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社會我真哥
-
2 # 奕天讀歷史
中國歷史有句名言:“合久必分,分久必和”。北宋之前,就是中國在強盛的大唐帝國之後的一段紛亂時代——五代十國。這個時期的國家可以說內戰頻繁,老百姓不要說安居樂業了,當時能夠吃飽飯,活下去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不要說發展發展農工商業,科技和文化了。在當時食人肉估計是很多底層百姓習以為常的事情,皇帝都不敢自稱有多富有。當時中國的人口加起來估計最多有500萬戶左右。
趙匡胤在後周皇帝柴榮崩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建立了一個新的統一王朝——宋,結束了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分裂和混戰(其實宋並沒有實際統一中國,算是一個小統一)。此後南北宋歷經300多年,大都以休養生息,發展民生為主,使國家的基本經濟逐步恢復,並且出臺各類政策,大力扶持農工商業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科技、文化的空前大繁榮。
話說宋朝的繁榮,一副清明上河圖,就可以顯示出當時都城開封的繁華映象。房屋林立,街道整齊,人員紛雜眾多,各行其是,好一派熱鬧映象。根據史料整理,北宋末期,徽欽二帝時,人口戶數達到驚人的2000多萬戶,比宋初增加了四倍之多,如果沒有農業、手工業、商業的支撐,是不足以養活這麼多人口的。在南遷之後的南宋時期,都城臨安也是同樣的繁華,都城人口從最初的20多萬迅速增加到120多萬之眾。宋朝的GDP曾經達到世界佔比50%的規模,直達世界之巔。
宋朝如此繁榮,卻為什麼被說成“積貧積弱”,最終導致崖山海戰之後南宋的徹底覆滅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吧。
首先,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縱觀中國統一的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從崛起到繁榮,中興到衰敗的過程,這個在封建社會時期每個朝代都避免不了。這是規律性的中國社會發展的節奏,沒有大的變革,這個趨勢無法打破。所以,宋朝經歷繁榮,面臨滅亡也是必然的結果。
其次,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多項政策。宋朝的開國就是軍閥奪權,所以,從趙匡胤開始就吸取唐朝的經驗教訓,加強了中央集權。
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將地方的軍權、財權、人事任免權等權利全部收歸中央。中央又實行二府三司制,軍事,行政,財政分立,將宰相的權利分散。這樣子皇帝就成了唯一實際掌握大權的核心人物,不容易輕易被大臣架空。
實行“重文抑武”的方針,地方派駐文官治理為主,武將只是輔助治理地方。每次出兵打仗還要派遣監軍,對軍隊主帥的權利進一步削弱。宋朝中央政府是想盡一切辦法抑制武將的權力,甚至皇帝會直接在京城遠端遙控武將怎麼打仗,賜陣圖,發秘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實行“內外相制”的策略,京師和地方的駐軍數量基本平衡,皇帝可以直接掌控京師附近的駐軍,對地方駐軍進行挾制。避免唐朝時,因為地方軍閥的勢力強大,屢次危機中央的情況。萬一軍閥叛亂,京師部隊即可以保護皇帝的安全,也可以直接從京師派兵對地方軍閥進行鎮壓。
實行“官、職、差遣”分立政策。官、職都是一種榮譽頭銜,只是用來確定官員等級,俸祿,封賞的一個界定,並沒有實際的權力。只有“差遣”了,才能擁有做某一項工作的實際權力。而“差遣”制確保了皇帝可以隨時更換掉一個官員,進一步削弱了官員的實際權利。
這就造成了在宋朝,如果一個皇帝想打仗,那麼他就可以調兵遣將,進行殺伐攻略。但是如果這個皇帝不想打仗了,那麼就會被動挨打,邊防軍隊處處受到掣肘。北宋宋太宗和宋真宗,南宋宋高宗和宋孝宗就是典型的兩對。而徽欽二帝時,更是在北宋經濟鼎盛時期,被金國所滅。
