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當時中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巔峰時期,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但明代的官員問題錯綜複雜,在不同的職位上走向了兩個極端,即官冗和官缺。官冗即官員過多,官缺即官員過少。這兩種問題在明代官制中並存著,但又存在於不同的領域,造成這樣問題的原因,與明代的官員制度、設定等也有很大的關係。
一、明代看似合理官制中的隱藏問題——官冗和官缺
明代官制分為三個部分,即中樞、地方和軍事,那時在選用官員上有一種說法叫做"三途並用",在《明史·選舉史》中有記載:
"進士為一途,舉貢等為一途,吏員等為一途,所謂三途並用也。"
也就是透過這三種途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為官。明朝建立後,在元代官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實行了對中央和地方的封建官僚機制,並且在後期一直加以完善,明朝還在官員設定上根據其職能分為了三大系統。
一是中央官系統,這一系統主要由中央行政機構、中央決策機構,還有一些中央專門管理其他事務的機構構成,其主要的職責就是加強皇權,維護皇帝的專制統治,它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機構的控制,保證了封建專制的正常執行,這一系統也在加強中央集權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是地方官系統,也就是地方機構的官員,它主要由第一個系統統領來更好的管理地方,明朝時廢除了丞相後,設立了三省六部制,還設定了內閣來輔助皇上處理事務,基於這些條件,這一系統就很明顯的體現出了明朝由中央管理地方的特色,也使各部門的職責更加明晰。
三是武官系統,它主要由中央軍隊機構組成,這些人一般不參與政治,但它卻是明朝官僚政治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明朝十分注重這個系統的建設,並且使其建設的更加體系化。
明朝的官員設定結合其社會背景來看其實比較合理,但是在明朝時卻出現了兩大官員問題,即官冗和官缺的問題。
在明朝的歷史研究中,不論是政治研究、經濟研究還是文化研究,官冗和官缺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官冗問題,造成了人浮於事,互相推脫責任,使官場越來越臃腫,幾乎成為了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的財政負擔也非常大;而官缺問題的消極影響也非常顯而易見,它帶來的辦事效率過低,比如在需要解決一件事時卻找不到相應的官員去辦,這時對於這件事情的解決就會非常滯緩,也會引起怠政的出現。偶然的官缺,在一些崗位上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是正常的,但是明朝時的官缺卻是長期的,這是非常不利於朝政發展的一種情況。
正常情況下,官冗和官缺很難出現在同一時期,看似矛盾的兩者卻是明朝時一同出現了,本就都帶有消極影響,所以這兩個問題的同時出現給明朝的發展帶來了很大阻力,也打擊了明朝的政治積極性,在明朝的滅亡上也發揮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官員超出所需數量——明朝的官冗問題分析
冗官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明朝有,在宋朝時更是嚴重。冗官問題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一直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嚴重問題,既然難以解決,就說明其肯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明朝冗官現象的出現也是有原因的,並且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
1.冗官問題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產物
在專制主義制服下,皇帝獨尊皇權至上是一個公認的條理,明朝時的官員大多都由皇帝直接控制,所以皇帝一方面要選出合適的官員,並且用成文法規來約束有關制度,另一方面還要保證自身皇權的自主性和特殊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就會想到用官員去約束官員。皇帝一向"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享受無窮",而且當時還有薦舉制度,所以很多官員會不公正的推薦一些官員,這樣就使官員的數量持續增加,冗官現象也就越來越嚴重。
2.冗官是官僚階層特權誘惑的產物
明朝官員的特權表現為身價翻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光宗耀祖惠及子孫,這引誘了許多普通人去追求名利,追逐官場,所以當時的很多人會努力的透過一些途徑去獲取官位,比如科舉考試,很多人寒窗苦讀數十年,只為了科舉考試的透過。明朝建立時朱元璋曾下令:
"特設科舉,務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符者。"
這也體現了明朝時對於科舉考試的重視,即使朱元璋一再強調,科舉選士要"務求實效,毋事虛文",但在急功近利的社會思想下,所選出的官員依然有魚目混珠之人,造成了很多選出的官員不辦實事。
3.明朝經濟的發展,賦稅收入的增加,為官冗的出現提供了經濟條件
在明朝中後期時,商品經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財稅收入的增加緩解了財政壓力,也就使當時的明朝難以察覺冗官的消極影響,每當國稅增加時,官員和官僚機構也會跟著增多。因此明朝經濟和財稅的發展,給冗官現象的出現帶來了可能性。
