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100窟 五代
洞窟開鑿於五代時期。前室已毀,甬道及主室壁畫儲存完好,均為原作。主室為覆鬥形頂殿堂窟。西壁開一盝頂帳形龕,龕內塑像為清代重塑。窟頂四角有凹入的淺龕,內畫四大天王。南壁西起畫報恩經變、阿彌陀經變、彌勒經變各一鋪,北壁西起思益梵天問經變、藥師經變、天請問經變各一鋪,東壁畫維摩詰經變。
甬道南壁繪男性供養人像十一身,北壁繪女性供養人像十五身。
根據法華人伯希和抄錄的供養人題記可知:甬道南壁西起第一身供養像為曹議金,第二身供養像為曹元德。甬道北壁西起第一身供養像為曹議金的回鶻族夫人,第三身供養像為曹議金的女兒。目前只有曹議金女兒的這條題記儲存完好,為“女甘州回鶻國可汗天公主一心供養”。
曹議金戴展角幞頭,著襴衫,腰插象笏,手執香爐,恭敬禮佛。面部表情雖已漫漶不清,但精神與風骨仍存,氣度非凡。
回鶻夫人著典型的回鶻禮服,頭戴桃形鳳冠,身著翻領窄袖袍,後裙拽地,腳穿平頭繡花鞋。體態婀娜,丰姿綽約。
根據敦煌遺書《臘八燃燈分配窟龕名數》和S.4245《建窟發願文》殘卷的記載,可知此窟的窟主是曹議金的回鶻族夫人。但是,修窟的實際主持人卻是曹議金長子曹元德。建窟時間是在曹元德執政期間,即公元935—940年。曹氏按照回鶻族的習慣,尊稱曹議金的回鶻夫人為“天公主”。因此當時人們稱這個窟為“天公主窟”。
南壁西側的《報恩經變》是根據《大方便佛報恩經》繪製的。此經主要講述的是阿難在路途中遇見一個婆羅門在乞食,所得的美食全部給父母吃,而將劣食留給自己。六師外道就以此來詆譭佛祖釋迦牟尼不報父母養育之恩。阿難就此向佛請教,釋迦牟尼於是請四方諸佛及菩薩來聚會,講說《大方便佛報恩經》,宣講自己於過去若干世報父母恩的故事。
《惡友品》講的是古印度波羅奈國太子善友為濟度眾生而入海赴龍宮,取摩尼寶珠。獲寶歸途中,被其弟惡友刺瞎雙眼,奪去寶珠,流落利師跋國為王宮看守果園。善友常在園中彈箏以抒情懷,公主聽箏後對善友萌發愛情,後兩人結為夫婦。婚後,善友將他的身份告訴公主,雙眼得以復明。他帶著公主返回波羅奈國並索回寶珠,變現衣食珍寶,救濟眾生。
《孝養品》講的是波羅奈國大臣羅睺殺國王篡位,小王攜王妃及太子須闍提逃亡鄰國求援,慌不擇路,誤入歧途。數日後糧盡,須闍提割自己的肉來供父母吃。小王及夫人走後,帝釋天使其身體平復如故。鄰國國王深感須闍提之孝順,於是發兵征討羅睺。後太子復國,繼承王位。
《親近品》講述的是金毛獅子本緣故事:古印度波羅奈國仙聖山中,有一金毛獅子,名堅誓,深信佛法,親近沙門,誓不傷害。一獵人為獲金毛獅皮用來謀求爵祿,偽裝成沙門誘使獅子親近,以毒箭殺堅誓。當國王知道後,聚香木火化獅骨,收其舍利並起塔供養。
《論議品》講的是鹿母夫人生蓮花的故事:在波羅奈國仙聖山中,有一位南窟仙人,一位北窟仙人。一日,南窟仙人便溺於泉邊,後一雌鹿舔食了泉水後懷孕。不久,這隻母鹿產下一女,後被南窟仙人收養。鹿女長到14歲時,南窟仙人一日不慎熄滅火種,令鹿女向北窟仙人索取火種。鹿女到北窟求火,北窟仙人見鹿女足到之處皆生蓮花,就囑咐她沿窟繞行七週。鹿女遵囑繞行,蓮花則環窟而生。波羅奈國國王遊獵,見北窟仙人窟外是朵朵蓮花就好奇地詢問,當得知是鹿女足下所生,即到南窟索鹿女而去。波羅奈王攜鹿女回宮封其為第一夫人,不久懷孕,十月期滿後生產一朵蓮花。國王很生氣,斥責鹿母為畜類,所生亦為怪物,故將其疏遠,並且將蓮花拋棄在池中。一日,王與群臣嬉遊池邊,見池中蓮花發出光華,派人摘取,於蓮花中得五百兒。國王方知是鹿母所生,向鹿母悔過自責,重立鹿母為第一夫人。後來五百太子長大成人,力敵一千,鄰國不敢侵犯,國土安穩。畫工以釋迦牟尼說法會為中心,將四個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依次繪於四角,這是唐代以來繪製此型別經變畫的固定模式。
