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孤狼嘯月31600808

    歷史機遇總是稍縱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豈容貽誤。僵化的思想、狹隘的私利,導演了崇禎皇帝君臣極不負責任的議事秀,空留千古憾事。可見,改進文風會風,清掃作風背後的垃圾,關係事業成敗、國家興衰,是極其嚴肅的政治課題,絕非枝節小事。

    崇禎之前的三個皇帝簡直匪夷所思,絕對是皇帝中的奇葩:神宗30年不上班,好幾茬高幹到退休都沒見過領導;光宗是個花痴,上臺不到一個月,直接犧牲在床上;熹宗的木工和瓦工手藝絕對一流,本職工作統統交給魏忠賢代勞。

    崇禎帝卻一反常態,是個勤政廉政的模範,工作17年,病假都沒請過;對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很嚴,為減輕財政負擔,讓老婆做飯織布。

    這樣一個不錯的皇帝,卻於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深夜,在離紫禁城一箭之遙的煤山(今景山)懸樹自盡,在遺書中要求李自成不得傷害廣大群眾。3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在景山公園崇禎自縊處,看著冰冷的紀念碑,不禁替他抱屈:老天爺咋不讓他多幹幾年呢?

    一個王朝的滅亡自有其必然性,山都擋不住,但歷史不是一條直線。老天爺曾經給過崇禎兩次機會,哪怕抓住一次,他就可能不用上吊,不用當大明的末代皇帝,甚至有可能成為復興王朝的英雄。但是,僵化的大腦、無休止的會議和一個又一個檔案,還是把他和他的國家逼上了煤山。

    南遷計劃如何泡湯

    第一次機會。甲申年正月,李自成大軍挺進山西,兩個月就可攻進北京,形勢瞬息萬變。大年初三,崇禎叫來太子辦公室的李明睿開小會,研究應急方案。

    李明睿的意見是南遷,他認為,只要向南進行戰略轉移,就能緩過氣來。當年宋高宗趙構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了繁榮富庶的南宋,趙家天下又延續了150多年。咱大明的條件比那時候強多了,地方比它大,物產比它豐富,關鍵是祖宗當年遷都北京時,設南京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在。

    李明睿敦促,只要您下決心南下,東山或可再起,大明中興有望。沿途的河北、山東、江蘇的情況目前還不錯,安全不是問題。總之死守北京就是等死,儘快動身為好。

    李明睿說得有根有據,崇禎聽得入神,兩人深談了一晝夜。

    不過,按明王朝的制度,皇帝的重大決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門支援;而且崇禎還擔心,如果自己出頭提出放棄首都和祖陵,身後一定捱罵。最好由政府部長們在會上先提,自己假裝不同意,部長一再勸遷,這樣的決策過程最完美。

    會上,崇禎帝流著淚試探說:“形勢都這樣了,我想親自上前線,戰死疆場,你們都別拉著我。”各部部長爭著要為領導分憂,代皇帝出征,就是沒人提南遷。

    李自成大軍越打越近。崇禎暗示李明睿寫一份報告,把南遷議題公開化,試圖倒逼政府。政府首席部長陳演反對南遷,故意把訊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人心大亂。他還嫌不夠,指使一個小幹部向上遞材料,攻擊南遷是別有用心,是“邪說”,要求嚴肅處理李明睿。

    政府堅決反對南遷並非偶然:

    一是意識形態上的。士大夫階層長期被正統教育洗腦,堅信撤退可恥,在政治上是錯誤的。

    二是為了保命和推卸責任。南遷成功還好,萬一失敗,出主意的、附議的,肯定沒有好下場。

    三是實際利益上的。美宅良田不可能帶走,丟了北京還不知便宜誰。最要害的問題在於,南遷之後,南北兩個政府一合併,肯定要裁員,官員們思量的是:俺的位子還有沒有、好不好?

    這樣,大家都覺得等等看看最保險,不願輕易下賭注。

    李明睿非常氣憤,又加以回擊。支援和反對的都撕破了臉,一時間材料紛飛,會議不斷,轟轟烈烈,就是沒有結果。

    崇禎皇帝急得不行,有一次開會前,他甚至把話說白了:“老陳,這事兒請您替我擔待著點兒!”但是陳演在會上一直笑而不言,崇禎幾次逼他發言,他都是笑笑而已,氣得崇禎一腳踢翻了椅子。

    這樣一折騰,一個多月就過去了,形勢更加兇險。在二月二十七日的會上,崇禎呼籲大家敞開說,說錯了不要緊。他尋思,哪怕兩派勢均力敵,他也好拍板。但結果依舊。緊接著,李自成大軍攻下了居庸關和昌平,北京危殆。

