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問題:歷代皇帝為什麼會忌憚能領兵打勝仗的武將?

      縱觀歷史,“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現象極為普遍,尤其是在開國之初。

      但這種現象僅僅是因為帝王忌憚武將?帝王生性涼薄?恐怕沒這麼簡單。

      我們可以從以下方四個面分析一下。

      (一)堯舜禹禪讓制之後,也就是夏啟開始的“家天下”到封建王權的開始。

      徹底將人性自私與王權緊密結合,而歷朝歷代哪個不是踩踏著前朝而歡呼,所以帝王都明白,沒有一成不變的帝位,打天下易,守天下難。

      作為帝王,又怎能不把這些安全隱患去除。

      (三)其實歷史上急流勇退的功臣也有不少,比如范蠡、張良。

      但更多的人居功自傲,更有甚者,僭越君臣之道,引火上身,比如韓信、侯君集。

      (四)古代帝王思想的狹隘。他們認為能領兵打勝仗的武將能在亂世發揮作用,而在盛世更多需要文臣。

      但他們怎知,亂世需要善戰者征伐,盛世更需要善戰者守天下。

      例如趙匡胤,稱帝后杯酒釋兵權,自己倒是睡了幾年安穩覺,然而百年間,金人攻破汴梁,擄走北宋二帝。

      【綜上所述,這種現象的發生完全是封建制度下人性無限放大的產物。】

      

      

  • 2 # 暮劍朝歌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誰掌握了軍隊,就擁有了控制時局的籌碼,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所以皇帝很忌憚領兵征伐的將帥,統帥是軍隊的直接領導人,統領三軍不僅需要軍紀嚴明,令行禁止,還有有凝聚力和戰鬥力,自然統帥就是最好的凝聚力的表現,對於基層的將領和普通士兵來說只是吃糧拿餉,當然以統帥指揮排程為中心,所以古代皇帝也用很多方式來限制武將,削弱手裡的權利,功成名就以後奪權,分而治之,但是縱觀中國歷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武將叛逆奪權為禍一方更是比比皆是。

    在歷史的發展中,不僅改朝換代立國之初還是帝國盛衰之下,都有很多領兵作亂的統帥,征戰四方擴大版圖君王需要這些驕兵悍將,但是在帝國盛世,治國安民中,這些驕兵悍將往往也是最大的阻礙,功高震主,讓君王封無可封,但是又翊衛著帝國的天下,邊境的安寧,兵權更是皇權的依仗,歷朝歷代起兵的帝王都是有自己的羽翼,深知兵權的重要,從秦統一六國開始,作為千古一帝的嬴政,對功高震主的王翦都有忌憚甚至有防備,王翦出兵之時再三請求田宅以消除對他的疑慮,功成以後決定告老還鄉,對政治沒有一點威脅性。漢高祖與群臣白馬誓盟,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包括劉邦殺韓信,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他的存在威脅到劉邦的帝位穩定,當然劉邦想盡辦法一除為快。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恩威並施的方法奪取了將領們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明太祖晚年加強中央集權,殺戮掌握兵權的將領,整治吏治懲戒腐敗,除掉威脅到大明統治的權臣更為後世之君朱允炆繼位掃清障礙,更為大明江山社稷鞏固。

    君王種種心術無不說明對兵權的態度,還有建功定國對武將的依附,天下一統,百姓得以安定,不管是亂世中還是盛世下,將領建功立業,功高震主,功高沒有什麼可賞,封無可封的地步,歷代帝王肯定忌憚,猜疑,以至於殺之而後快,在君王眼裡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普天之天,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3 # 小妖趣談

    皇帝是否忌憚能打勝仗的武將不好說,但一定是非常忌憚那些權傾朝野的大臣,最主要的還是怕他們一朝謀反,黃袍加身推翻自己。

    歷史上會打勝仗的武將不少,衛青、霍去病等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將,而皇帝為什麼不怕他們呢?因為他們的權利越不過自己,加上他們忠心耿耿,自己不用擔心他們謀反。

    再說歷史上不打勝仗的武將,就像董卓就不是百戰百勝的武將,但是皇帝忌憚他,為什麼呢?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權利大,在說秦朝的趙高,一個太監能打什麼勝仗,但是秦二世後期還不是忌憚他,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權利過大,權傾朝野,所以說不是歷代皇帝忌憚那些會打勝仗的武將,只是那些忌憚那些權傾朝野之人,因為他們會威脅自己的地位。

