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子燈 汪曾祺
引導語:汪曾祺的《珠子燈》揭示的是封建貞操觀念的零落。
一
小說《珠子燈》,描寫了孫淑芸這個“未亡人”的形象。
孫淑芸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舊中國女性,她曾接受過較為開明的傳統教育,也接觸過新思想,然而迂腐的家庭教育使之揹負了沉重的封建貞節觀念,讓她難以擺脫封建禮教的桎梏。
她在丈夫王常生去世之後,頓感陰風颯颯,黑霧迷濛,周天寒徹,砭人骨髓,為了摯愛的丈夫,也為了家庭“榮譽”,遂而孤影四壁,斬斷塵緣,桎梏性靈,壓抑情感,從一而終,誓無二志,她在“新房”裡僵臥長愁,做了十年活死人後,終於在萬念俱灰中寂然死去。
二
小說開篇即言“這裡的風俗,有錢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孃家要送燈”,而“送燈的用意是祈求多子”。
隨後,又描寫了人歡馬叫,熱鬧繁華的送燈場面。
“元宵節前幾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燈的隊伍”,但見“女傭人穿了乾淨的衣服,頭梳得光光的,戴著雙喜字大紅絨花,一人手裡提著一盞燈,前面有幾個吹鼓手吹著細樂”,於是“遠遠聽到送燈的簫笛,很多人家的門就開了。姑娘、媳婦走出來,倚門而看,且指指點點,悄悄評論”。
這裡對送燈熱鬧場面的描寫,目的有二:
第一,為孫家大小姐孫淑芸的出嫁,佈置下紫氣漫天、吉祥和諧的場面,從而以樂景正襯樂情,烘托渲染了熱鬧的氣氛。
第二,與結尾孫淑芸去世的悲涼場面相呼應,從而形成鮮明對比,以“倍增其哀”也。
另外,小說是否也氤氳了一層人生樂始悲終的深意呢?也未可知也。
三
隨後,小說介紹了各種燈。
小說首先概述道“一堂燈一般是六盞”。
然後概括介紹了掛在四角的四盞較小的“羊角琉璃泡子”和一盞“麒麟送子”。
接著詳細介紹了主燈“珠子燈”:介紹了其結構“燈體是八扇玻璃,漆著紅色的各體壽字,其餘部分都是珠子,頂蓋上伸出八個珠子的鳳頭,鳳嘴裡銜著珠子的小幡,下綴珠子的流蘇”,介紹了其“分量相當的重”,介紹了“這是一盞主燈,掛在房間的正中”。
最後簡單介紹了“燈節”時“上燈”、“落燈”的風俗,並以“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遙呼了後文的“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一言,與之傳情達意,暗遞秋波也。
四
緊承上文,小說突出描寫了“上燈”時祥和寧靜的氛圍。
元宵的燈光是“柔和”的,“尤其是那盞珠子燈,灑下一片淡綠的光,綠光中珠幡的影子輕輕地搖曳,如夢如水,顯得異常安靜。元宵的燈光擴散著吉祥、幸福和朦朧曖昧的希望”
如此美妙的環境,就渲染了氣氛,烘托了心情,給人以暖融融的祥和之感,然而它卻沒能給孫淑芸帶來吉祥、幸福和希望啊。
竊以為,這裡的“如夢如水”者,大有深意,就暗示了孫淑芸之人生“如夢如水”、前景朦朧難卜也。
五
孫淑芸嫁給了王常生,但是“她屋裡就掛了這樣六盞燈”,為什麼“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這就設定了懸念,懸吊著讀者胃口,讓人急於一探究竟。
隨後幾段文字,描述了夫婦二人那新婚燕爾、琴瑟和諧、甜蜜美滿、妙不可言的夫妻生活。
王常生是位有新思想的進步青年,他請孫小姐放腳,而孫小姐也讀他帶回來的進步書籍,並受到了他的新思想影響,然而老天不佑善人,王常生突染沉痾,一病不起,享年不永,芳年早逝,他在臨死前很開明地留下遺言,讓孫小姐“不要守節”。
