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淵,李世民看到隋朝即將敗亡,萌動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他們左右的裴寂、劉文靜亦紛紛建議起兵以舉大事。到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農民起義在全國已居優勢,隋朝再也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覺得時機成熟,乃於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在晉陽正式宣佈起事。
秦:薛舉(?—618年),祖籍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與其子薛仁杲(gao)起兵,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據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今甘肅天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病逝,子薛仁杲繼位。
涼:李軌(?—619年),字處則,甘肅武威人。河西著名豪望,隋大業末年被任為武威郡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公元617),率兵攻入內苑城,逮捕了隋官謝統師等,結束了隋朝在涼州的統治。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建元安樂。次年冬,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李軌正式稱帝,立兒子伯玉為太子,設定百官,史稱大涼政權。李軌先後攻克了張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寧市)等地,河西五郡盡歸大涼政權。
定楊:劉武周,生年不詳,卒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祖籍河間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遷居馬邑(今山西朔州)。參加隋煬帝東征遼東還後,返歸馬邑,擔任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劉武周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開倉放糧,馳檄境內,得兵萬餘人,自稱太守。公元618年,突厥為了扶植地方割據勢力,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夏:竇建德(公元573—621年),漢族,隋朝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人。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遣楊義臣擊破張金稱、高士達。建德招集散亡復起,於次年正月稱長樂王於河間樂壽縣(今河北獻縣)。又大敗隋將薛世雄,攻克河間,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定都樂壽,國號大夏。河北起事軍隊皆來歸附。
隋:楊侗(?-619年),漢族,隋煬帝孫,即位前為越王,隋煬帝被賊宇文化及弒後,隋東都留守段達、王世充等人奉他為帝,史稱皇泰帝。在位不足一年,為王世充所弒,政權落入王世充之手。
鄭:王世充(?—621年),隋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歷為江都郡丞。大業九年(公元613)起,以鎮壓江南劉元進等部農民起義軍,坑殺降眾三萬餘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調北援東都洛陽,為李密所敗,遂入據洛陽以自固。及煬帝被弒,他擁越王楊侗為帝,得以專權。旋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
魏:李密(公元582年—619年),字法主,漢族,隋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出身貴族,曾祖及祖父為北朝顯貴,父為隋朝柱國、蒲山郡公。密襲父爵,為侍從官。大業初年,稱病自免官,閉戶讀書,不久投靠楊玄感,楊玄感兵敗後繼而歸附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大業十三年初(公元617年),李密獲翟讓同意建立由他直接領導的“蒲山公營”。不久翟讓乃推李密為“魏公”。十一月,李密殺翟讓,取得了瓦崗軍的領導大權。
梁:蕭銑(公元583-621年),南蘭陵人,為後梁(又稱西梁)宣帝曾孫。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蕭銑之叔伯姑母被冊立為皇后,即蕭皇后。蕭銑遂被任為羅縣縣令。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嶽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密謀起兵反隋,蕭銑在羅縣亦舉兵起事。5日之內,得兵數萬,自稱梁公,又進軍岳陽,與董景珍等會合。十月,稱梁王,建年號為鳴鳳。次年四月,在岳陽稱帝,國號為梁,建元鳴鳳,置百官,均循梁故制。時值隋亡之際,形勢紛亂,遠近歸附者日多,蕭銑遷都江陵,修復先世陵園。其勢力範圍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越南河內),北至漢水,擁有精兵40萬,雄踞南方。
楚:杜伏威,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市)相公莊鎮河灘村人,隋末曾率起義軍長驅千里,建立政權,打擊了隋朝統治。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弒逆隋煬帝,任伏威為歷陽太守,伏威不受,上表洛陽,接受皇泰主所封的東道大總管,楚王的封爵。
吳:李子通(?―622年),東海氶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東)人。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子通在江都稱帝,建國號吳,年號明政。次年,渡江擊敗沈法興,佔據京口、丹陽、毗陵等郡。武德五年,被唐軍打敗,次年被殺。
