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自元曲興起之後,明清時京劇極為興盛,清末民初時也頗為流行,可如今怎麼看的人越來越少了?面對這樣的國粹,我們應該如何振興?
4
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首先,藝術應為人服務,而不能變成人為藝術服務

    京劇歷史上盛極一時,因為它滿足了當時人的需要,今天大家不喜歡了,那麼也就沒必要強制大家去接受。

    歷史上許多藝術形式都曾死去,比如漢代大賦、唐詩、宋詞、元曲,如今都基本消亡了。藝術形式滅亡不等於藝術本身滅亡,無需大驚小怪,只要還有審美訴求,人們就能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來。

    圖片說明:據《清稗類鈔》:“伶人所居曰下處,懸牌於門曰某某堂,並懸一燈。客入其門,門房之僕起而侍立,有所問,垂手低聲,厥狀至謹。”京劇初期發展與八大胡同息息相關,圖為清末八大胡同中的伶人合影。

    今天很多人說京劇是國粹,有很多了不得的東西,這就忽略了:

    過去大多數京劇演員文化水平不高。

    過去絕大多數京劇觀眾的文化水平也不高。

    沒必要對它產生過度想象。

    圖片說明:京劇初期很多是寄身於八大胡同的,是給嫖客服務的,不必誇大其中藝術成分。早期京劇有很多色情、暴力的內容,雖然後來漸漸減少,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其市場性的一面。

    其次,京劇本身存在問題

    京劇不完全是有藝術家和市場決定的,它深受當時政治影響。

    康熙、乾隆比較喜歡崑曲,對京劇持打壓態度,認為其中內容比較俚俗,更重要的是,京劇得到民間喜愛,往往聚集較多觀眾,皇家對此非常擔心。在專制時代,統治者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第二個話語中心的,所以會透過貶低藝人身份等方式,削弱其影響力。

    圖片說明:1790年乾隆八十大壽,各地著名戲班紛紛進京獻演祝壽。其中,“四喜”、“和春”、“春臺”、“三慶”合稱“四大徽班”,最為著名。靠給皇帝拍馬屁,京劇總算獲得了生存空間,圖為“同光十三絕”,都是同治、光緒時期的名角。

    在封建帝王看來,人們只能天天接受讚美皇朝的東西,決不能圍著戲劇明星轉。

    比如秦腔曾風靡北京,乾隆下令將相關藝人全部轟出北京。其實藝人何罪?名氣太大了,你就有罪了。

    為了生存,藝人們不得不主動改造。

    1、在所有劇本後加個大團圓結尾,充滿道德教訓,這樣審批方認為有益教化,准許上演,但在實際上演時,最後一節常常被刪掉,為了躲過檢查,京劇故意變成一幕一幕演出,不講完整故事,這樣就合理地避免了“為什麼不演結局”的指責。

    2、將秦腔等得到觀眾喜愛的內容融化到崑曲中,使檢查者很難發現。

    透過這些改造,京劇其實綜合了諸多戲劇藝術的特色。從演化角度看,演化的趨勢是分化,而京劇在清廷的壓力下,只好相反,以整合謀生存。

    其三,京劇為何得到皇朝的認可

    圖片說明:清代末期的“八大拿”,塑造出黃天霸這一忠君愛國、出身土匪卻打土匪的光輝形象,讓暴力表演得以合法登上舞臺,1949年後,“八大拿”被禁。

    到慈禧太后時,京劇成為主流,因太平天國之亂,半壁江山殘破,為了撫平民心,客觀上需要一種藝術形式,使民眾產生皇帝與自己是一體的感覺,而京劇有其民間基礎,恰好可以被徵用。

    慈禧太后透過宣戲班進宮的方式,不斷在民間創造熱點。皇族看的戲,自然在民間也流行,其中多是道德宣教的戲。

    圖片說明,圖為八大胡同當年的景象,魯迅先生曾說:“明代雖有教坊,而禁士大夫涉足,亦不得狎妓,然獨未雲禁招優。達官名士以規避禁令,每呼伶人侑酒,使歌舞談笑;有文名者,又揄揚讚歎,往往如狂酲,其流行於是日盛。清初,伶人之焰始稍衰,後復熾,漸乃愈益猥劣,稱為‘像姑’流品比乎娼女矣。”

    在慈禧太后的成功操作下,北方民眾對皇權比較認可,即使南方的革命形勢已如火如荼,北方民眾依然留戀清朝。

    其四,京劇為何不適應當下了

    1、當下有更快速、更直接的藝術形式替代,比如電視劇、電影等,它們故事完整,模擬度更高,便於民眾寄情。

    2、京劇本身缺陷限制了年輕人的喜愛。京劇當年為躲避審查,加上當時生活節奏慢,常常是一本戲能演三天,今天誰有這個耐心看下去呢?因非藝術因素導致故事拖沓,所以京劇整體上缺乏懸念,要想看懂,需要對整體故事的背景有一定了解,今天人誰有這個時間呢?