然而,夫婦二人那燦若美玉、柔情蜜意的生活,尤其是“孫王二家都是書香門第,從無再婚之女。改嫁,這種念頭就不曾在孫小姐的思想裡出現過。這是絕不可能的事”,就讓孫淑芸浸潤了“女子從一而終”的封建貞操觀念,就為她的守節鋪墊了厚重的一筆。
隨後,作者淡淡一言“孫小姐就一個人過日子”,將其枯寂無聊的寡居生活一帶而過;另外這裡還有一言“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就遙呼了第二段“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和第四段“不過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兩處文字。
因為,從此之後,就只有孫小姐一個人守寡過日子了,還點什麼燈啊。
六
守寡的生活是冷酷無情的,痛入骨髓的,違反人性的,於是孫小姐“變得有點古怪了”,具體表現在“她屋裡的東西都不許人動。王常生活著的時候是什麼樣子,永遠是什麼樣子,不許挪動一點。王常生用過的手錶、座鐘、文具,還有他養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來的位置”。
本來,“孫小姐原是個愛潔成癖的人,屋裡的桌子椅子、茶壺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可是“自從王常生死後,除了過年之前”,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許擦拭”,就是這,還得“她親自監督著一個從孃家陪嫁過來的女傭人”來幹。
作者尤其不厭其詳地描寫了裡屋炕几上的一套茶具,但見“一個白瓷的茶盤,一把茶壺,四個茶杯。茶杯倒扣著,上面落了細細的塵土。茶壺是荸薺形的扁圓的,茶壺的鼓肚子下面落不著塵土,茶盤裡就清清楚楚留下一個乾淨的圓印子”。
在這裡,“上面落了細細的塵土”、“茶壺的鼓肚子下面落不著塵土”、“茶盤裡就清清楚楚留下一個乾淨的圓印子”等細節描寫,均給人以荒涼冷落、塵埃漫生之感,這就深刻凸顯了守寡生活之荼毒人性,滅絕人性,給讀者留下了慘痛泣血的印象。
於是,孫淑芸“病了,說不清是什麼病”,“除了逢年過節起來幾天,其餘的時間都在床上躺著,整天地躺著”,“就這麼躺著,也不看書,也很少說話,屋裡一點聲音沒有”,她還活著麼,只是一個還喘氣的活死人而已。
隨後作者又描述了“天上的風箏響”,還有“斑鳩在遠遠的樹上叫著雙聲,‘鵓鴣鴣——咕,鵓鴣鴣——咕’”,還有“麻雀在簷前打鬧,聽著一個大蜻蜓振動著透明的翅膀,聽著老鼠咬齧著木器”,這些聲音都使用了以聲襯靜手法,反襯了孫小姐屋裡的死氣沉沉、內心之深如古井,那屋外動物的活動,那麻雀、斑鳩等動物充滿生機的生命活動無不與與屋中死寂的氛圍、孫小姐估寂的內心世界形成鮮明對比。
正所謂“短嘆長吁對鎖窗,舞鸞孤影寸心傷”,“夙世已違連理願,此生難覓返魂香”啊,哦,靈魂已經死了,肉體還能久活麼。
最後,小說還描寫了珠子落地“滴滴答答”的聲音,“那是珠子燈的某一處流蘇散了線,珠子落在地上了”,這就再次使用以聲襯靜手法,反襯了“鎖著的房間裡”的死寂落寞,絕無生機,暗示了人物命之將終,因為“珠子”的興衰與人物的存亡暗暗相連啊。
於是,孫小姐就“這樣躺了十年”後,終於死了。
小說最後描寫道“從鎖著的房間裡,時常還聽見散線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聲音”,這就以哀景正襯了哀情,給人以揮之不去的淒冷之感和傷痛之感。
嗚呼,痛載!
