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邃5027

    《左傳》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國家答大事主要就兩個,一個是祭祀,一個是軍事,這裡的“戎”指的就是軍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裡的“兵者”指的就是戰爭,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係到多少人生死和國家存亡的大問題,不能不慎重對待。

    古人早就意識到軍事戰爭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利用實戰經驗,得出戰爭指導原則、戰法戰術、軍隊管理、軍事訓練等一系列事宜。有士兵就會有兵制,也就是軍事管理,以前叫“兵制”,如今叫“軍制”,包括軍事領導體制、兵役制、武裝力量體制。

    兵制是隨著國家軍隊的產生而產生的,兵制有很多種,有兵農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募兵制、府兵制、民兵制、軍戶制、八旗綠營制等,當然,中國歷史悠久,因為篇幅問題,大致先了解下東晉時期、南宋以及南明時期的兵制,從這三個時期的兵制看南明為何會比東晉、南宋存在的時間要短。

    東晉時期兵制——世兵制

    世兵制是從兩漢時期的徵兵制演變而成,徵兵制計程車兵服役期限是兩年,而之後的世兵制則是終身制,世兵制的全盛時期是在西晉,當時只要是當兵的人都要入兵籍,單獨立戶,不與百姓相同,而且是父死子繼,世世代代都是兵。

    世兵制的特點有四點:

    一是士兵終身當兵;

    二是兵與民要分離;

    三是士兵家屬要集中管理(當做人質);

    四是內部婚配,也就是不能與平民結婚;

    士兵種類有步兵、騎兵以及水軍,而武器都是由政府統一發放,國家建立武庫用來儲備兵器,同時還有專門負責兵器鑄造的人,軍隊的糧食和布帛也都是由政府統一供給。

    東晉也都沿襲了西晉時期的兵制,但是後期由於皇權衰微,導致中軍實力薄弱,衛軍都是有名無實,相反統率外軍的都督和刺史卻實力雄厚,佔據一方,很多州鎮的兵力已經超過中央兵力,以至於後期常以募兵制補充兵力。

    南宋時期兵制——募兵制

    募兵制取代徵兵制,可以說是封建時期兵制的重大變革,募兵制的選兵標準特別高,必須穿上三層衣甲,戴上青銅頭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帶劍,裹三日之糧,負重奔跑,由拂曉至日中,能奔跑一百里者,才能應徵人伍。

    但是一旦被選入,待遇還是不錯的,他們會根據每個人的特長進行編排,配置不同的武器,他們都是經過訓練計程車兵,個個驍勇善戰,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鼓勵士兵立功,立功可以有賞賜和田地。

    到了南宋時期,募兵制的招兵標準主要看身材,同時還要訓練奔跑的速度以及彈跳,就連視力也要最佳,被選入計程車兵會在其胳膊上刺字,主要就是防止逃跑。對於招兵的物件也非常嚴格,統治者認為招兵就要招那些身強體壯的年輕人,留下那些老弱病殘在家,即使他們要反抗朝廷也沒有實力。

    制度是好的,然而到了後期的募兵制,因為招兵的過程挑選不實,訓練不一,軍隊素質越來越差,軍費開支龐大,費用高達中央財政支出的一大半,百姓賦稅加重,大量軍士有脫離農業生產,以至於糧食短缺。

    南明時期兵制——衛所制

    公元1384年,統治者在全國各地設立重要軍事基地,設立衛所,衛所遍佈於京城和地方,5600人為一衛,一衛有五個所,一所有1120人,一所有十個百戶所,大約在112人左右。衛所大部分軍隊都在屯田耕種,少部分進行訓練,當然會定期輪換。

    衛所制屬於皇帝獨攬軍事大權,有京軍和地方軍之分,京軍是全國衛軍的精銳,更是戰爭時期的主要兵力;地方軍分為衛軍、邊兵以及民兵,衛軍配置於內地各軍事重鎮和東南海防要地;邊兵是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戍守部隊;民兵是軍籍之外、由官府僉點、用以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

    到了後期,衛所制弊端顯現,軍士佔役,大量逃亡,軍屯被破壞,衛所制接近於崩潰,又逐漸被募兵制取代,然而募兵越來越多,軍費不足,只能向百姓徵稅,階級矛盾激化,後期士兵訓練廢弛,戰鬥力急劇下降,士兵逃亡數不勝數。

    其實後世文人常以東晉、南宋、南明作對比,為何南明存在的時間如此之短?

