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壇春秋精選

    確實如此,我們平常食用的海蜇的製成品,海蜇是分佈在中國沿海的大型食用型水母,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最大的海蜇直徑可以達到1米,非常巨大。華人食用海蜇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晉朝。張華所著《博物志》中就有食用海蜇的記載。

    海蜇是一種低等的海產無脊椎浮游動物。它的食物是海洋中藻類、原生動物、小型甲殼類等。海蜇含有毒液,它的上部分形狀有點像帽子和蘑菇,下半部有很多鬍鬚狀的觸手,有些觸手內會釋放毒素,輕微的引致紅腫熱痛、表皮壞死,嚴重時可以引發休克而危及生命。所以一般建議在捕捉海蜇時食用工具,不要用手去觸碰,特別有過敏體質的人在捕捉海蜇時要格外當心。

    早在中國古代,沿海的漁民就知道如何去除海蜇體內的毒素,他們會用食鹽和明礬醃製新鮮的海蜇,去毒濾去水分後,才可以食用。在加工海蜇時,也有獨特的方法,一般傘部和口腕部分開加工,口腕部叫做海蜇頭,傘部叫做海蜇皮,在銷售時也是分開進行。

    海蜇是一種產量豐富的海產品,在中國,最高年產量可達5.8萬噸,可以供貨到全國,海蜇頭和海蜇皮都是中國餐桌上的美味冷菜之一,一般都是涼拌為主。海蜇營養豐富,各類人群都適宜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海蜇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科學家們發現,在海上風暴潮來臨前的十幾個小時後,海面上的海蜇就能提前得到資訊,消失的無影無蹤。

  • 2 # 水煮老牛慢火燉

    水母的一種。

    一般我們吃的海蜇分為海蜇頭,海蜇皮,海蜇邊。

    海蜇皮,其實是水母的腔體部分,像一把雨傘一樣。又叫做海蜇絲。

    海蜇頭,水母的觸鬚。

    海蜇邊,水母腔體最邊緣的一層。

  • 3 # 嚴寒不冷

    大家可能都以為海蜇就是水母,其實不然。海蜇是刺細胞動物門的,水母是櫛水母動物門的。兩者共同之處是都會蟄人。被蟄到那種感覺有點像被黃辣子蟄的感覺差不多。當人體被海蜇蟄傷,輕則疼痛紅腫,重則危及生命。

    不過海蜇可以食用,水母可不可以吃沒試過。也許可以吧。我們大家經常食用的海蜇有三種。

    沙海蟄:這是市場最常見的海蜇類,也是最便宜的一種,這種蟄皮表面有疙疙瘩瘩的感覺。其觸手是絲壯物,毒性比較大,我們這就有人被蟄死。不過它們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只要大家在海里遠離它們就不會受到傷害。這是被沙蟄蟄傷的胳膊。

    不過海蜇用白礬和鹽醃製後就失去它的毒性了。其醃製成品為黃白色蟄皮,沒有任何雜色。大部分都加工成海蜇絲出售。一般在5到10元左右。也有不規則沙蜇皮出售。紅海蟄粉海蜇這兩種才是真正製作海蜇皮的好貨那。其觸手有點像冰凌一樣的錐壯物。它們的毒性只有沙海蜇的一般。也是用白礬和鹽醃製成的。成品為3、4十釐米的圓形蟄皮,一般的在20多元左右,優質的可以賣到60多元。大多涼拌吃。深受大家喜愛。還有蟄頭,在15到25元左右。也是涼拌菜裡的佳品。老醋蟄頭就是經典美味!

    下面介紹幾種水母這是北極霞水母也被人們稱為獅鬃水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母。可以長到500斤以上。這是箱型水母,是世界上最毒的水母。被它蟄到30秒就能致人死亡。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不知名的水母,都很漂亮的。它們雖然很美,但是都有毒,最好別去碰它們。

  • 4 # 大廚小課

    我們通常吃的海蜇是水母。

    海蜇,俗稱為水母、水母鮮等。海蜇屬缽水母綱,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種腔腸軟體動物,體形程半球狀,廣佈於中國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並可入藥。

    我們通常吃的海蜇皮是先把活海蜇頭部和身體分離,分別用粗鹽醃製而成,呈黃白色,醃製後海蜇就失去了毒性,就可以放心使用了。

    我最愛的吃法就是涼拌,加點生抽,那滋味絕了!

    下圖就是漁民海邊捕撈海蜇的情景!

