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6702831

    早古生代劃分三個紀:寒武紀是根據英國威爾士西部的寒武山而得名;奧陶紀是英國威爾士的一個民族的名稱;志留紀是威爾士民族居住地。   晚古生代也劃分三個紀:早、晚古生代之間有一個地殼運動,稱為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結束了古生代的歷史。泥盆紀是根據英國西南的德文郡命名,日譯為泥盆,中國沿用至今。石炭紀,因盛產煤層而得名,石炭是煤的舊時稱呼。二疊紀首先研究地點在烏拉爾山西坡——彼爾姆,因這套地層明顯具有上、下兩部分,日譯為二疊紀,也為中國採用。

      該時期地殼發展日趨穩定,加里東運動以後,世界絕大部分地槽回返褶皺,古生代末期海西運動後, 世界範圍內僅剩下兩在地槽與兩在古陸對立形勢,地球在這時的南北分異較為明顯。古地理發展的海陸配置,這時也發生較大變化,初步建立了現時地貌輪廓。生物 的演替,經過了幾次飛躍,植物與動物都先後征服了大陸,高等生物發育繁衍。該期主要地質 事件有:

      (1)從海洋佔絕對優勢到陸地面積不斷擴大。

      前古生代,地球上出現不少古陸,但多為一些地槽海所分隔,在元古代褶皺回返的地槽,到古生代時 又重新下陷,形成廣闊的地臺淺海,因此早古生代時,地球仍然是汪洋澤土,海洋佔有絕對優勢。早古生代,特別是志留紀末期的地殼運動,稱為加里東運動。這次 運動後,加里東地槽全部回返褶皺,另一些地槽也部分發生褶皺回返,如蒙古地槽北緣的阿爾泰——薩彥嶺地區;阿馬拉契亞地槽的北段和南段的一部分;塔斯馬尼 亞地槽的南段等。地槽褶皺回返轉化為地臺以後,由於活動區轉化為穩定區,不但大地構造性質發生變化,而且隆起上升,由海洋成為陸地,所以加里東運動後,世界陸地面積便不斷擴大了。

      (2)南升北降地殼發展形勢到北方大陸聯合南方大陸開始解體。

      經過了加里東運動以 後,一些地槽回返褶皺上升為陸地。但到了晚古生代,有些地區又開始下沉,成為地臺淺海,因此世界總的形勢仍然是南升北降,南方為大致連在一起的岡瓦納古 陸;北方除加拿大與歐洲連起來以外,其餘地區仍為地槽海與地臺淺海所分割。但是到了晚古生代後期,由於海西運動,世界大部分地槽回返上升,世界範圍內只有 橫亙東西的古地中海地槽和環太平洋地槽還是海洋外,其餘均隆起為陸地,於是北方古陸聯合為一體,稱為勞亞古陸。被古地中海所隔的南方岡瓦納古陸,卻開始解體,印非之間被海水所侵成為中生代大陸全面漂移所發生的前奏。

      (3)地殼發展由活動趨向穩定,形成兩在地槽與南北古陸對立形勢。

      發生在古生代,尤其是在二疊紀所發生的海西(華力西)運動,其影響要遠比加里東運動大得多。通 過這次運動,世界絕大多數地槽全部回返上升。如西歐地槽、烏拉爾地槽、阿巴拉契亞地槽、塔斯馬尼亞地槽等均轉化為地臺。上述地槽約有大部分位於北半球,因 此經過海西運動後,世界範圍內地殼發展日趨穩定,出現許多年輕地臺,開始了兩在地槽與兩大古陸的對立形勢,結束了地槽佔優勢的歷史。

      (4)北方發育廣大煤田,南方冰雪晶瑩。

      海西階段,地殼運動頻繁,海槽相繼隆起,陸地面積不斷擴大,陸地森林繁茂,尤其是沼澤地帶,更適合一些進化不很完全的植物生長,再加上石炭——二疊紀氣候溼潤,因此植物大量繁衍,那時的北半球呈現出綠樹成蔭,森林繁茂的景觀。又因地殼運動頻繁,海陸多變,陸地長好的植物,常為海水覆蓋,不久又上升為陸地,繼續生衍森林,這種環境,恰為成煤創造了良好條件,因此,石炭、二疊紀是北半球最主要的成煤時期。