    我們先來看看弘光政權的軍隊情況,美國史學家魏斐德在他的專著中有過一個統計,1644年冬季,名義上屬於南明的軍超過100萬,是其兵力最盛之時。

    將領或駐地 兵力

    高傑 4萬

    黃得功 3萬

    劉澤清 3萬

    左良玉 80萬

    安慶駐軍 (歸鳳陽指揮)1萬

    鳳陽駐軍 1萬

    淮安駐軍 1.5萬

    黃斌卿 1.8萬

    李成棟 (史可法指揮) 4000

    吳材駐軍(水陸部隊) 1萬

    安慶駐軍 5000

    總計 100.2萬

    上述統計中沒有計算劉良佐的軍隊,劉的軍隊與黃得功軍隊相當 ,應該也在3萬人左右,明朝開國以來,一開始以武將功高權重,及至承平,中央多派文臣節制武將,使武將地位明顯降 低。崇禎亡國前後依然如此,南明弘光皇帝之即位靠武將而起,又使武將地位迅速提高,成 為驕兵悍將 。

    駐紮在江淮間,並對南京起主要保護作用的四支軍隊是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四部,這四位將領本就桀驁不馴,待擁立新君後,更加居功自傲 。

    史可法因時勢所逼,也不得不重視並籠絡這四位將帥,他率先為四位將帥請功封賞,如此 ,四將帥可謂功成名就。但他們並不因此滿足,肆無忌憚地藐視文臣,形成無法化解的矛盾 。劉澤清殘忍好殺,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以致對文臣心懷偏見。

    新朝建立,劉澤清自恃功高,在弘光皇帝面前狂妄地說:“東林奸黨冤誣先皇帝久,近日圖 立潞王。”

    他對姜廣日也懷有敵意 ,指桑罵槐地對姜說要殺盡東林黨人,黃得功也是如此,不服禮制,甚至對皇帝的詔書也不存敬意。有一次,聖旨下到,黃得功聽著不合己意,不待對方宣讀完便起來翻倒桌案,罵道:“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詔也!”

    其他兩位也是大同小異 ,朝中文臣見武將如此不知禮儀,從內心深處看不起這些武人。黃得功首次上朝時 ,弘光皇帝以“先生”相稱 ,姜日廣心中不悅,散朝後對韓贊周說“得功,將官也,奈何起而先生之,彼武人何知焉,既悻悻有驕主色,上又損威重以長其跋扈,真所謂 臣主俱失也!”這些話傳到黃得功耳中,自然對文臣多一份嫉恨。

    四鎮互相間也有矛盾,並演變為武裝衝突,而作為首輔的馬士英,則對四鎮一味地忍讓,而 且不僅不以此為慮,反而視其為自己得勢的後盾,除四鎮外,另一位高階將領路振飛曾是淮安巡撫,此人很有遠見,但與馬士英有私怨,所以很快被解職。

    擁有80萬軍兵的左良玉,也與馬士英有著很深的矛盾,因重兵在握,馬士英不敢有所動作。弘光皇帝有意拉攏左良玉,授予其顯赫的名譽。左良玉接受了,但他與馬士英之間的矛盾並不因此有絲毫減弱,等其他外在因素一刺激。這種矛盾勢必激化,成為對弘光政權致命的打擊。

    總結語

    透過上述對南明初期的分析,那時候的兵制早就漏洞百出,即使是後期的隆武政權、魯王政權、紹武政權以及永曆政權,都是如出一轍,在總體方向就出現問題,無論是軍隊內部還是朝廷內部都出現爭鬥,反觀清朝採取的八旗兵制,最大規模的集中兵力資源,發展迅速。

    當時的兵員又是軍戶制度,地位低下,沒有一點自豪感,他們平時以種地為生,又缺乏訓練,戰鬥力自然不如東晉以及南宋時期,即使武器更為先進,但是士兵經常不訓練,對這些武器更本不瞭解。

    當然,這也只是從兵制上分析南明比東晉和南宋存在時間短的原因,這也並非主要原因。南明沿襲的衛所制早已出現問題,國家軍隊廢弛,士兵紀律散漫,逃亡的逃亡,軍官之間互相猜忌,爾虞我詐,加上清兵兇悍,南明很快就被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幼兒急診的那些事,你都瞭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