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影世界

    我之前的生活相對封閉,一直以來都在一個目標特別一致的圈子裡。

    高中的主題無疑就是高考,大學以後便是找工作。工作之後 " 逢晉必考 ",雖然作為年輕人還沒有 " 晉升 " 的機會,但也在各種遴選考試的路上摸爬滾打,與此同時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兒。

    生活封閉的時候,又累又輕鬆。

    輕鬆的是,大家都向著一個方向奔跑,我們永遠不用考慮該做什麼、怎麼做,總有人告訴我們,實在不行就看看別人。

    累的是,因為大家都向著一個方向奔跑,所以誰輸誰贏,誰快誰慢,也顯而易見。因此難免患得患失、錙銖必較,跑得慢了怕落後、跑得快了怕被趕超。

    固有的封閉生活圈,似乎是一種保護,但也是一種束縛。

    慢慢瓦解這個圍牆,一點一點開啟原來的圈子,是一個漫長而又十分有趣的過程。

    之前上班的時候,我特別喜歡看 " 虛度 ",大概是 " 虛度 " 種下了我心底裡換一種方式生活的第一根草。

    那時我驚訝於世界上還有人以這樣的方式生活。那些文字裡的人物,在我舊有的圈子裡必然被稱為 " 異類 ",但卻讓我心底癢癢地。

    在成為 " 異類 " 的路上,業餘時間學習心理學課程也助了一臂之力。

    日子過得太規律,太單調,除了加班就是備考,似乎安靜到要生蟲子。於是就報了心理學課程,想給自己陳腐的生活來點兒新鮮空氣。

    有同學說,你走錯教室了吧,公共管理在隔壁。

    學習職業之外的課程真的很爽,雖然這些東西不能帶來直接的利益,但確實能改變很多。

    這種改變是悄然發生的,看不到,摸不著,但我心裡知道。

    就如同嬰幼兒時期的孩子,雖然他們不記得事情,但依然要帶他們去新的環境,嘗試新的東西,對孩子是有好處的,雖然這樣的好處不能馬上顯現。

    成人也是一樣,只不過日子過久了,我們學會了以各種方式育兒,卻忘記了自己也需要新的世界、新的空氣。

    我像一條缺氧的魚," 虛度 " 和心理學課程,就是我時不時浮上水面取得的一縷縷清新空氣。

    我固有的價值觀徹底被打破,封閉的圈子徹底開放,是因為認識了那些 " 忙著逛世界 " 的朋友。

    雖然我自認為不適合以 " 逛世界 " 為生,但他們確實是我生活裡非常重要的色彩。

    Ben,是我認識的第一個紐西蘭人。那時我在環球雅思學習英語,他是我的外教老師之一。因為我準備去紐西蘭,所以與他聊得格外多些。

    他到中國教英語之前,還去過日本南韓。他說,在南韓乘坐只有本地人才使用的廉價渡輪,一船的南韓人都盯著他看,讓他有些害怕。但他依然樂於在路上,這也是在路上遇到的有趣事件之一。

    到中國後,他開始認認真真學漢語,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記著中文詞彙。Ben 不僅向環雅的中國老師請教,還在網路上報了中文課程,定期與臺灣的中文老師影片。

    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能在學校下面的小吃店獨自點單了,蛋炒飯,大排飯,黃燜雞米飯都難不倒他。

    我問他,這樣滿世界亂跑,爹媽不擔心嗎?後來機緣巧合,見到他父母,我便知道自己多慮了。

    那天 Ben 的父母從紐西蘭飛來看他,Ben 有課脫不開身,便請我幫忙帶他父母去瘦西湖。

    一路上老人家都在驚歎中國變化之大。原來在 Ben 還沒出生的時候,他們就逛完了大半個世界。在中國還是滿大街腳踏車,見不到汽車和摩托車的時候,他們就探訪過兵馬俑了。