七
最後說說小說的題目。
文章家有言“題好一半文”,是啊,題目猶如黑夜裡的燈籠,能照亮讀者的眼睛,《珠子燈》就起了燈籠之用也。
首先,小說題目為《珠子燈》,而在這篇小說之中,先後出現了“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不過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等句子,這些句子貫穿文章始終,既回扣了題目,也在結構上起了線索之用也。
其次,“珠子燈”既表現了小說的風俗人情和傳統文化,也為小說營造了濃郁的氣氛也。
另外,“珠子燈”還暗示了小說人物的命運,因為“珠子燈”的興衰與人物存亡是同步的,因此,作者透過“珠子燈”這一物事,表達了對孫小組悲劇命運的深刻同情與深度思考。
珠子燈 汪曾祺
引導語:汪曾祺的《珠子燈》揭示的是封建貞操觀念的零落。
一
小說《珠子燈》,描寫了孫淑芸這個“未亡人”的形象。
孫淑芸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舊中國女性,她曾接受過較為開明的傳統教育,也接觸過新思想,然而迂腐的家庭教育使之揹負了沉重的封建貞節觀念,讓她難以擺脫封建禮教的桎梏。
她在丈夫王常生去世之後,頓感陰風颯颯,黑霧迷濛,周天寒徹,砭人骨髓,為了摯愛的丈夫,也為了家庭“榮譽”,遂而孤影四壁,斬斷塵緣,桎梏性靈,壓抑情感,從一而終,誓無二志,她在“新房”裡僵臥長愁,做了十年活死人後,終於在萬念俱灰中寂然死去。
二
小說開篇即言“這裡的風俗,有錢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孃家要送燈”,而“送燈的用意是祈求多子”。
隨後,又描寫了人歡馬叫,熱鬧繁華的送燈場面。
“元宵節前幾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燈的隊伍”,但見“女傭人穿了乾淨的衣服,頭梳得光光的,戴著雙喜字大紅絨花,一人手裡提著一盞燈,前面有幾個吹鼓手吹著細樂”,於是“遠遠聽到送燈的簫笛,很多人家的門就開了。姑娘、媳婦走出來,倚門而看,且指指點點,悄悄評論”。
這裡對送燈熱鬧場面的描寫,目的有二:
第一,為孫家大小姐孫淑芸的出嫁,佈置下紫氣漫天、吉祥和諧的場面,從而以樂景正襯樂情,烘托渲染了熱鬧的氣氛。
第二,與結尾孫淑芸去世的悲涼場面相呼應,從而形成鮮明對比,以“倍增其哀”也。
另外,小說是否也氤氳了一層人生樂始悲終的深意呢?也未可知也。
三
隨後,小說介紹了各種燈。
小說首先概述道“一堂燈一般是六盞”。
然後概括介紹了掛在四角的四盞較小的“羊角琉璃泡子”和一盞“麒麟送子”。
接著詳細介紹了主燈“珠子燈”:介紹了其結構“燈體是八扇玻璃,漆著紅色的各體壽字,其餘部分都是珠子,頂蓋上伸出八個珠子的鳳頭,鳳嘴裡銜著珠子的小幡,下綴珠子的流蘇”,介紹了其“分量相當的重”,介紹了“這是一盞主燈,掛在房間的正中”。
最後簡單介紹了“燈節”時“上燈”、“落燈”的風俗,並以“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遙呼了後文的“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一言,與之傳情達意,暗遞秋波也。
四
緊承上文,小說突出描寫了“上燈”時祥和寧靜的氛圍。
元宵的燈光是“柔和”的,“尤其是那盞珠子燈,灑下一片淡綠的光,綠光中珠幡的影子輕輕地搖曳,如夢如水,顯得異常安靜。元宵的燈光擴散著吉祥、幸福和朦朧曖昧的希望”
如此美妙的環境,就渲染了氣氛,烘托了心情,給人以暖融融的祥和之感,然而它卻沒能給孫淑芸帶來吉祥、幸福和希望啊。
竊以為,這裡的“如夢如水”者,大有深意,就暗示了孫淑芸之人生“如夢如水”、前景朦朧難卜也。
五
孫淑芸嫁給了王常生,但是“她屋裡就掛了這樣六盞燈”,為什麼“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這就設定了懸念,懸吊著讀者胃口,讓人急於一探究竟。
隨後幾段文字,描述了夫婦二人那新婚燕爾、琴瑟和諧、甜蜜美滿、妙不可言的夫妻生活。
王常生是位有新思想的進步青年,他請孫小姐放腳,而孫小姐也讀他帶回來的進步書籍,並受到了他的新思想影響,然而老天不佑善人,王常生突染沉痾,一病不起,享年不永,芳年早逝,他在臨死前很開明地留下遺言,讓孫小姐“不要守節”。