北壁西側的《思益梵天問經變》是根據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思益梵天問經》繪製。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講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中,有大比丘僧眾,文殊師利、網明等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緊那羅等大眾來到佛所,聽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說法。釋迦牟尼佛受網明菩薩之請,身放光明,遍照三千大世界。十方無量佛土諸無量百千億菩薩見此光明,皆來至佛所。東方清潔國佛土,有名曰思益梵天的菩薩梵天,與一萬二千菩薩來到釋迦牟尼佛所,頂禮佛足,以偈贊佛陀,並提出諸多問題請教釋迦牟尼佛,佛逐一作答。全經共四卷十八品,主要透過思益梵天等與釋迦牟尼佛的問答,全面闡發大乘空宗的義理,批判小乘學說。《思益梵天問經》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佛典,經中無任何故事,因而在經變中,只能用眾多小說法圖加榜題的形式來表達經文內容。比起法華經變、維摩法經變、彌勒經變、報恩經變等情節生動有趣的經變,思益梵天問經變可謂單調枯燥,所以敦煌壁畫上思益梵天問經變遠不及上述其他經變多。敦煌壁畫中共有14鋪思益梵天問經變,敦煌遺書中有八九十件《思益梵天問經》寫本和一件思益梵天問經變榜題底稿。這些豐富的文獻顯示出《思益梵天問經》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壁東側的《天請問經變》根據唐玄奘譯的《天請問經》繪製。經文不足600字,主要講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有一位天人來到佛所,頂禮佛足,提出問題請問於佛,佛一一作答。透過偈語形式的九問九答,闡發四諦、六度、持戒的義理。“天”聞佛說法完畢,再禮佛足,然後離去。畫面中央是大型的佛說法會,周圍有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眷屬簇擁聽法。佛前一側,“天”乘雲而降,向佛作禮;另一側為“天”向佛行禮,並駕雲而起,直飛雲霄。大型佛說法圖的下部及周圍有若干組天作跪禮、提問和佛說法作答的小型說法場面。
《曹議金出行圖》繪於該窟主室西、南、東三壁。從西壁開始,以分列左右的四對鼓角乘騎為先導,隨後是兩面大旗及持矟的四對武騎儀仗。緊接著有五對文騎,文騎之間八名軍營舞伎分為兩列:四人著漢裝,戴幞頭,四人著吐蕃裝,束雙髻。後有十四人組成的樂隊,舞伎在笙、簫、笛、篳篥、箜篌、琵琶等的彈奏聲中踏著大鼓、細腰鼓、拍板的鼓點節奏,揚袖起舞,徐徐前行。舞伎前有二人騎馬持牌橫於道,指揮舞樂的行止緩急。主體部分以節度使曹議金為中心,頭戴展腳幞頭,身著紅袍,騎一白馬,正欲過橋。前後侍衛護送,旌節引導。橋前方接伎樂之後有六騎持旌分列左右,其後有持牙旗小幡二人。