楚:林士弘(?—622年),江西鄱陽人。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隨同鄉操師乞率眾起義,任為大將軍,攻佔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操師乞戰死,他繼領其眾,大敗隋軍於鄱陽湖,眾至十餘萬,遂佔據虔州(今江西贛州),起初稱“南越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12月在豫章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州)的廣大地區。
梁:梁師都(?—628年)漢族,隋末夏州朔方(今陝西省橫山縣西,位靖邊縣東北)人。世為本郡豪族大家。仕隋為鷹揚郎將。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殺郡丞唐世宗,稱大丞相,又聯兵突厥共同反隋,據雕陰(今陝西省北部綏德縣,位米脂縣南)、弘化(今甘肅省慶陽縣,位環縣東南)、延安(今陝西省延安市)等郡,並自稱皇帝,國號梁,建元“永隆”。突厥始華可汗封他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
漢:劉黑闥(?—623年),貝州漳南縣(今故城縣)人。少時與竇建德為知己好友,後為夏王竇建德部將,封漢東公,竇建德死後,他復召其僚屬,悉複用之,號漢東王,建元天造,都於洺州,並很快恢復了夏政權河北故地。
魯:徐圓朗(?—623年),隋魯郡(治今山東兗州)人。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反隋,攻佔東平(今山東鄂城東),分兵略地,有眾二萬餘人,後附李密。密敗,降王世充。充敗,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竇建德犧牲後,他與建德舊部共推劉黑闥再起。旋據地自稱魯王。六年,與黑闥先後敗死。
燕:高開道(?—624),陽信城南人。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格謙起義,擁眾10萬,自稱燕王。高開道投奔義軍,屢建戰功,深得燕王賞識,遂擢為將軍。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將王世充受命剿滅起義軍,格謙率軍幾經決戰,兵敗被殺。高率餘部潛入海曲(今山東日照),經休整,軍威復振,轉戰渤海北部一帶。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率義軍一舉攻下北平(今河北盧龍)、漁陽郡(今天津市薊縣),繼承燕王,建都漁陽,年號始興。武德三年(公元621年)降唐,賜姓李,受蔚州總管,封北平王。時逢幽州大飢,高明許以糧販濟幽州災民,暗置殲羅之計。不久北連突厥,南和劉黑闥,共同反唐,連續攻克恆(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幽、易(今河北易縣)諸州,複稱燕王。
宋:輔公祏(?—624年),齊郡臨濟(山東濟陽東章丘西北)人。與杜伏威一起率領江淮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打擊了隋、唐王朝。杜伏威投降後,他堅持鬥爭,成為唐初農民戰爭中眾望所歸的最後一位有影響的起義領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輔公祏在丹陽(江蘇南京)稱帝,國號宋,年號天明,聚眾十餘萬,設定政權機構和文武百官。
許:宇文化及(?—公元619年),公元618年禁衛軍兵變,弒君隋煬帝,他自稱大丞相,後率軍北歸,被李密擊敗,退走魏縣,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立國半年,翌年被竇建德擊敗,擒而殺之。
唐:李淵,李世民看到隋朝即將敗亡,萌動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他們左右的裴寂、劉文靜亦紛紛建議起兵以舉大事。到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農民起義在全國已居優勢,隋朝再也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覺得時機成熟,乃於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在晉陽正式宣佈起事。
秦:薛舉(?—618年),祖籍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與其子薛仁杲(gao)起兵,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據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今甘肅天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病逝,子薛仁杲繼位。
涼:李軌(?—619年),字處則,甘肅武威人。河西著名豪望,隋大業末年被任為武威郡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公元617),率兵攻入內苑城,逮捕了隋官謝統師等,結束了隋朝在涼州的統治。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建元安樂。次年冬,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李軌正式稱帝,立兒子伯玉為太子,設定百官,史稱大涼政權。李軌先後攻克了張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寧市)等地,河西五郡盡歸大涼政權。
定楊:劉武周,生年不詳,卒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祖籍河間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遷居馬邑(今山西朔州)。參加隋煬帝東征遼東還後,返歸馬邑,擔任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劉武周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開倉放糧,馳檄境內,得兵萬餘人,自稱太守。公元618年,突厥為了扶植地方割據勢力,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夏:竇建德(公元573—621年),漢族,隋朝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人。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遣楊義臣擊破張金稱、高士達。建德招集散亡復起,於次年正月稱長樂王於河間樂壽縣(今河北獻縣)。又大敗隋將薛世雄,攻克河間,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定都樂壽,國號大夏。河北起事軍隊皆來歸附。
隋:楊侗(?-619年),漢族,隋煬帝孫,即位前為越王,隋煬帝被賊宇文化及弒後,隋東都留守段達、王世充等人奉他為帝,史稱皇泰帝。在位不足一年,為王世充所弒,政權落入王世充之手。