      晚古生代的岡瓦納古陸,雖然在印非之間下沉,海水內侵,卻仍高高隆起,出現自震旦冰期以來的又一次大冰期——石炭——二疊冰期。冰川活動持續5000萬年,冰蓋面積僅巴西境內就超過400萬平公里。這次冰期正好位於當時南極周圍,冰川中心厚,呈放射狀向四周圍擴散,應屬極地大陸冰蓋型別。這次冰積物現在的分佈位置,恰在非洲南部,印度半島,南美的東緣,如果將這些大陸拼合,便恢復了大陸漂移前的狀況,為大陸漂移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5)中國地殼處於北升南降,北方穩定南方活躍的發展形勢。

      元古代中國北方形成的古陸,到早古生代仍在不斷擴大,中奧陶紀以後,華北整體上升,形成華北陸臺,並與西部塔里木古陸,東北、北韓連成一片陸地,稱為中朝陸臺。

      南方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陸地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志留紀末,是加里東構造階段最劇烈的時期,南 方大部分為廣西運動。這次運動使湘、桂、贛邊的南嶺地區上升,位於江南古陸與康滇古陸之間的上楊子海上升形成上楊子古陸,並與江南古陸、康滇古陸聯成陸 地。這時江浙一帶的華夏海島,也成為華夏古陸。加里東運動後,中國西部的天山、崑崙山、祁連山、秦嶺、大小興安嶺及喜馬拉雅地區仍處於活動海槽。中國地殼北升南降的形勢,早古生代就已形成。

      早元古代中國北方形成的阿拉善古陸、晉陝古陸、膠東古陸,在早古生代初期仍下沉為地臺淺海、至 中奧陶紀後,才與華北大陸整體上升。以上說明早古生代整個北方多處於穩定的地臺階段,沉積了穩定的地臺淺海沉積,以石灰岩為主,岩層厚度多在數十米以內, 而華南則沉積了厚度較大的碎屑岩系,反映了地殼運動較為活躍的特點。因此,早古生代中國地殼發展顯示了北方穩定南方活躍的特點。

      晚古生代中國與世界一樣,陸地面積進一步擴大,北升南降,北方穩定南方活躍的形勢空前發展,中國初步奠定了現時地貌輪廓。

      在華北、東北南中地區,從晚奧陶紀就已上升為陸地以來,沉積間斷了一億數千萬年之久,到了中石炭紀,地殼才發生沉降,出現多次短暫的海侵,這種時海、時陸的海陸互動作用,最有利於成煤。因此華北煤田,主要形成於中、上石炭紀及早二疊紀,如本溪組、太原組、山西組等這些古生代的地層中,均廣泛分佈煤田。至晚二疊紀時,又全部隆起成陸,沉積了陸相地層,一直延續至今,這樣華北及東北南部便結束了海侵歷史。新生代雖然沿海有幾次海侵,但與過去相比,規模小、時間短,是微不足道的。

      在華南,早古生代末的廣西運動(加里東)對該區的影響:很多地區在早泥盆紀上升為陸地,但到中 晚泥盆紀時,一些地區復又被海水覆蓋。當晚二疊紀的北方,已是一片陸地之時,而南方的半壁河山,仍在海洋之中。由於地殼活躍,火山噴發,流出的火山岩—— 峨眉玄武岩散佈在大半個西南地區。由於海陸交替頻繁,有利煤田形成。

      在中國北部、西北部,原來分佈好幾條大地槽,沉積了厚至一二萬米碎屑岩和火山岩。由於受晚古生代末海西運動的影響,天山、崑崙、祁連、秦嶺、阿爾泰、蒙古——興安嶺等地槽,都相繼褶皺隆起。

      上述中國經過晚古生代海西運動後,華北、西北、東北以及華南部分,已連成廣闊的大陸,中國大陸只有西藏、 西南和華南部分地區及東北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有海水存在。所以說,晚古生代,或者海西構造階段,是海洋向陸地轉化的重大變革時期,也是中國出現大陸佔優勢的 時代。同時經過了海西運動後,地勢起伏,分異顯著,山盆相間的景觀,也開始出現。山盆的出現阻隔了氣流自由流通,同時陸地增多,氣候由溼潤而轉為乾燥。這 一方面使生物界受到一次嚴峻考驗,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生物的演化,為中生代生物大飛躍,提供了條件。

      從上述整個古生代地殼發展來看,仍處於明顯南北分異:北升南降或南海北陸;北方穩定,南方活躍的發展總形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施恩在水滸中的地位也不低,為什麼蔣門神敢搶他的快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