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1
-
2 # 花近高樓1
當時農村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農民手中都有了一些積蓄,可是商品供應還十分緊張,很多東西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需要專門的供應票。
“近水樓臺先得月”,由於工作的關係,售貨員有機會更多的拿到這些珍貴的購物票,從而也成為左鄰右舍眼中能辦事的“能人”。
1982年冬天,供銷社來了一批“崑崙牌”黑白電視機,木頭殼的,12英寸,賣560塊錢。
一位姓李的老售貨員手裡掌握著三張電視機供應票,而提前向老李打招呼,或者請他喝酒的村民,至少有三十多個。
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鄉里鄉親,這三張票無論給誰,都會得罪一大群人。
不過這事沒難住老李,他把想買電視機的人都招集到一起,手裡舉著票說:“俺老李沒本事,就拿到了三張電視票,本來俺想給自個兒留一臺,可現在也把這個機會留給大家,畢竟俺買到電視機的機會比大家多,就三張電視票,可在座的各位有30多個,為了公平起見,咱們來抓鬮,運氣好的,今天晚上去他們家看電視,運氣差點的,就再稍等兩天,據我所知,第二批貨已經裝車了”。
雖然老李騙了大家,他所說的已經裝車的第二批貨,又足足讓大家等了大半年,而且新貨也不再是“”崑崙牌”。
可這絲毫不影響老李在鄉親們心目中形象。
84年老李的兒子娶媳婦,喜宴就擺了220多桌。
那天老李喝醉了,他醉醺醺的坐在電視機上,口齒不清的說著醉話:俺要不是個售貨員,多多少少還有些求頭,今天哪會有這麼多朋友來給我捧場,能混到今天這份兒上,俺知足了。
-
3 # 月下松吟
售貨員真正吃香的時候是在80年代之前,大概是在六七十年代。那個時候是計劃經濟,買東西是要憑票證的,買布,買糖,買肉,買糧食……而這些票證都是掌握在食品和供銷部門,售貨員就屬於食品和供銷社,他們掌握著一定的資源,所以就很吃香。
我印象深刻的是買糖和買肉,即使有票,也不見得能夠買得到。正因為緊俏,所以給長輩拜年,都要拿糖的。那個時候,好的是白糖,差一點的是紅糖。
我們這裡一直有個說法,那個時候,領導鼓勵某個手下,總是喜歡說:“好好幹!幹得好,提拔你當售貨員!”我的一個女老師,最後真的被提拔為售貨員。
到了八十年代,施行改革開放,經濟逐步放開,市場開始活起來,計劃經濟的供銷社率先收到衝擊,售貨員的地位就逐步下降。但那個時候,糧店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到了九十年代,供銷社和食品公司逐步解散,糧店也慢慢地不行了,一直到21世紀初,才最終消失了。
-
4 # 生活就是學問
80年代的售貨員那可是領導的待遇,走到哪都被高看一眼,只要報出自己是某商店售貨員名號,立馬換來的就是笑臉,是很受人“尊重”的,侍候高興了,走時扔一下句“有事去找我”,其他人第二天就有的吹了。
舉幾個例子,更直觀的瞭解下當時的售貨員我經常到本地的第五百貨商店買商品,一樓是食品類的,買菜的排長隊,排到自己時趕緊先擠出個笑臉,然後再說話,看你順眼,拿點好菜上秤。看你長的討厭,爛菜上秤,顧客稍有意見,售貨員就會喊“下一個”,言外之意你可以走了,想講道理?後面排著長隊沒人答理你的,不走也得走。
如果認識售貨員,那就專門挑好的拿,甚至提前為你留出來。
有一次我到二樓小百買針線,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售貨員正在照鏡子,起初我沒敢打擾她,可等了半天這位美女售貨員也不理我,我心中有氣說話語氣重了些,售貨員直接來了一句“賣沒了,沒貨”。
可明明針線就在擺著呢,我問她這不是有貨嘛,她又說這是樣品不賣,接下來我倆就吵了起來,她最後一句話就是“我記住你了”,被美女售貨員惦記上了決不是好事啊。
很長時間我都沒敢去,怕她認出我來,後來過了許久我以為她早就記不得了,到了二樓後一眼就被她認出來了,她見到我直接一個大白眼飛過來就是證明。
她轉身裝做幹活的樣子,怎麼喊都不理我,最後她贏了,總算在我不斷的道歉聲中和解了。
可見當時的售貨員是相當牛的,當然幾天後我撥了她腳踏車氣門芯的事是不可能告訴你們滴。
-
5 # 桂富652