    3、未能與時俱進。樣板戲曾一定引起轟動,以後新派京劇也很多,可惜這些京劇往往帶有宣傳任務,不考慮觀眾是否能接受。往往是一個好題材,加上無數舊方法,根本是為了應付上邊,看上去挺像回事,根本不考慮觀眾意見。

    總之,萬物有生即有死,衰落是正常現象,與其挽救垂死,不如扶持新生。個人覺得,電子遊戲就是很好的一種藝術。

  • 2 # 阿丹151014015

    題主:首先,京劇誕生於兩百年前的清中晚期,明朝時期根本還沒有京劇這碼事兒。其次,元末明初崑曲誕生於江蘇崑山,在明和清初中時期盛行。崑曲至今已經六百年,是中國百戲之母。京劇來源於徽班進京,是在承接崑曲整個表演體系基礎上由唱腔本地化、唱詞通俗化、舞蹈簡單化而形成。其它地方戲劇種也基本如此,在大量吸收崑曲表演體系中各種原素基礎上本地化、簡單化、通俗化而形成。近百年來又誕生了越劇、黃梅戲、評戲等現代新劇種。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十年”間各劇種大力推行“現代戲”禁演“傳統戲”。新創作的“現代戲”盛行於“十年”,“傳統戲”斷代絕跡了。

    “十年”之後影視文化成為流行趨勢,各劇種的“傳統戲”、“現代戲”都隨之哀落了。各劇種都基本依賴於國家護持幾乎進入國家圈養狀態,在商業演出市場中基本失去生存能力。

    目前各劇種演出幾乎只存在於官辦晚會中。只有北京、上海個別的個人崑曲、京劇商業團體靠商演生存。

    中國各傳統戲劇,如果不能培養新一代的觀眾,前途堪憂。

  • 3 # 東海攝生活

    時代變遷人文不斷進步創新,很多傳統的,文化被淡化。1.時代發展有新產物,年代不同人得到接觸共同成長,陳舊事物淡化難以傳遞。2.當今娛樂性多元化,範圍廣,那時京劇得到廣泛傳播主要是選擇性寬。3.由於選擇性擴,喜歡京劇人群分割,學徒也會越來越少,在公眾場合表演會上減少,關注少導致沒落。

  • 4 # Dy1400000001

    謝謝邀請,我並不是行家,只是年久的京劇愛好者,說一下自己的瞭解和認識。首先,說京劇盛行於明清並不準確。京劇形成很晚。如果說清乾隆六十大壽召各地戲班進京祝壽,徽班進京為京劇起源,那麼京劇完全成型/定型,則是清末的事。其間僅""盛行""於宮庭和高階一些的民間演出場所,最終替代崑曲成為雅緻藝術。至於盛行於民間,則是民國時代的事了。上至堂會戲園,下至天橋地攤,都有不同層次的京劇演出。外埠也以能引進京班大戲為能事。京劇真正的成為流行的主流藝術。其次,一直以來,京劇由於宮內喜愛推動、民間達官貴人力捧、業內人士不斷精心雕琢下,京劇成為匹配於那個時代人們心理狀態和傳播方式的宣傳方式~~粉墨教化。那個時代的人普遍內斂拘謹。生活講究格式的特徵也與京劇的寫意化格式化的特徵相符。民間往往以"一筆好字,兩口二簧""為時尚風向標。而當今,現代媒體傳播方式、人們心理、生活方式早已鉅變。京劇失去了跟上現代生活方式的可能。最後,京劇經歷大眾~~小眾~~大眾生存階段。再次迴歸小眾也符合發展邏輯。畢竟喜愛京劇的字斟句酌之美,也是當今人不必具備的唯美審美。

  • 5 # 留住鄉愁

    任何形式的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為時代服務的。漢有文景之治,國力強盛,散體大賦,義豐文繁;唐有貞觀之治,國運昌盛,律詩歌行,氣象萬千;清有康乾盛世,市井繁華,戲曲小說,沾溉綿延。

    正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開放的時代,人們對文化藝術的欣賞意趣、審美標準等趨向多元化。

    前人說筆墨當隨時代。京劇藝術也是這樣,只有與時代同頻共振,為時代服務,傾情中國當代史詩,演繹民族復興華章,鑄造文化黃鐘大呂,才能迎來京劇藝術的繁榮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犧牲一萬人做人體實驗,可造出永久抗癌的藥,是否該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