鄭:王世充(?—621年),隋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歷為江都郡丞。大業九年(公元613)起,以鎮壓江南劉元進等部農民起義軍,坑殺降眾三萬餘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調北援東都洛陽,為李密所敗,遂入據洛陽以自固。及煬帝被弒,他擁越王楊侗為帝,得以專權。旋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
魏:李密(公元582年—619年),字法主,漢族,隋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出身貴族,曾祖及祖父為北朝顯貴,父為隋朝柱國、蒲山郡公。密襲父爵,為侍從官。大業初年,稱病自免官,閉戶讀書,不久投靠楊玄感,楊玄感兵敗後繼而歸附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大業十三年初(公元617年),李密獲翟讓同意建立由他直接領導的“蒲山公營”。不久翟讓乃推李密為“魏公”。十一月,李密殺翟讓,取得了瓦崗軍的領導大權。
梁:蕭銑(公元583-621年),南蘭陵人,為後梁(又稱西梁)宣帝曾孫。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蕭銑之叔伯姑母被冊立為皇后,即蕭皇后。蕭銑遂被任為羅縣縣令。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嶽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密謀起兵反隋,蕭銑在羅縣亦舉兵起事。5日之內,得兵數萬,自稱梁公,又進軍岳陽,與董景珍等會合。十月,稱梁王,建年號為鳴鳳。次年四月,在岳陽稱帝,國號為梁,建元鳴鳳,置百官,均循梁故制。時值隋亡之際,形勢紛亂,遠近歸附者日多,蕭銑遷都江陵,修復先世陵園。其勢力範圍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越南河內),北至漢水,擁有精兵40萬,雄踞南方。
楚:杜伏威,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市)相公莊鎮河灘村人,隋末曾率起義軍長驅千里,建立政權,打擊了隋朝統治。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弒逆隋煬帝,任伏威為歷陽太守,伏威不受,上表洛陽,接受皇泰主所封的東道大總管,楚王的封爵。
吳:李子通(?―622年),東海氶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東)人。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子通在江都稱帝,建國號吳,年號明政。次年,渡江擊敗沈法興,佔據京口、丹陽、毗陵等郡。武德五年,被唐軍打敗,次年被殺。
楚:林士弘(?—622年),江西鄱陽人。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隨同鄉操師乞率眾起義,任為大將軍,攻佔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操師乞戰死,他繼領其眾,大敗隋軍於鄱陽湖,眾至十餘萬,遂佔據虔州(今江西贛州),起初稱“南越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12月在豫章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州)的廣大地區。
梁:梁師都(?—628年)漢族,隋末夏州朔方(今陝西省橫山縣西,位靖邊縣東北)人。世為本郡豪族大家。仕隋為鷹揚郎將。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殺郡丞唐世宗,稱大丞相,又聯兵突厥共同反隋,據雕陰(今陝西省北部綏德縣,位米脂縣南)、弘化(今甘肅省慶陽縣,位環縣東南)、延安(今陝西省延安市)等郡,並自稱皇帝,國號梁,建元“永隆”。突厥始華可汗封他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
漢:劉黑闥(?—623年),貝州漳南縣(今故城縣)人。少時與竇建德為知己好友,後為夏王竇建德部將,封漢東公,竇建德死後,他復召其僚屬,悉複用之,號漢東王,建元天造,都於洺州,並很快恢復了夏政權河北故地。
魯:徐圓朗(?—623年),隋魯郡(治今山東兗州)人。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反隋,攻佔東平(今山東鄂城東),分兵略地,有眾二萬餘人,後附李密。密敗,降王世充。充敗,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竇建德犧牲後,他與建德舊部共推劉黑闥再起。旋據地自稱魯王。六年,與黑闥先後敗死。
燕:高開道(?—624),陽信城南人。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格謙起義,擁眾10萬,自稱燕王。高開道投奔義軍,屢建戰功,深得燕王賞識,遂擢為將軍。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將王世充受命剿滅起義軍,格謙率軍幾經決戰,兵敗被殺。高率餘部潛入海曲(今山東日照),經休整,軍威復振,轉戰渤海北部一帶。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率義軍一舉攻下北平(今河北盧龍)、漁陽郡(今天津市薊縣),繼承燕王,建都漁陽,年號始興。武德三年(公元621年)降唐,賜姓李,受蔚州總管,封北平王。時逢幽州大飢,高明許以糧販濟幽州災民,暗置殲羅之計。不久北連突厥,南和劉黑闥,共同反唐,連續攻克恆(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幽、易(今河北易縣)諸州,複稱燕王。
宋:輔公祏(?—624年),齊郡臨濟(山東濟陽東章丘西北)人。與杜伏威一起率領江淮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打擊了隋、唐王朝。杜伏威投降後,他堅持鬥爭,成為唐初農民戰爭中眾望所歸的最後一位有影響的起義領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輔公祏在丹陽(江蘇南京)稱帝,國號宋,年號天明,聚眾十餘萬,設定政權機構和文武百官。
許:宇文化及(?—公元619年),公元618年禁衛軍兵變,弒君隋煬帝,他自稱大丞相,後率軍北歸,被李密擊敗,退走魏縣,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立國半年,翌年被竇建德擊敗,擒而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