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10342019456

    張載語錄

    張載,北宋哲學家,字子厚,風翔郡縣(屬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嘉佑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之一。提出“大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充塞宇宙的實體,由於“氣”的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現象。著作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時以後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作之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賢才出,國將昌;子孫才,族將大。【出處】《正蒙·動物篇》【譯文】有賢才的人出現,國家將要昌盛;子孫後代有才能,家族將要壯大。

    天良能本吾良能,顧為有我所喪爾。【出處】《正蒙·誠明篇》【譯文】天的偉大的功能本來就是我的偉大的功能,只是因為我的功能有所喪失罷了。

    上達反天理,下達詢人慾者與!【出處】《正蒙·誠明篇》【譯文】向上去就返還了天理,向下去就順從人的慾望了。

    聖人儘性,不以見聞桔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出處】《近思錄·為學大要》【譯文】聖人做事率性而行,不被自己的見聞而束縛自己的心;聖人看這個世界,沒有一物不與自己同體。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出處】《近思錄·為學大要》【譯文】探求宇宙生存發展的真理,為百姓安身立命,為以往的聖人繼承獨一無二的學問,為千秋萬代開闢太平盛世。

    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故終身不知。【出處】《近思錄·為學大要》【譯文】人們大多因為自己的老練成熟而不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所以一輩子無知。

    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出處】《近思錄·為學大要》【譯文】做學問最大的好處,在於力求改變自己的氣質。

    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出處】《近思錄·為學大要》【譯文】文章要嚴謹填密,內心要宏達奔放。

    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出處】《近思錄·為學大要》【譯文】心胸寬廣,視百物都會通達;心胸狹小,視百物就會有病態。

    義理之學,亦須深沉方有造,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出處】《近思錄·格物窮理》【譯文】研究義理的學問,也必須深人研究才能有創見,不是淺易輕浮的人所能學到的。

    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但通貫得大原後,書亦易記。【出處】《近思錄·格物窮理》【譯文】讀書須要背誦下來。精妙的思考大多在夜間,或者靜坐的時候有所得。如果不背誦就不容易想起來,當通曉了大意之後,讀書就容易背誦了。

    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慾。【出處】《正蒙·誠明篇》【譯文】清澈如一,是氣的先天本性。攻擊奪取,是氣的後天慾望。

    天下有道,道隨身出;天下無道,身隨道屈。【出處】《正蒙·有德篇》【譯文】天下有道的時候,大道隨著人的功業而展現出來;天下無道的時候,人的功業隨著道的隱藏而委曲求全。

    擠人者人擠之,侮人者人侮之。【出處】《正蒙·有德篇》【譯文】排擠他人的人也一定受他人的排擠,侮辱他人的人也一定被人侮辱。

    富而不治,不若貧而治;大而不察,不若小而察。【出處】《正蒙·有司篇》【譯文】富裕之後得不到治理,還不如貧窮的時候就治理。事情大了得不到明察,還不如事情開始的時候就明察。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出處】《正蒙·大易篇》【譯文】易經可以幫助君子施展謀略,不可以幫小人謀取私利。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出處】《正蒙·乾稱篇》【譯文】感應是心性的神,心性是感應的本體。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出處】《正蒙·乾稱篇》【譯文】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都是我的夥伴。

    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出處】《正蒙·乾稱篇》【譯文】玩笑的話出於思想,玩笑的行為出於謀劃。

    窮不知變,吝之道也。【出處】《橫渠易說·下經》【譯文】已經山窮水盡還不知道變革,令人悔恨啊。

    困危之際,物思所附。【出處】《橫渠易說·下經》【譯文】困難危險的時刻,都想著有所歸附依靠。

    能通其變而措於民,聖人之事業也。【出處】《橫渠易說·繫辭上》【譯文】能通變而安撫百姓,是聖人的事業。

    君子自知自信,瞭然不惑。【出處】《橫渠易說·繫辭上》【譯文】君子能自我瞭解、相信自己,就會心中瞭然分明不糊塗。

    物無孤立之理。【出處】《橫渠易說·繫辭下》【譯文】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絡的,沒有孤立存在的道理。

    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出處】《經學理窟·詩書》【譯文】上天沒有心,如果有心也都在人的心裡。

    學未至而好語變者,必知終有患。【出處】《經學理窟·義理》【譯文】學問還沒有達到一定深度就說什麼創新的,必然知道這個人最終會有禍患。

    學貴心悟,守舊無功。【出處】《經學理窟·義理》【譯文】研究學問貴在用心參悟,因循守舊不會有什麼效果。

    觀書必總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出處】《經學理窟·義理》【譯文】讀書一定要歸納所有的言論而推究作者的原意。

    天下義理只容有一個是,無兩個是。【出處】《經學理窟·義理》【譯文】天下的義理只能允許一個是對的,不能有兩個都對。

    有急求義理復不得,於閒暇有時得。【出處】《經學理窟·義理》【譯文】有的人著急求得義理反而不得,在閒暇的時候卻突然明白了。

    聞之知之,得之有之。【出處】《經學理窟·義理》【譯文】只有聽說之後才能瞭解它,只有得到了才能擁有它。

    心解則求義自明,不必字字相校。【出處】《經學理窟·義理》【譯文】如果心中領會,那麼探求的意義就自然明瞭,不一定要每個字都校對訂正。

    發源端本處既不誤,則義可以自求。【出處】《經學理窟·義理》【譯文】發源根本的地方既然沒有錯誤,那麼它的意義可以自己慢慢研究領悟。

    禮使人來悅己則可,己不可以妄悅於人。【出處】《經學理窟·學大原上》【譯文】禮儀能讓人來喜歡自己就可以了,自己不可以過分地取悅於人。

    只有責己,無責人。【出處】《經學理窟·學大原下》【譯文】只有多批評自己,不要多批評別人。

    窮理亦當有漸,見物多,窮理多,如此可盡物之性。【出處】《張子語錄·語錄上》【譯文】推究道理也應當循序漸進,見識的事物多了,推究的道理多了,這樣可以窮盡事物的性質。

    感亦須待有物,有物則有感,無物則何所感!【出處】《張子語錄·語錄上》【譯文】感知也需要依賴於物體,有物體就會有感知,沒有物體哪裡來的感知?

    萬物皆有理,若不知窮理,如夢過一生。【出處】《張子語錄·語錄中》【譯文】萬物都有它的道理,如果不知道推究道理,就像在夢中過一輩子一樣。

    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出處】《張子語錄·語錄中》【譯文】凡是能描繪出狀態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有形象。凡是有形象的,都是陰陽之氣所生。

    靜者善之本,虛者靜之本。靜猶對動,虛則至一。【出處】《張子語錄·語錄中》【譯文】靜是善的本源,虛是靜的本源。靜是相對與動而存在的,虛則返本歸元。

    天下無兩物一般。【出處】《張子語錄·語錄下》【譯文】天下沒有兩個事物是完全相同的。

    人本無心,因物為心。【出處】《張子語錄·語錄下》【譯文】人本來沒有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的心,因為有了物質世界才有了心的認識活動。

    聖心難用淺心求,聖學須專禮法修。【出處】《雜詩·聖心》【譯文】聖人的心難以用膚淺的心來探求,聖人的學問必須專心依照禮法來修行。

    事無大小,皆有道在其間,能安分則謂之道,不能安分謂之非道。【出處】《拾遺·性理拾遺》【譯文】事情不分大小,都有道理執行在其中,能夠安分守己就符合道,不能安分守己就與道背道而馳叫做非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下輩子不一定遇見歌的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