“八十年代售貨員很吃香"。“真的嗎"?“真的"。“我不信"。“為什麼"?“我也不清楚,但我知道,售貨員與顧客是上帝與其諸神之間的關係,顧客就是上帝。而售貨員就是“神",直接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6 # 開闊心界美化心靈
錯了,60.70年代售貨員吃香,在農村一個公社一個供銷社,供銷社什麼都有。買東西醬油醋食鹽酒這個是隨便買的,還有就是農具一類的必須品都可以買,白糖,紅糖。冰糖,鹼面,布,這個是憑票購買的,作為一個售貨員那權利可大了,我們這邊出了一個事,一個人去買白糖女售貨員說沒有,這個買糖的沒有在供銷社玩,一會有個人來買白糖,說姨我買一斤白糖,女售貨員從櫃檯底下拿出白糖稱了一斤給了那個人,原先買糖的看見了,趕緊過去也叫了一聲姨,我也買一斤白糖,女售貨員說沒有,那人說他叫姨你賣,我叫姨你咋不賣,女售貨員臉特別難看,在一邊有個男售貨員看見了要吵架,趕緊過來給稱了一斤白糖,買白糖的說姨不賣給,還是姨夫好。
-
7 # 講述百姓身邊故事
八十年代初,我三姐高中畢業,按當時的慣例,國家包分配工作。
一日,郵遞員送來一封三姐工作錄取通知書,我三姐被街道辦事處錄取距家不遠的菜市場工作,在雞蛋櫃檯做售貨員時,舉家雀躍,奔走相告,就連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友都前來上門慶賀。
八十年代初,物資匱乏,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魚肉、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用品,都根據家庭人口數量限量憑票供應。當時,我們家庭人口比較多,按當時的說法屬於“大戶人家”,在生活日用品上可以比人口少的家庭多配發幾張購物票。
當時,雞蛋也屬於限量憑票供應,按照我們家的人口數量,一個月也就配給我家一斤左右雞蛋的供應量。這對於一個六口之家來說,一個月,人均只能吃到兩隻雞蛋,遠遠滿足不了家庭生活的需要。
自從三姐上班去菜市場雞蛋櫃檯做售貨員後,我們家裡的雞蛋再也不需要憑票去購買了。記得,三姐利用自己售貨員的工作便利,一個月中,可以不用購物票便能買回家好幾斤雞蛋。為了人情往來,三姐還會拿出一小部分雞蛋分給左鄰右舍。
三姐不僅能利用售貨員的便利,讓我們全家吃到過去吃不到的雞蛋,而且,還能買到便宜的雞蛋。
由於雞蛋屬於易碎食品,菜市場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碎殼雞蛋,這些碎殼雞蛋可以打對摺買出去。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由於每天碎雞蛋的量不是很大,都被櫃檯上售貨員自己買回了家。
記得,當時,每當看到三姐下班回家,帶回來許多碎雞蛋時,全家人的晚餐不僅可以開大葷,而且又可以大飽口福了。
三姐雞蛋櫃檯隔壁櫃檯是買肉櫃檯,肉櫃檯上的售貨員如果想多買點雞蛋回家,也有求於三姐,這樣,也給三姐買肉帶來了許多便捷。
那個年代,吃肉比吃雞蛋更難。自從三姐去菜市場雞蛋櫃檯上做售貨員之後,我家不僅能吃上雞蛋,還能吃上比其他家庭更多的豬肉。
由於三姐在菜市場工作,可以比其他人買到更多的雞蛋和豬肉等副食品,三姐在小區裡也成為左鄰右舍追捧的熱門人,左鄰右舍的鄰居都要拍三姐的馬屁,他們和三姐的關係處得熱熱呼呼的。但凡鄰居想改善伙食,多吃上一點雞蛋與豬肉,都會上門找三姐幫忙。
由於找三姐幫忙的人多,三姐在小區里名氣越來越響,工作越來越吃香。出門走在大街小巷,像個大幹部似的,精神抖擻,挺胸抬高,扯高氣昂,可威風著呢。
-
8 # 多多5545
那個年代講究近水樓臺先得月。幹什麼工作講究自己的便利條件。當時有一種說法。聽診器。方向盤。人事主任。售貨員。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問題。
回覆列表
78年我的一個同學接了他爸的
班當了售貨員,當時物資不象今天豐富,好多東西不好買,自從他到了縣百貨,全村人都求他買這捎那,他一回村全村好多人都給他送土特產,,他的家人在村裡威望得高,大事小事很多人都去幫忙,瓜果疏菜,雜糧肉蛋都給他親友送。他就是人們心中的好人能人,大家都覺得欠他家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