旌節後有三騎和分列於左右的八名持棒步行衛士。曹議金之後,擁簇騎衛多人,其後為帥軍大纛旗及出行將士隊伍。緊接著是輜重後勤部隊,還畫了獵騎馳射黃羊、奔鹿和運送軍需的馱隊等,其中出現了許多少數民族形象,諸如有頭戴暖耳帽、著長靴,穿圓領衫,高鼻深目髯須的少數民族騎士。整幅畫面長13米,人物眾多,旌旗飄揚,延綿浩蕩,顯示了這隻隊伍的嚴正軍儀和威武雄風,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畫卷。
《曹議金的回鶻夫人出行圖》位於該窟主室西、北、東壁。從西壁開始,一組馬上樂師為前導,高頭大馬,樂師著各色麗服,使出行場面一開始就顯得場面隆重。北壁為樂隊舞蹈,車輿儀仗。其中樂工七人吹奏管絃,擊鼓打出節奏,舞伎四人,著長袖長袍,圍成方陣,踏點迎拍,翩翩起舞。舞樂之後有車三輛,一輛為行李馬車,其後二輛為坐車,車後有兩乘六角亭式“肩輿”,即轎子。車前後,或有武士護衛,或有婢女多人捧盒持扇,架鸚鵡相隨。天公主著回鶻裝,騎高頭大馬,由二馬伕牽引,前後又有使女捧物隨行。另有一些貴婦人騎馬揚鞭指揮車輛行進。第三部分是飲食供給隊伍,其中也有狩獵場面,黃羊奮蹄奔逃,獵騎疾馳追逐,非常生動。整幅畫面充滿一種逍遙閒適的出遊情趣,也表現出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貴族腐朽氣氛。
《出行圖》是表現歷史人物功績和豪門貴族奢華生活的形象畫卷。敦煌壁畫中的出行圖,是由供養人畫像演變而來的,大多畫在世族的功德窟中,主要是為了宣揚先祖的功績和顯示家族的地位。它已經擺脫了佛教教義的束縛,是當時真人真事的具體描繪,因此,它是研究河西曆史及軍隊儀仗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莫高窟第100窟 五代
洞窟開鑿於五代時期。前室已毀,甬道及主室壁畫儲存完好,均為原作。主室為覆鬥形頂殿堂窟。西壁開一盝頂帳形龕,龕內塑像為清代重塑。窟頂四角有凹入的淺龕,內畫四大天王。南壁西起畫報恩經變、阿彌陀經變、彌勒經變各一鋪,北壁西起思益梵天問經變、藥師經變、天請問經變各一鋪,東壁畫維摩詰經變。
甬道南壁繪男性供養人像十一身,北壁繪女性供養人像十五身。
根據法華人伯希和抄錄的供養人題記可知:甬道南壁西起第一身供養像為曹議金,第二身供養像為曹元德。甬道北壁西起第一身供養像為曹議金的回鶻族夫人,第三身供養像為曹議金的女兒。目前只有曹議金女兒的這條題記儲存完好,為“女甘州回鶻國可汗天公主一心供養”。
曹議金戴展角幞頭,著襴衫,腰插象笏,手執香爐,恭敬禮佛。面部表情雖已漫漶不清,但精神與風骨仍存,氣度非凡。
回鶻夫人著典型的回鶻禮服,頭戴桃形鳳冠,身著翻領窄袖袍,後裙拽地,腳穿平頭繡花鞋。體態婀娜,丰姿綽約。
根據敦煌遺書《臘八燃燈分配窟龕名數》和S.4245《建窟發願文》殘卷的記載,可知此窟的窟主是曹議金的回鶻族夫人。但是,修窟的實際主持人卻是曹議金長子曹元德。建窟時間是在曹元德執政期間,即公元935—940年。曹氏按照回鶻族的習慣,尊稱曹議金的回鶻夫人為“天公主”。因此當時人們稱這個窟為“天公主窟”。
南壁西側的《報恩經變》是根據《大方便佛報恩經》繪製的。此經主要講述的是阿難在路途中遇見一個婆羅門在乞食,所得的美食全部給父母吃,而將劣食留給自己。六師外道就以此來詆譭佛祖釋迦牟尼不報父母養育之恩。阿難就此向佛請教,釋迦牟尼於是請四方諸佛及菩薩來聚會,講說《大方便佛報恩經》,宣講自己於過去若干世報父母恩的故事。