冗官現象給當時的明朝帶了許多惡果。首先,既然有官員,那就必定要給官員俸祿和福利,冗官與冗費總是聯絡在一起,冗官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使國民生活更加困苦,財政也更加困難;其次,由於冗官是官員職責不明確,官員數量過多,所以導致了明朝的辦事效率很低,嚴重影響了其行政效率。
所以明朝時的冗官現象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推動明朝崩潰滅亡的原因之一。
三、官員職位的空白——明朝的官缺問題分析
官缺問題在歷史上的出現頻率比官冗問題要少很多,但是官缺問題造成的惡劣影響並不低於官冗問題。由於明朝時廢除了宰相,宦官專權嚴重,所以很多官位都被宦官壟斷控制,這與官缺問題有著密切聯絡。實際上明朝的官缺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嘉靖以前和嘉靖以後。嘉靖以後的官缺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對社會的消極影響很大。明朝最主要的官缺時期便是嘉靖和萬曆時期,其也有其出現的原因。
1.權力的鬥爭
在嘉靖和萬曆年間,前期是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即以內閣和首輔鬥爭為主,後期的政治力量開始重新組合,鬥爭有發展為各黨和東林黨之間的鬥爭。這些鬥爭就使官員的職位和原則上帶有了滿滿的政黨色彩,朝廷內部的不團結和紊亂對選官制度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當時朝廷中的鬥爭充滿了複雜性和尖銳性,使做官變成了一件艱難、鬥智鬥勇的一件事,而且還要花費精力去格盡職守,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平衡,所以很多人因此不願沾染官場,或者為了遠離爾虞我詐的官場而退官。
2.朝中大臣主動退官的風潮
在明世宗和明神宗統治的中後期階段,皇帝不上朝,不理朝政已經變成了司空見慣的行為,但當時的很多大臣一直堅守著自己心裡崇高的政治理念,他們信奉儒學,忠君愛國,"上者愛國,次亦愛名",這便是他們內心的真實寫照。所以,當他們直言上諫時卻無人答覆時,他們感到了前途的迷茫、自己壯志難酬的悲傷,這使很多堅守內心的官員不滿,以退官來逃避,去尋求內心的安寧。
3.言官彈劾權的濫用
明朝時,言官的彈劾權是朝中的一大利器,所以朝中很多大臣都對言官百般尊敬,不敢輕易得罪,但明朝時的言官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失去理性,總是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上去決定是否彈劾官員,這就使言官在彈劾權的運用上是主觀的,是有失公允的。他們經常嚴小吏而寬大吏、沽名釣譽、有失職守,所以在後期世宗和神宗非常厭惡言官的存在。言官素質的下降也成為了官缺的間接原因。
明朝時的官冗和官缺問題加速了明朝崩潰的步伐,官員問題在歷史上一直都是難以迴避的重要問題,對各個朝代的發展都帶來了不利影響,明朝雖然對官冗和官缺問題採取了一些解決措施,但是效果卻不顯著,儘管官冗和官缺問題有很多弊端,但是很多皇帝卻把其當成了一種用以管理行政的手段,對於這些現象的研究,也深化了我們現在對當時行政體制的瞭解和分析。
明代是當時中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巔峰時期,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但明代的官員問題錯綜複雜,在不同的職位上走向了兩個極端,即官冗和官缺。官冗即官員過多,官缺即官員過少。這兩種問題在明代官制中並存著,但又存在於不同的領域,造成這樣問題的原因,與明代的官員制度、設定等也有很大的關係。
一、明代看似合理官制中的隱藏問題——官冗和官缺
明代官制分為三個部分,即中樞、地方和軍事,那時在選用官員上有一種說法叫做"三途並用",在《明史·選舉史》中有記載:
"進士為一途,舉貢等為一途,吏員等為一途,所謂三途並用也。"
也就是透過這三種途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為官。明朝建立後,在元代官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實行了對中央和地方的封建官僚機制,並且在後期一直加以完善,明朝還在官員設定上根據其職能分為了三大系統。
一是中央官系統,這一系統主要由中央行政機構、中央決策機構,還有一些中央專門管理其他事務的機構構成,其主要的職責就是加強皇權,維護皇帝的專制統治,它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機構的控制,保證了封建專制的正常執行,這一系統也在加強中央集權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是地方官系統,也就是地方機構的官員,它主要由第一個系統統領來更好的管理地方,明朝時廢除了丞相後,設立了三省六部制,還設定了內閣來輔助皇上處理事務,基於這些條件,這一系統就很明顯的體現出了明朝由中央管理地方的特色,也使各部門的職責更加明晰。
三是武官系統,它主要由中央軍隊機構組成,這些人一般不參與政治,但它卻是明朝官僚政治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明朝十分注重這個系統的建設,並且使其建設的更加體系化。
明朝的官員設定結合其社會背景來看其實比較合理,但是在明朝時卻出現了兩大官員問題,即官冗和官缺的問題。
在明朝的歷史研究中,不論是政治研究、經濟研究還是文化研究,官冗和官缺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官冗問題,造成了人浮於事,互相推脫責任,使官場越來越臃腫,幾乎成為了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的財政負擔也非常大;而官缺問題的消極影響也非常顯而易見,它帶來的辦事效率過低,比如在需要解決一件事時卻找不到相應的官員去辦,這時對於這件事情的解決就會非常滯緩,也會引起怠政的出現。偶然的官缺,在一些崗位上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是正常的,但是明朝時的官缺卻是長期的,這是非常不利於朝政發展的一種情況。
