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中,一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的中國博士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中國的學生到美國家庭交流,可剛去不久,美國家庭卻要求退回中國學生,中方就很納悶,這孩子在各方面都很優秀,為何要退回呢?問其原因,美國家長說這學生在他家生活了一週,我們幫助他很多,可他卻連一句“謝謝”的話都沒說過。可是中國學生卻告訴中方代表,他認為他們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應該的,在中國家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為他做的事都是理所當然的,都不用說謝謝。
這一案例揭示的是當今社會最普遍的問題。不是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清楚的看到許多人享受著自然帶來的美好風光,卻在肆意破壞著朝夕相處的自然環境,孝心和贍養觀念也在人們心中大打折扣,出現許多“啃老族”,人們不斷地接受朋友的關心,愛護卻認為理所應當,不知道回報……感恩意識的缺實已經嚴重地影響了我們下一代個性的和諧發展。可能有的家長認為言過其辭了,感恩有這麼重要嗎?
不如,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幾個生活小鏡頭——
鏡頭一:
鏡頭二:
每天教室被打掃乾淨後,總是不斷的出現紙屑。孩子們隨手一扔,全無要拾起的意思。你問他為什麼?他說等會有值日生掃。
鏡頭三:
美術課上,一個孩子沒帶彩色筆,於是向同桌借。同桌正在用便說等會再借給他。那知那孩子頓時生氣,嘴裡不斷嘟噥著:“不借我,你也別想畫”。他一邊說一邊推聳著桌子。
……
這一切都清楚的告訴我們孩子的個性發展出現了問題。其根結就在於,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家長不僅為孩子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提供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只要孩子過得好,家長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根本不求什麼回報,使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成為僅是家長對孩子無私奉愛的“單邊行動”。家長的過度溺愛,使不少孩子對來自長輩的愛麻木了;孩子過分依賴父母,使他們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在家中“權利無限義務為零”的局面使孩子們逐漸養成惟我獨尊、驕橫任性、浪費攀比的壞習慣。在他們心中全然不知要寬容待人,要知恩突報。
醫治這些癥結的良方就是感恩教育。
什麼是“感恩”?《現代漢語詞典》對感恩是這樣解釋的:“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說得更明白就是“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應該說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恩”的海洋中——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關愛之恩、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幫助之恩……這一切的恩澤如同Sunny照亮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每一天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碼的覺悟要求。“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各個方面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感恩教育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基礎。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回報社會,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感恩意識不僅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感恩不但是美德,還是一個人為人立世的基本條件!
那麼如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呢?我想這需要學校、家庭雙方的努力。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在家庭中進行感恩教育?
一、“學會感謝”
感恩的基礎是學會感謝。感謝父母是一種小愛,感謝他人和社會才是大愛、博愛。因此,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要先從感謝父母開始。家長要習慣讓孩子說“謝謝”。例如:當您帶孩子參加了一次特別有意義的活動或送給他一件他夢寐以求的禮物時,您就可以告訴他如果此時他向您說謝謝,您會感到特別開心,引導他說“謝謝”。再如:媽媽為全家人做了豐盛的晚餐,這時您就要告訴孩子媽媽多辛苦,上班那麼累,回家還要為我們做這麼多好吃的,我們應該向媽媽真誠地說“謝謝”。這個時候媽媽要配合,在聽到“謝謝”後,臉上要表現出特別高興的表情。這樣,孩子就能發現當自己向他人表示感謝時,能夠帶給他人快樂與幸福。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從自己一句句真誠的“謝謝”中感受到快樂,獲得情感的滿足,逐漸養成知恩就感謝的習慣。當然,這種感謝也是相互的,當孩子給予您幫助時,哪怕就是一句“媽媽您辛苦了!”或為您倒杯水,您也要真誠地向他說聲“謝謝”。同時,在生活中,您也要隨時將“謝謝”帶在身邊,就餐時,接過服務員的手中的餐具時,說“謝謝”;有人為您讓座說聲“謝謝”;售貨員跑前跑後為您調換商品時,說聲“謝謝”……您千萬不要覺得麻煩!因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教師,您的一言一行是他最好的榜樣。
二、“學會分享”
說到“分享”,我們先來聽聽一個真實的故事,相信這其中的一些情節在您的生活中也出現過。
我的表哥家中三代同堂,他們有時候為了進行感恩教育,就在吃蘋果時會讓侄子拿最大的給爺爺奶奶吃,而爺爺奶奶心疼孩子,通常在一番感謝,誇獎後,又會把大蘋果還給侄子,而侄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下來。今年過年時家裡來了客人,表嫂拿出水果,侄子就拿起最大的一個遞給客人吃。客人十分高興,猛是一番誇獎,接著就真拿著水果吃起來。侄子頓時傻了眼,守著客人就哭鬧起來了,大喊自己“上當受騙”了,弄得一家人和客人都十分尷尬。
錯在誰呢?是孩子嗎?不!當然是大人!剛出生的嬰兒是最無私的,他不知道什麼是佔有,什麼叫霸道。當他把最大的蘋果給家長吃時,他已經是在與大人分享。而當家長把那個大蘋果還給孩子時,就已經扼殺了他那寶貴的分享,從而造成他的自私。
正是家長不斷的“還給”導致了上述例子的發生。作為家長應該“手口一致”,不能嘴上叫孩子把最大的給你,可在行動上卻讓孩子吃最大的,久而久之你將灌輸給孩子這樣一個資訊:反正大人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到最後還不是都讓我!他呢?也會在平時與人交往中憑藉著這個資訊去為人處世。同時,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大人一定要統一意見,不能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從小教孩子學會分享。
那如何教孩子學會分享呢?