《惡友品》講的是古印度波羅奈國太子善友為濟度眾生而入海赴龍宮,取摩尼寶珠。獲寶歸途中,被其弟惡友刺瞎雙眼,奪去寶珠,流落利師跋國為王宮看守果園。善友常在園中彈箏以抒情懷,公主聽箏後對善友萌發愛情,後兩人結為夫婦。婚後,善友將他的身份告訴公主,雙眼得以復明。他帶著公主返回波羅奈國並索回寶珠,變現衣食珍寶,救濟眾生。
《孝養品》講的是波羅奈國大臣羅睺殺國王篡位,小王攜王妃及太子須闍提逃亡鄰國求援,慌不擇路,誤入歧途。數日後糧盡,須闍提割自己的肉來供父母吃。小王及夫人走後,帝釋天使其身體平復如故。鄰國國王深感須闍提之孝順,於是發兵征討羅睺。後太子復國,繼承王位。
《親近品》講述的是金毛獅子本緣故事:古印度波羅奈國仙聖山中,有一金毛獅子,名堅誓,深信佛法,親近沙門,誓不傷害。一獵人為獲金毛獅皮用來謀求爵祿,偽裝成沙門誘使獅子親近,以毒箭殺堅誓。當國王知道後,聚香木火化獅骨,收其舍利並起塔供養。
《論議品》講的是鹿母夫人生蓮花的故事:在波羅奈國仙聖山中,有一位南窟仙人,一位北窟仙人。一日,南窟仙人便溺於泉邊,後一雌鹿舔食了泉水後懷孕。不久,這隻母鹿產下一女,後被南窟仙人收養。鹿女長到14歲時,南窟仙人一日不慎熄滅火種,令鹿女向北窟仙人索取火種。鹿女到北窟求火,北窟仙人見鹿女足到之處皆生蓮花,就囑咐她沿窟繞行七週。鹿女遵囑繞行,蓮花則環窟而生。波羅奈國國王遊獵,見北窟仙人窟外是朵朵蓮花就好奇地詢問,當得知是鹿女足下所生,即到南窟索鹿女而去。波羅奈王攜鹿女回宮封其為第一夫人,不久懷孕,十月期滿後生產一朵蓮花。國王很生氣,斥責鹿母為畜類,所生亦為怪物,故將其疏遠,並且將蓮花拋棄在池中。一日,王與群臣嬉遊池邊,見池中蓮花發出光華,派人摘取,於蓮花中得五百兒。國王方知是鹿母所生,向鹿母悔過自責,重立鹿母為第一夫人。後來五百太子長大成人,力敵一千,鄰國不敢侵犯,國土安穩。畫工以釋迦牟尼說法會為中心,將四個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依次繪於四角,這是唐代以來繪製此型別經變畫的固定模式。
北壁西側的《思益梵天問經變》是根據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思益梵天問經》繪製。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講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中,有大比丘僧眾,文殊師利、網明等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緊那羅等大眾來到佛所,聽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說法。釋迦牟尼佛受網明菩薩之請,身放光明,遍照三千大世界。十方無量佛土諸無量百千億菩薩見此光明,皆來至佛所。東方清潔國佛土,有名曰思益梵天的菩薩梵天,與一萬二千菩薩來到釋迦牟尼佛所,頂禮佛足,以偈贊佛陀,並提出諸多問題請教釋迦牟尼佛,佛逐一作答。全經共四卷十八品,主要透過思益梵天等與釋迦牟尼佛的問答,全面闡發大乘空宗的義理,批判小乘學說。《思益梵天問經》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佛典,經中無任何故事,因而在經變中,只能用眾多小說法圖加榜題的形式來表達經文內容。比起法華經變、維摩法經變、彌勒經變、報恩經變等情節生動有趣的經變,思益梵天問經變可謂單調枯燥,所以敦煌壁畫上思益梵天問經變遠不及上述其他經變多。