然而,夫婦二人那燦若美玉、柔情蜜意的生活,尤其是“孫王二家都是書香門第,從無再婚之女。改嫁,這種念頭就不曾在孫小姐的思想裡出現過。這是絕不可能的事”,就讓孫淑芸浸潤了“女子從一而終”的封建貞操觀念,就為她的守節鋪墊了厚重的一筆。
隨後,作者淡淡一言“孫小姐就一個人過日子”,將其枯寂無聊的寡居生活一帶而過;另外這裡還有一言“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就遙呼了第二段“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和第四段“不過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兩處文字。
因為,從此之後,就只有孫小姐一個人守寡過日子了,還點什麼燈啊。
六
守寡的生活是冷酷無情的,痛入骨髓的,違反人性的,於是孫小姐“變得有點古怪了”,具體表現在“她屋裡的東西都不許人動。王常生活著的時候是什麼樣子,永遠是什麼樣子,不許挪動一點。王常生用過的手錶、座鐘、文具,還有他養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來的位置”。
本來,“孫小姐原是個愛潔成癖的人,屋裡的桌子椅子、茶壺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可是“自從王常生死後,除了過年之前”,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許擦拭”,就是這,還得“她親自監督著一個從孃家陪嫁過來的女傭人”來幹。
作者尤其不厭其詳地描寫了裡屋炕几上的一套茶具,但見“一個白瓷的茶盤,一把茶壺,四個茶杯。茶杯倒扣著,上面落了細細的塵土。茶壺是荸薺形的扁圓的,茶壺的鼓肚子下面落不著塵土,茶盤裡就清清楚楚留下一個乾淨的圓印子”。
在這裡,“上面落了細細的塵土”、“茶壺的鼓肚子下面落不著塵土”、“茶盤裡就清清楚楚留下一個乾淨的圓印子”等細節描寫,均給人以荒涼冷落、塵埃漫生之感,這就深刻凸顯了守寡生活之荼毒人性,滅絕人性,給讀者留下了慘痛泣血的印象。
於是,孫淑芸“病了,說不清是什麼病”,“除了逢年過節起來幾天,其餘的時間都在床上躺著,整天地躺著”,“就這麼躺著,也不看書,也很少說話,屋裡一點聲音沒有”,她還活著麼,只是一個還喘氣的活死人而已。
隨後作者又描述了“天上的風箏響”,還有“斑鳩在遠遠的樹上叫著雙聲,‘鵓鴣鴣——咕,鵓鴣鴣——咕’”,還有“麻雀在簷前打鬧,聽著一個大蜻蜓振動著透明的翅膀,聽著老鼠咬齧著木器”,這些聲音都使用了以聲襯靜手法,反襯了孫小姐屋裡的死氣沉沉、內心之深如古井,那屋外動物的活動,那麻雀、斑鳩等動物充滿生機的生命活動無不與與屋中死寂的氛圍、孫小姐估寂的內心世界形成鮮明對比。
正所謂“短嘆長吁對鎖窗,舞鸞孤影寸心傷”,“夙世已違連理願,此生難覓返魂香”啊,哦,靈魂已經死了,肉體還能久活麼。
最後,小說還描寫了珠子落地“滴滴答答”的聲音,“那是珠子燈的某一處流蘇散了線,珠子落在地上了”,這就再次使用以聲襯靜手法,反襯了“鎖著的房間裡”的死寂落寞,絕無生機,暗示了人物命之將終,因為“珠子”的興衰與人物的存亡暗暗相連啊。
於是,孫小姐就“這樣躺了十年”後,終於死了。
小說最後描寫道“從鎖著的房間裡,時常還聽見散線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聲音”,這就以哀景正襯了哀情,給人以揮之不去的淒冷之感和傷痛之感。
嗚呼,痛載!
七
最後說說小說的題目。
文章家有言“題好一半文”,是啊,題目猶如黑夜裡的燈籠,能照亮讀者的眼睛,《珠子燈》就起了燈籠之用也。
首先,小說題目為《珠子燈》,而在這篇小說之中,先後出現了“平常這些燈是不點的”、“不過這六盞燈只點過一次”、“這六盞燈也再沒有點過了”等句子,這些句子貫穿文章始終,既回扣了題目,也在結構上起了線索之用也。
其次,“珠子燈”既表現了小說的風俗人情和傳統文化,也為小說營造了濃郁的氣氛也。
另外,“珠子燈”還暗示了小說人物的命運,因為“珠子燈”的興衰與人物存亡是同步的,因此,作者透過“珠子燈”這一物事,表達了對孫小組悲劇命運的深刻同情與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