首先,當家裡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要引導孩子與大人共同享受:“孩子,這麼好吃的東西,我們應該先給誰呢?”“對了,要先給爺爺奶奶。孝敬爺爺奶奶的孩子是最棒的!”媽媽在廚房燒菜的時候讓孩子在一邊看一邊問他,讓他感受父母的辛苦。吃飯的時候讓孩子回想一下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洗菜→切菜→燒菜→洗碗。“媽媽辛苦嗎?”“你覺得什麼地方辛苦?”“你想幫媽媽嗎?”適當的時候還可以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這其中的辛苦,引導孩子幫媽媽洗洗菜,分分碗筷,說一聲:“媽媽(爸爸)您辛苦了!”
我曾在班上開展過“我當家”的活動,就是讓孩子親身體驗做一天家長,做家務,買菜做飯等等都要自己去做,做完後向父母說說自己最深的感受,並由家長填寫回單。這個活動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分享不僅僅是物質分享,還有勞動分享、精神分享等等。
其次,當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家長要注重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要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愛吃的零食、喜歡的書籍主動拿來和夥伴一起分享,“把玩具拿出來一起玩,這樣是不是好玩些?”用這樣的話語引導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當孩子進行分享時,要及時對孩子的這種良好行為及時給以鼓勵和表揚。因為只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裡、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
孩子是最純真的,只要你給他創造一個機會,他們就會將“愛他人”的語言化為實際行動,有好吃和大家一起吃,有好玩的和大家一起玩,甚至還會把自己得到的小紅花、小獎品帶回家和你們一起分享。此時此刻,分享之芽已經萌發了;只要我們家長用欣慰的笑容和感謝的話語去灌溉,它就會茁壯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前不久,在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中,一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的中國博士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中國的學生到美國家庭交流,可剛去不久,美國家庭卻要求退回中國學生,中方就很納悶,這孩子在各方面都很優秀,為何要退回呢?問其原因,美國家長說這學生在他家生活了一週,我們幫助他很多,可他卻連一句“謝謝”的話都沒說過。可是中國學生卻告訴中方代表,他認為他們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應該的,在中國家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為他做的事都是理所當然的,都不用說謝謝。
這一案例揭示的是當今社會最普遍的問題。不是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清楚的看到許多人享受著自然帶來的美好風光,卻在肆意破壞著朝夕相處的自然環境,孝心和贍養觀念也在人們心中大打折扣,出現許多“啃老族”,人們不斷地接受朋友的關心,愛護卻認為理所應當,不知道回報……感恩意識的缺實已經嚴重地影響了我們下一代個性的和諧發展。可能有的家長認為言過其辭了,感恩有這麼重要嗎?
不如,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幾個生活小鏡頭——
鏡頭一:
鏡頭二:
每天教室被打掃乾淨後,總是不斷的出現紙屑。孩子們隨手一扔,全無要拾起的意思。你問他為什麼?他說等會有值日生掃。
鏡頭三:
美術課上,一個孩子沒帶彩色筆,於是向同桌借。同桌正在用便說等會再借給他。那知那孩子頓時生氣,嘴裡不斷嘟噥著:“不借我,你也別想畫”。他一邊說一邊推聳著桌子。
……
這一切都清楚的告訴我們孩子的個性發展出現了問題。其根結就在於,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家長不僅為孩子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提供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只要孩子過得好,家長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根本不求什麼回報,使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成為僅是家長對孩子無私奉愛的“單邊行動”。家長的過度溺愛,使不少孩子對來自長輩的愛麻木了;孩子過分依賴父母,使他們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在家中“權利無限義務為零”的局面使孩子們逐漸養成惟我獨尊、驕橫任性、浪費攀比的壞習慣。在他們心中全然不知要寬容待人,要知恩突報。
醫治這些癥結的良方就是感恩教育。
什麼是“感恩”?《現代漢語詞典》對感恩是這樣解釋的:“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說得更明白就是“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應該說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恩”的海洋中——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關愛之恩、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幫助之恩……這一切的恩澤如同Sunny照亮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每一天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碼的覺悟要求。“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各個方面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感恩教育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基礎。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回報社會,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感恩意識不僅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感恩不但是美德,還是一個人為人立世的基本條件!