  • 5 # 漁家日記

    海蜇,俗稱水母,經處理可食用,一般用於涼拌,口感脆爽,味極鮮美。中國沿海皆有出產,但品質以山東及東北沿海為佳。

    我從事海洋捕撈近三十年,但都侷限於渤海近海,未去過其它海域,所以其它海域的海蜇什麼樣,如何處理我不得而知。但渤海海蜇的醃製過程我還是知道的,今與大家分享一下。

    海蜇用專業海蜇網補撈,在這裡不多贅言。在山東海蜇分兩種,一種體型效較大,幾十斤到一二百都有,呈半透明,蘑菇或帽狀的頭部外表有磨砂狀的細紋或突起,手摸滯澀不光滑(有毒小心),下部是絲絮狀觸手,多粘液,毒性強,觸及面板麻癢疼痛,重者能導致休克或死亡,凡不小心接觸到海蜇毒素立刻用明礬沬或明礬水擦敷患處可緩解或消除癢疼,這種是麻海蜇,在東營沿海也有稱呼海牛子的,青島沿海稱為沙蜇。

    海蜇捕撈後在醃製時會將蘑菇狀頭部和腹部分開,用鹽與明礬按比例混合好,將沖洗乾淨的頭部成腹部放入塑膠罐中,一層鹽礬一層蜇,放滿罐後放置二十四小時,會有很多水出來,然後倒出來,再一層鹽礬一層蜇放回罐中封口,此時的蜇可保持數年不壞。醃製好的頭部稱為蜇皮,狀如大餅,而腹部則稱蜇頭。

    沙蜇與明蜇皆可醃製,但口味卻大不相同,綿蜇皮薄,口感脆爽鮮香,沙蜇皮厚,口感肉且皮,鮮味不足,市場上蜇皮未切成絲的易辨認。

  • 6 # 薩爾茨堡的魚

    許多人可能會有疑問,海蜇和水母啥關係?

    簡單來說,海蜇是水母家族裡很小的一支。我們吃的“海蜇”通常是指海蜇科海蜇屬下那幾種,最常見的就是海蜇ℎ 和黃斑海蜇. ℎ 兩種,它們的“傘蓋”差不多臉盆大小,漁民們喜歡叫它們“棉蜇”或“面蜇”,顧名思義,它們質地光滑、口感嫩脆,是市場上的主流...

    漁民們還常提到一種“沙蜇”,其實是來自不同屬的沙海蜇ℎ ,沙海蜇的塊頭有小圓桌那麼大,傘蓋上生有許多沙狀突粒,口感粗糙也缺乏脆勁,曾經屬於經濟價值很低的一種海蜇。不過近年中國沿海常出現沙海蜇爆發,如此氾濫成災的大傢伙,經過適當的工藝處理,其實也能湊合著食用,價格相對低廉。

    ▐ “海蜇皮”和“海蜇頭”分別是什麼?

    簡單說,“海蜇皮”指的是海蜇的“傘蓋”部分,而“海蜇頭”指的是傘蓋部以下的那堆口腕部分。漁民加工海蜇時,會先把這兩個部分切割開來,海蜇皮(傘蓋)相對完整好歸置;海蜇頭又俗稱“海蜇爪”,下端有一大堆細長觸手(絲狀附屬器和棒狀附屬器),這些觸手含有特化的“刺細胞”,漁民們會手戴粗紗手套,把這些刺細胞儘可能擼掉......

    當然,這只是“海蜇”最籠統的分法,如果細分的話還包括海蜇衣(傘蓋內膜)、海蜇腦(生殖腺)、海蜇須(絲棒狀附屬)等,說了你們也記不住。海蜇這種食物看起來和果凍似的,主要就是一泡水,加工過的海蜇脂肪含量只有0.1%~0.5%,可以說本身熱量極低,但是食用過多可能會有其它負面的影響,比如海蜇一般含鋁較高。

    ▐ 海蜇裡的鋁是哪來的?

    海蜇中的“鋁”和海蜇的醃製工藝有關,海蜇的傳統處理工藝就是用海鹽和明礬去醃製,而且反反覆覆需要醃製三遍,所以也俗稱“三礬海蜇”。鹽的作用很好理解,抑制微生物繁殖和脫去多餘水分;明礬的作用更關鍵,就是讓水了吧唧的海蜇得蛋白質凝固,才能固定的形狀有爽脆的口感,而明礬就是十二水合硫酸鋁鉀,海蜇裡得“鋁”就是這麼來的。

    海蜇的醃製過程大概是:首先用明礬水浸泡新鮮海蜇幾個小時,使海蜇蛋白質凝固後整體成形;然後已經成形的海蜇撈出,一層海蜇一層鹽礬碼放醃製,這大約需要一兩週的時間;最後將醃海蜇瀝掉多餘水分,再重複步驟二醃一週左右,最後得到的海蜇口感緊緻脆爽,而且可以超長期儲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如果重來一次,我寧願不遇見你”一句,寫一篇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