    崇禎終於忍不住了,他果斷跟李明睿等人攤牌:“不管他們了,這事我說了算,咱們立刻南遷!”李明睿嘆口氣:“來不及了,沿途我軍都被打散了,北京城連只蒼蠅都飛不出。”

    第二次機會。不可思議的是,事情到了這步田地,大明王朝居然還有一口氣。

    李自成本是個在政府招待所出苦力的粗人,並不具備政治家的博大胸襟,所以對迅速的勝利毫無思想準備,也不太清楚進了北京意味著什麼。三月十七日都打到今復興門一帶了,他居然在次日上午給崇禎寫信,要求和談,並且要價不高:割讓西北一帶給他,西北實行高度自治,不向中央報告工作;中央撥付100萬銀兩慰問金給他,他替政府打擊敵對勢力,包括虎視眈眈的東北滿人集團。

    傻子都知道這樁買賣不賴,況且別無選擇,但大家都不表態。如果說南遷問題還可以拿出來說說,那麼割地賠款這頂政治帽子太大了,沒人敢碰。

    但是不發言也不對,於是部長們一個接一個慷慨陳詞,憤怒譴責敵人的狼子野心,決心血戰到底,與北京共存亡。李自成憑空送的大禮,根本不在明王朝最後一次最高國務會議的議題之內。

    崇禎本想乘著夜色混出城去逃命,但是從安定門、朝陽門到前門,沒有一個門為他開啟。眼看天要亮了,只好孤獨地走向了煤山……

    他死後僅三個小時,李自成拍馬直搗金鑾殿。那些政治堅定、慷慨激昂的部長們血戰到底了嗎?第二天他們就去李自成辦公室外,排隊請求安排工作。

    景山公園那塊石碑上刻的是“明思宗殉國處”,“思宗”是崇禎的廟號。的確,崇禎和明朝的悲劇留給後世沉重的思考。崇禎君臣的議事秀,空留千古憾事。

    崇禎皇帝死後不久,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給南明的史可法寫信,說得非常到位,也好像在替敵人難過:你們明朝的幹部根本不考慮國家利益,就喜歡唱高調、講大話,哪怕火燒眉毛了,還慢條斯理地窮白話,作個決定比蓋棟樓還慢。當年北宋研究對策還沒散會,金軍就渡過黃河了,你們咋就不長記性呢?!

    歷史機遇總是稍縱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豈容貽誤。僵化的思想、狹隘的私利,導演了崇禎皇帝君臣極不負責任的議事秀,空留千古憾事。可見,改進文風會風,清掃作風背後的垃圾,關係事業成敗、國家興衰,是極其嚴肅的政治課題,絕非枝節小事。

    最後發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雖說崇禎皇帝死的可惜,但是成全了後世追捧的美化的君王死社稷,也算死得其所。不過挺佩服他的,如果不死,選擇忍辱偷生,以李自成等人的素質,還不定怎麼侮辱他呢,與其受辱,不如死亡還能保留最後的一點尊嚴。

  • 2 # 獨家心探

    崇禎其實最後想逃的,在宮裡轉了一大圈,沒有出路,最後來到了宮中一顆海棠樹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本來算一位明君 勤於政事卻總是沒能遇到個真正的賢臣,落了個亡國之君的稱號..... 歷史,古代史,明末,崇禎,亡國

  • 3 # 秉燭讀春秋

    其實這個問題是崇禎自己造成的結果,他完全可以不上吊,但事情逼到他這個地步了,思來想去還是沒臉活著了,死了一了百了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歸宿。

    說到崇禎不上吊我認為最少有三個原因,第一,崇禎可以遷都到南京,回到老祖宗的龍興之地。常言道,人挪活,樹挪死。就連老百姓的知道的道理,崇禎咋就不明白?

    其二就是在袁承煥提出和後金議和,那時雙方都想有個緩衝,也許都想養精蓄銳吧,但當時都是同意的,但是經文官集團事先洩露了訊息,引起了騷動,為了面子殺了替罪羊陳新甲。也把議和這條路完全堵死。

    其三,在李自成包圍北京城時,曾派事先投降的大太監杜勳去城裡找崇禎籤協議,此時李自成並沒有奪取崇禎的江山之意。只是想做個割據大西北的一個王,並讓崇禎撥軍姿百萬兩。不知道啥原因,崇禎可能心疼錢吧,這麼好的機會白白放過,等眼看滅亡時,再找杜勳籤合議為時已晚,杜勳早已出城了,於是李自成下令攻城,接下來崇禎煤山自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運動會800米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