  • 4 # 月古史話

    不僅僅是能領兵打勝仗的武將,有兵權在握的武將都會被皇帝所忌憚,主要是因為擔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武將威望過高,影響皇帝對朝廷的統治

    在有外敵來犯或者內有反叛的時候,皇帝肯定希望有得力將領來平息戰亂,所以能打勝仗的武將肯定被皇帝所倚重,皇帝也會大加封賞,但是到賞無可賞的時候,武將立功對皇帝來說是又歡喜有擔憂了。

    從武將來說,領兵獲勝必然要有所封賞,不然不僅僅是對武將個人,武將所屬的群體也會因此不滿,所以必定要賞。從皇帝來說,武將的威望在軍中過高,威脅太大,歷史上武將擁兵自重用的案例也有很多,所以等到戰爭平息經常會看到很多武將被剝奪軍權,有的甚至會因罪被貶。

    比說說漢高祖劉邦開國異姓王可以說都是立下汗馬功勞的,最終難逃一死。朱元璋也把開過功勳殺的差不多了。所以有實權的將領,有威望的將領都是歷代皇帝所忌憚的物件。

    皇帝手腕以及將領自身的覺悟影響很大

    在古代有文官武將之分,皇帝透過平衡兩方關係,來維持朝局的穩定。文武的百官的立場也是不同的,文官必然比希望武將太過突出,武將也想能文官一頭,所以透過二者的平衡,對武將有一定的限制。

    從軍隊而言,大戰之後,軍隊自然回到各個旗下的駐紮地,避免長久聚集生變。另外透過將領的升遷調動來解決軍隊中出現的利益團體。

    對將領自身而言,如果本身並不想謀反,就要能夠謹慎言行。比如漢武帝時期的衛青,每次大戰之後就會主動卸下大將軍的職位,深居簡出,因為他的功勞已經到封無可封了。皇帝需要的時候義不容辭,打完仗立馬卸甲歸家,可以說是一個及其聰明的武將了。

    所以,歷代皇帝都會因為忌憚那些實權將領或者打勝仗的有威望的將領的。

  • 5 # 無名史者

    開國需要武將,滅國也往往與武將直接相關。

    為什麼這裡說是“直接”相關,我認為很多時候武力是一個政權滅亡的直接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

    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數看到的是這個表面的直接因素,而忽略導致滅亡的更根本因素,所以皇帝最忌憚武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武將能打天下自然也能滅天下。擁兵自重,歷來是皇帝忌諱的事,但是國家總得有揮師百萬、鎮守邊關的武將,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歷代皇帝雖然都想出了各種削弱兵權的計策,但還是經常出現對抗朝廷、結黨謀逆的案例。

    遠離朝廷,手握兵權的封疆大吏往往沉溺自身的功勞而不能自拔,居功自傲,在自己的地界稱王稱霸,忘了遠在朝廷的皇帝,不可避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

    即使沒有謀反的心思,在皇帝那裡看來已是心腹大患了。下面講兩個相反的例子:

    第一個是電視劇《琅琊榜》中赤焰軍的遭遇。武將在前線領軍殺敵,後方卻栽贓陷害,皇帝本來就有猜疑之心,相信了佞臣的謊話,藉此不惜殺害前方有功武將;

    第二個例子是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坐上西北大將軍王后,肆無忌憚,私自殺害朝廷命官,下屬也是隻知年將軍,而不知皇帝。在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清朝,這當然是皇帝無法忍受的事。

    從這兩方面可以看出,為什麼歷代皇帝會忌憚能領兵打仗的武將:

    1、即使武將沒有叛逆之心,皇帝也經不住奸佞之臣的挑撥,將武將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2、武將在立戰功後,往往居功自傲,不把皇帝放眼裡,在皇帝看來這就是起了叛逆之心;

    3、武力在任何時候都象徵著權力,武力推翻統治屢見不鮮,只有把權力我在自己手裡才能穩固自己的江山,這是皇帝的想法。

    4、所以,不管是主客觀因素,歷代皇帝都會忌憚能領兵打仗的武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不直播女足對決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