文字記錄下來古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這才叫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型身材怎麼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