再次,宋朝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嚴重不平衡,區域之間的嚴重不平衡,貧富的嚴重不平衡,官員收入的過大差距。這些就造成國家中部分人很富裕,錢財集中,而底層的窮苦人民卻還要在溫飽線上掙扎。唐朝大詩人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還是很常見的,包括繁華的中心都城開封,一場大雪過後很多窮苦百姓就被凍死在大街上。這種社會財富的嚴重分配不均就會造成國家內部矛盾的不斷髮生,所以宋朝的農民起義也是接連不斷,比如著名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水泊梁山起義,鐘相、楊么起義等,甚至抗金名將岳飛都要被調回國內鎮壓農民起義軍。據有些資料統計,宋朝享國300餘年,有記載的起義就多達433次,平均下來每年都有一兩次的起義發生,很多起義的口號都是以“均貧富”為核心,當時的貧富差距可見一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牽制消耗了宋朝政府的軍力,造成巨大的內部消耗。
再有,宋朝周邊強敵林立。宋朝周邊的對手和之前朝代的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已經大大不同了,他們已經開始逐步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仿照中原制度建設自己的國家,特別是大遼國和宋朝中後期的金國,可謂是國力異常的強盛。
在北宋初期,宋和大遼,宋和党項(後建立西夏)之間戰爭的不斷。北宋先後進行過多次北伐,想收復燕雲十六州,每次都被遼國擊退。也就是這期間產生了千古流傳的楊家將抗遼的故事,也讓北宋的一代開國名將潘美蒙受千古之冤。大宋在這個時期,賢臣良將也是層出不窮,趙普、薛居正、張齊賢、寇準、范仲淹、張彬、潘美、楊業、李繼隆,狄青,個個都是曠世之才。北宋對遼和對西夏,基本上沒有吃什麼大虧。
北宋後期遼國衰敗,女真部崛起,建立金國。隨後滅亡了遼國,佔領了中國北部區域,其後順勢南侵,徽欽二帝在北宋經濟鼎盛之時被金國所擒,北宋滅亡。趙構南渡長江,定都臨安,建立南宋。南宋初期,也是一個名臣良將輩出的時代。精忠岳飛此時也正式展露頭角,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的壯志蕩氣迴腸,到現在還在不斷的激勵我中華兒女的愛國鬥志。其他還有李綱、張浚、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等。但是最終還是無法挽救危局於狂瀾,沒能阻擋北方少數民族國家發展的趨勢。
最後一個因素,宋朝政權採用了“守內虛外”的方針。
極度的中央集權嚴重削弱地方,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造成起義不斷,加上外有強敵不斷騷擾邊境,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導致了,宋朝雖然經濟繁榮,卻是處在內憂外患交迫的慘境之中。這就迫使宋政府不得不採取了“守內虛外”的方針,以穩定國內形勢為第一要務,對外主要以守勢及和談為主。這一方針也直接導致了宋政府對外戰爭長期處於弱勢狀態,結果就是“積貧積弱”。
而在南宋後期,蒙古崛起,先滅西夏,再滅金國,而南宋在崖山海戰失敗之後,也徹底被元朝滅亡。經濟曾經立於世界之巔的一代大宋,也沒能逃脫歷史的必然。
-
3 # 龍天一馬
宋是打仗最多的朝代,養了古代有史以來最多的軍隊,還有有史以來工資最高的公務員,能不窮嗎?宋其實軍事非常強,差點打掛西夏,遼金很強但只能和宋平分天下,大元滅宋是極其艱難的,宋裝甲步兵武裝到牙齒,宋亡非戰力,而是上層太垃圾,宋富是表面的,它把太部分的錢都投入到軍事科技和官員上,積貧肯定了如蘇聯一樣,弱就是胡說,宋在中華七國中只比大元稍弱,和遼金不相上下,後期已經壓過遼金,宋是貧但軍力一點不弱,而且十分強,忽必烈大帝稱的一生之敵,能弱嗎?
回覆列表
樓上說的很好了,還有點要補充的是宋代的國策是以文御武,用文官來壓制武官,軍中出征打仗都需要配備文官監軍,武官沒有實權,所以造成的一個現象就是沒有過於厲害的武將,沒有利害的武將自然練不出來厲害的軍隊,還有就是宋朝的軍制有問題,軍隊基本都是宋代武將世家的私兵,但是卻要用國家提供軍餉,要不怎麼會有岳家軍、楊家軍等稱呼呢,這也造成了軍隊中任人唯親,吃空餉等現象,一旦發起戰爭並沒有多少可用之兵!而且宋朝年間為了和平發展,對待周邊異族採用的基本都是破財消災的政策,每年要交出去大量的歲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