敦煌壁畫中共有14鋪思益梵天問經變,敦煌遺書中有八九十件《思益梵天問經》寫本和一件思益梵天問經變榜題底稿。這些豐富的文獻顯示出《思益梵天問經》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壁東側的《天請問經變》根據唐玄奘譯的《天請問經》繪製。經文不足600字,主要講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有一位天人來到佛所,頂禮佛足,提出問題請問於佛,佛一一作答。透過偈語形式的九問九答,闡發四諦、六度、持戒的義理。“天”聞佛說法完畢,再禮佛足,然後離去。畫面中央是大型的佛說法會,周圍有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眷屬簇擁聽法。佛前一側,“天”乘雲而降,向佛作禮;另一側為“天”向佛行禮,並駕雲而起,直飛雲霄。大型佛說法圖的下部及周圍有若干組天作跪禮、提問和佛說法作答的小型說法場面。
《曹議金出行圖》繪於該窟主室西、南、東三壁。從西壁開始,以分列左右的四對鼓角乘騎為先導,隨後是兩面大旗及持矟的四對武騎儀仗。緊接著有五對文騎,文騎之間八名軍營舞伎分為兩列:四人著漢裝,戴幞頭,四人著吐蕃裝,束雙髻。後有十四人組成的樂隊,舞伎在笙、簫、笛、篳篥、箜篌、琵琶等的彈奏聲中踏著大鼓、細腰鼓、拍板的鼓點節奏,揚袖起舞,徐徐前行。舞伎前有二人騎馬持牌橫於道,指揮舞樂的行止緩急。主體部分以節度使曹議金為中心,頭戴展腳幞頭,身著紅袍,騎一白馬,正欲過橋。前後侍衛護送,旌節引導。橋前方接伎樂之後有六騎持旌分列左右,其後有持牙旗小幡二人。旌節後有三騎和分列於左右的八名持棒步行衛士。曹議金之後,擁簇騎衛多人,其後為帥軍大纛旗及出行將士隊伍。緊接著是輜重後勤部隊,還畫了獵騎馳射黃羊、奔鹿和運送軍需的馱隊等,其中出現了許多少數民族形象,諸如有頭戴暖耳帽、著長靴,穿圓領衫,高鼻深目髯須的少數民族騎士。整幅畫面長13米,人物眾多,旌旗飄揚,延綿浩蕩,顯示了這隻隊伍的嚴正軍儀和威武雄風,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畫卷。
《曹議金的回鶻夫人出行圖》位於該窟主室西、北、東壁。從西壁開始,一組馬上樂師為前導,高頭大馬,樂師著各色麗服,使出行場面一開始就顯得場面隆重。北壁為樂隊舞蹈,車輿儀仗。其中樂工七人吹奏管絃,擊鼓打出節奏,舞伎四人,著長袖長袍,圍成方陣,踏點迎拍,翩翩起舞。舞樂之後有車三輛,一輛為行李馬車,其後二輛為坐車,車後有兩乘六角亭式“肩輿”,即轎子。車前後,或有武士護衛,或有婢女多人捧盒持扇,架鸚鵡相隨。天公主著回鶻裝,騎高頭大馬,由二馬伕牽引,前後又有使女捧物隨行。另有一些貴婦人騎馬揚鞭指揮車輛行進。第三部分是飲食供給隊伍,其中也有狩獵場面,黃羊奮蹄奔逃,獵騎疾馳追逐,非常生動。整幅畫面充滿一種逍遙閒適的出遊情趣,也表現出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貴族腐朽氣氛。
《出行圖》是表現歷史人物功績和豪門貴族奢華生活的形象畫卷。敦煌壁畫中的出行圖,是由供養人畫像演變而來的,大多畫在世族的功德窟中,主要是為了宣揚先祖的功績和顯示家族的地位。它已經擺脫了佛教教義的束縛,是當時真人真事的具體描繪,因此,它是研究河西曆史及軍隊儀仗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