正常情況下,官冗和官缺很難出現在同一時期,看似矛盾的兩者卻是明朝時一同出現了,本就都帶有消極影響,所以這兩個問題的同時出現給明朝的發展帶來了很大阻力,也打擊了明朝的政治積極性,在明朝的滅亡上也發揮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官員超出所需數量——明朝的官冗問題分析
冗官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明朝有,在宋朝時更是嚴重。冗官問題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一直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嚴重問題,既然難以解決,就說明其肯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明朝冗官現象的出現也是有原因的,並且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
1.冗官問題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產物
在專制主義制服下,皇帝獨尊皇權至上是一個公認的條理,明朝時的官員大多都由皇帝直接控制,所以皇帝一方面要選出合適的官員,並且用成文法規來約束有關制度,另一方面還要保證自身皇權的自主性和特殊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就會想到用官員去約束官員。皇帝一向"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享受無窮",而且當時還有薦舉制度,所以很多官員會不公正的推薦一些官員,這樣就使官員的數量持續增加,冗官現象也就越來越嚴重。
2.冗官是官僚階層特權誘惑的產物
明朝官員的特權表現為身價翻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光宗耀祖惠及子孫,這引誘了許多普通人去追求名利,追逐官場,所以當時的很多人會努力的透過一些途徑去獲取官位,比如科舉考試,很多人寒窗苦讀數十年,只為了科舉考試的透過。明朝建立時朱元璋曾下令:
"特設科舉,務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符者。"
這也體現了明朝時對於科舉考試的重視,即使朱元璋一再強調,科舉選士要"務求實效,毋事虛文",但在急功近利的社會思想下,所選出的官員依然有魚目混珠之人,造成了很多選出的官員不辦實事。
3.明朝經濟的發展,賦稅收入的增加,為官冗的出現提供了經濟條件
在明朝中後期時,商品經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財稅收入的增加緩解了財政壓力,也就使當時的明朝難以察覺冗官的消極影響,每當國稅增加時,官員和官僚機構也會跟著增多。因此明朝經濟和財稅的發展,給冗官現象的出現帶來了可能性。
冗官現象給當時的明朝帶了許多惡果。首先,既然有官員,那就必定要給官員俸祿和福利,冗官與冗費總是聯絡在一起,冗官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使國民生活更加困苦,財政也更加困難;其次,由於冗官是官員職責不明確,官員數量過多,所以導致了明朝的辦事效率很低,嚴重影響了其行政效率。
所以明朝時的冗官現象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推動明朝崩潰滅亡的原因之一。
三、官員職位的空白——明朝的官缺問題分析
官缺問題在歷史上的出現頻率比官冗問題要少很多,但是官缺問題造成的惡劣影響並不低於官冗問題。由於明朝時廢除了宰相,宦官專權嚴重,所以很多官位都被宦官壟斷控制,這與官缺問題有著密切聯絡。實際上明朝的官缺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嘉靖以前和嘉靖以後。嘉靖以後的官缺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對社會的消極影響很大。明朝最主要的官缺時期便是嘉靖和萬曆時期,其也有其出現的原因。
1.權力的鬥爭
在嘉靖和萬曆年間,前期是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即以內閣和首輔鬥爭為主,後期的政治力量開始重新組合,鬥爭有發展為各黨和東林黨之間的鬥爭。這些鬥爭就使官員的職位和原則上帶有了滿滿的政黨色彩,朝廷內部的不團結和紊亂對選官制度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當時朝廷中的鬥爭充滿了複雜性和尖銳性,使做官變成了一件艱難、鬥智鬥勇的一件事,而且還要花費精力去格盡職守,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平衡,所以很多人因此不願沾染官場,或者為了遠離爾虞我詐的官場而退官。
2.朝中大臣主動退官的風潮
在明世宗和明神宗統治的中後期階段,皇帝不上朝,不理朝政已經變成了司空見慣的行為,但當時的很多大臣一直堅守著自己心裡崇高的政治理念,他們信奉儒學,忠君愛國,"上者愛國,次亦愛名",這便是他們內心的真實寫照。所以,當他們直言上諫時卻無人答覆時,他們感到了前途的迷茫、自己壯志難酬的悲傷,這使很多堅守內心的官員不滿,以退官來逃避,去尋求內心的安寧。
3.言官彈劾權的濫用
明朝時,言官的彈劾權是朝中的一大利器,所以朝中很多大臣都對言官百般尊敬,不敢輕易得罪,但明朝時的言官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失去理性,總是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上去決定是否彈劾官員,這就使言官在彈劾權的運用上是主觀的,是有失公允的。他們經常嚴小吏而寬大吏、沽名釣譽、有失職守,所以在後期世宗和神宗非常厭惡言官的存在。言官素質的下降也成為了官缺的間接原因。
明朝時的官冗和官缺問題加速了明朝崩潰的步伐,官員問題在歷史上一直都是難以迴避的重要問題,對各個朝代的發展都帶來了不利影響,明朝雖然對官冗和官缺問題採取了一些解決措施,但是效果卻不顯著,儘管官冗和官缺問題有很多弊端,但是很多皇帝卻把其當成了一種用以管理行政的手段,對於這些現象的研究,也深化了我們現在對當時行政體制的瞭解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