    於是我開始懷疑自己對 " 三十而立 " 的理解是不是太狹隘了。

    也許 " 三十而立 " 並不只是意味著一個固定的工作,在事業上有一席之位," 穩定 " 似乎也未必就是必要條件。

    也許對於 Ben 和他的父母來說,生活自給自足,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日子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便可以稱之為 " 三十而立 " 了。

    Ben 在中國生活了兩年後,回到紐西蘭。

    我原以為他會找個體面的工作安定下來。奧克蘭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又有中國執教背景,會說一些基礎的中文,這樣的條件在紐西蘭隨便挑工作。

    誰知道他一頭便扎進了山坳裡,在庫克山下交通不便的汽車旅館做服務生。

    那是個連便利店都沒有的地方,採購物品需要提前申請,定期有車子送食物過去。

    對於 Ben 的選擇,我一頭霧水。

    幾個月後,收到他的訊息,說又要啟程了。Ben 結束了旅店的工作,便上了去西班牙的飛機。

    然後又去德國,準備在德國找個工作。待多久,找什麼工作,尚未計劃。

    此時,我似乎理解了他選擇庫克山旅店工作的原因。

    在自己的國家,選擇一個與世隔絕的角落,回顧整理這兩三年來在亞洲的收穫,也放空思緒,尋找下一個目的地。

    與此同時,這樣只有收入難有支出的地方,也讓他積累了足夠的經濟資本支援自己再次啟程。

    Ben 並不是個例,忙著 " 逛世界 " 的人有很多。

    我在國內學英語認識的外教們,幾乎都以這樣的方式生活。

    澳洲姑娘 Elena,在中國執教一年後,回到澳洲繼續教英語,現在即將開始南美洲的旅行。

    美國姑娘 Aimee,在中國執教兩年後,回美國與家人團聚,如今又定居南韓,她的 Facebook 上有英文、中文,如今又多了韓文。

    他們像候鳥一樣生活。在外面飛翔累了,便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土地上休整,不久後便再次啟程探尋未知的世界。

    彷彿他們生命的意義,就是看遍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

    很多人可能和我以前一樣,為他們以後的生活擔心。

    前兩天,我和朋友約了房產中介,去看臨街商鋪打算開畫廊。中介是個五十來歲的紐西蘭大叔,特別熱情。帶我們看了預約的店面,還推薦了周邊價效比高的店面。我們一邊看店,一邊聊天。

    我給他展示畫廊即將上線的書法、國畫課程。他頓時眼裡放光,問:你們來自中國嗎?我說對啊。

    他特別興奮,說我去過中國。然後跟我們講起自己年輕的時候走過很多地方,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南韓還有歐洲……

    聽他說著,我腦子便浮現出那些 " 忙著逛世界 " 的朋友們,Ben,Elane,Aimee ……

    大叔,年輕的時候忙著逛世界,瞭解各國文化,學習各國語言。後來回到基督城定居,如今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

    他的孫子那天在奧克蘭出生,太太去奧克蘭照顧孫子了。大叔說著,滿臉洋溢著幸福。

    我猜想,待我們年老的時候,那些忙著逛世界的朋友們,大約也會迴歸穩定平靜的生活,朝九晚五,含飴弄孫。

    而且他們一定會像這個大叔一樣,是一個開朗、熱情、有趣的老年人。

    年輕的生活千姿百態,老年後似乎大體相似,但心境各異。

    穩定與多彩之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平衡點。我自認為過不了如他們這般候鳥一樣的生活,但也不想在亙古不變的環境裡按部就班。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本身無所謂好壞。自己喜歡,沒有遺憾,便是最好的生活。

    我佩服那些逛世界的人,更佩服那些逛完世界又安於平淡的人。

    自己很幸運,能與逛世界的人成為朋友。他們豐富了我的生活,讓我以前封閉的小圈子被徹底打破,讓我敢於在自己的生活裡做出重大的改變。

    畢竟這個世界上比我更折騰的人多著呢,他們過的都很好,我怕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對方心裡有沒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