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智教育

    日本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及其特點

    日本的教育課程審議會發表了關於改善中小學課程標準的審議報告,根據這份報告的精神,文部省於1998年11月頒佈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標誌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本文圍繞日本課程審議會的諮詢報告和文部省新頒佈的《學習指導要領》,對日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特徵及其意義做些分析。

    一、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大體上每十年就要對《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一次。特別是80年代中期的臨時教育審議會以後,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中小學課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日本於1989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在小學低年級以綜合性更強、更重視體驗學習的《生活課》代替《社會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擴大了選修課的範圍和比重等。

    此後,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將"臨教審"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並於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的諮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資訊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即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該報告強調,今後日本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必須使教育由注重灌輸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轉變。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現有的學校課程進行改革:1.精簡那些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內容,嚴格篩選基礎和基本的教育內容,削減課時;2.透過加強課程的彈性化,改善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學校,推進個性化教育;3.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格,應重視志願服務,自然體驗等活動,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體育運動;4.適應國際理解、資訊、環境、志願服務等綜合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需要,設定"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

    根據上述建議,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從1996年8月開始,就課程改革的方針、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科教育的內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分別於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教育課程標準改善的中間報告、最終審議報告。文部省根據這些報告,著手修訂課程標準,並於1998年11月頒佈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課程改革集近十幾年來課程改革之大成,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近年來日本教育界著力倡導的一種新的學校教育觀,也是貫穿於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課程審議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發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學生社會性發展欠缺,社會規範意識低下、自立遲緩,因而欺負弱小、逃學、暴力等青少年行為問題時有發生,一直未得以解決。在身體健康方面表現為,肥胖兒增多,學生體力和視力下降等。儘管根據近年來國際評價協會的調查結果,日本學生的學力水平還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不能否認在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知識灌輸教育,缺乏適於不同孩子學習的課程,部分學生對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單一的接受型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等。而這些現象既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關,也與目前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適合兒童生長和發展,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兩大基本主題。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不僅要解決一系列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適合孩子的發展,也要面對一系列社會變化和問題,努力透過改革,充實和完善學校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面對日本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發展和變化情況,教育課程審議會認為,當前日本學校教育要努力解決以下主要課題。

    1.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中,面臨著日本出生率降低和進入老年社會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倫理觀,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2.適應國際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提高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3.適應資訊化社會的進展,展開多樣的資訊和計算機教育,以幫助學生學會選擇資訊、運用資訊,加深對資訊化社會的理解。

    4.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源問題,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理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力。

    依據上述認識,教育課程審議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小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兒童具備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基礎,具有豐富的人格,在接觸自然、社會、人和文化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個性,培養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初中的基本任務是: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的前期,初中教育要使學生能切實掌握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格,發現、發展自己個性和自立意識。

  • 2 # 馬武之

    教育,拆字來看便是教和育。

    本人沒有接受過日本的教育,但是對日本的教育,有些瞭解。

    好壞並無絕對,只有透過對比才能體現。

    中國的教育,重內容,很多時候屬於填鴨式教育。本人高中的學校,不是很優秀,在當地城市排第一,四川前三。高中三年整個教育過程,目的便是為了記住和使用。從快速積累知識和透過考試的角度來看,這個辦法很有效,也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中國學生的身體體質普遍偏低,而且社交、合作方面能力欠缺。學生生涯,多是各自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

    日本的教育,則比較偏重育,而不是教。日本小學第一節課,便是交一百個朋友,而不是功課學習任務,日本比較重視本國文化傳承,常常有傳統文化節日,動員所有學生參與。而且在校期間,體育活動非常多,日本學生的身體素質在亞洲位列前茅。比較高等一些的學校,比如大學,注重輩分,哪怕對方大了自己一個年級,一樣是前輩。在前輩面前,必須謙卑,主動承擔一些日雜事務。

    對比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從有限的接觸到的方面來看,中國的教育,功課比較繁重,追求學生的學術成績,以至於經常聽說各種培訓班,為了不讓還在輸在起跑線上。父母接送,長輩幫忙背書包,也是屢見不鮮。而日本人認為,知識是習得性的,什麼時候都學習都不晚,前提是要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態度,以及與人協作的精神。

    綜合來看,中國的教育,不能說就差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具有不同的功能目標。中國科研方面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之後,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普及,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素質,其次是在普及的基礎上培養人才。以前中國科研基礎薄弱,而模仿權威是大師成長的必經之路。吃過虧,能吃苦的華人只能先大量吸收,消化,然後得出自己的東西。這種教育,在近幾十年,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來極大的貢獻。當然,也是有犧牲的。而日本,科學起步比中國早,電子系統更是領先全球。日本有完善的,經歷過檢驗的,適合自己國情的教育體系。我大學有個同學,畢業到了日本留學讀研,讀博,與本人經常交流,也可以確認一些這方面的資訊。對比起來,中國的教育到了現在階段,無論是社會意向,還是學生意志,鬥希望做出改革。但是教育改變,是一個謹慎、嚴肅,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問題。任何模式下,都有優秀的人和不優秀的人。在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情況下,就只能改變自己,把自己變成自己希望成為的那一類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艾斯如果不死的話,兩年後會是什麼水平?實力能否匹敵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