那麼如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呢?我想這需要學校、家庭雙方的努力。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在家庭中進行感恩教育?
一、“學會感謝”
感恩的基礎是學會感謝。感謝父母是一種小愛,感謝他人和社會才是大愛、博愛。因此,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要先從感謝父母開始。家長要習慣讓孩子說“謝謝”。例如:當您帶孩子參加了一次特別有意義的活動或送給他一件他夢寐以求的禮物時,您就可以告訴他如果此時他向您說謝謝,您會感到特別開心,引導他說“謝謝”。再如:媽媽為全家人做了豐盛的晚餐,這時您就要告訴孩子媽媽多辛苦,上班那麼累,回家還要為我們做這麼多好吃的,我們應該向媽媽真誠地說“謝謝”。這個時候媽媽要配合,在聽到“謝謝”後,臉上要表現出特別高興的表情。這樣,孩子就能發現當自己向他人表示感謝時,能夠帶給他人快樂與幸福。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從自己一句句真誠的“謝謝”中感受到快樂,獲得情感的滿足,逐漸養成知恩就感謝的習慣。當然,這種感謝也是相互的,當孩子給予您幫助時,哪怕就是一句“媽媽您辛苦了!”或為您倒杯水,您也要真誠地向他說聲“謝謝”。同時,在生活中,您也要隨時將“謝謝”帶在身邊,就餐時,接過服務員的手中的餐具時,說“謝謝”;有人為您讓座說聲“謝謝”;售貨員跑前跑後為您調換商品時,說聲“謝謝”……您千萬不要覺得麻煩!因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教師,您的一言一行是他最好的榜樣。
二、“學會分享”
說到“分享”,我們先來聽聽一個真實的故事,相信這其中的一些情節在您的生活中也出現過。
我的表哥家中三代同堂,他們有時候為了進行感恩教育,就在吃蘋果時會讓侄子拿最大的給爺爺奶奶吃,而爺爺奶奶心疼孩子,通常在一番感謝,誇獎後,又會把大蘋果還給侄子,而侄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下來。今年過年時家裡來了客人,表嫂拿出水果,侄子就拿起最大的一個遞給客人吃。客人十分高興,猛是一番誇獎,接著就真拿著水果吃起來。侄子頓時傻了眼,守著客人就哭鬧起來了,大喊自己“上當受騙”了,弄得一家人和客人都十分尷尬。
錯在誰呢?是孩子嗎?不!當然是大人!剛出生的嬰兒是最無私的,他不知道什麼是佔有,什麼叫霸道。當他把最大的蘋果給家長吃時,他已經是在與大人分享。而當家長把那個大蘋果還給孩子時,就已經扼殺了他那寶貴的分享,從而造成他的自私。
正是家長不斷的“還給”導致了上述例子的發生。作為家長應該“手口一致”,不能嘴上叫孩子把最大的給你,可在行動上卻讓孩子吃最大的,久而久之你將灌輸給孩子這樣一個資訊:反正大人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到最後還不是都讓我!他呢?也會在平時與人交往中憑藉著這個資訊去為人處世。同時,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大人一定要統一意見,不能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從小教孩子學會分享。
那如何教孩子學會分享呢?
首先,當家裡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要引導孩子與大人共同享受:“孩子,這麼好吃的東西,我們應該先給誰呢?”“對了,要先給爺爺奶奶。孝敬爺爺奶奶的孩子是最棒的!”媽媽在廚房燒菜的時候讓孩子在一邊看一邊問他,讓他感受父母的辛苦。吃飯的時候讓孩子回想一下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洗菜→切菜→燒菜→洗碗。“媽媽辛苦嗎?”“你覺得什麼地方辛苦?”“你想幫媽媽嗎?”適當的時候還可以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這其中的辛苦,引導孩子幫媽媽洗洗菜,分分碗筷,說一聲:“媽媽(爸爸)您辛苦了!”
我曾在班上開展過“我當家”的活動,就是讓孩子親身體驗做一天家長,做家務,買菜做飯等等都要自己去做,做完後向父母說說自己最深的感受,並由家長填寫回單。這個活動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分享不僅僅是物質分享,還有勞動分享、精神分享等等。
其次,當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家長要注重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要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愛吃的零食、喜歡的書籍主動拿來和夥伴一起分享,“把玩具拿出來一起玩,這樣是不是好玩些?”用這樣的話語引導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當孩子進行分享時,要及時對孩子的這種良好行為及時給以鼓勵和表揚。因為只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裡、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
孩子是最純真的,只要你給他創造一個機會,他們就會將“愛他人”的語言化為實際行動,有好吃和大家一起吃,有好玩的和大家一起玩,甚至還會把自己得到的小紅花、小獎品帶回家和你們一起分享。此時此刻,分享之芽已經萌發了;只要我們家長用欣慰的笑容和感謝的話語去灌溉,它就會茁壯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