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棄疾的詞句中有著一句著名的詞,那就是“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詞把我們帶回到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而且這兩句詞都是照搬當時曹操的說過的原話。第一句是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說的,曹操說“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也”。那麼,第二句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呢?
曹操與孫權兩人可以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他們的交往時間很長,並且經歷了漫長的戰爭歲月,這才真正的認識了對方。曹操對孫權的態度,也從剛開始的輕視,到後來的重視,最終發展到英雄相惜,這才有了曹操對孫權的那句評價。
正是對孫權的輕視,曹操才把江東視為囊中之物。他在孫權攻打黃祖獲勝的時候,就派出兵力進入淮南,牽制孫權的發展。孫權也因此放緩了對荊州的爭奪,把兵力撤回江東自保。曹操因此得以輕易奪取荊州,孫權則鞭長莫及,無法對荊州施展自己的影響。
在奪取荊州後,曹操志得意滿,企圖一舉解決東南的問題。他企圖順流而下,攻打江夏的手下敗將劉備。至於說江東的孫權,曹操則給他去了一封信,企圖依靠自己的軍事壓力,迫使孫權投降自己,一同夾擊劉備。
當時孫權的手下,以老臣張昭為首的大批部下都要求迎降曹操。可是出乎曹操意料之外的是,孫權不顧內外交困的形勢,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聯劉抗曹的道路。他派周瑜為聯軍統帥,一舉在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即便是這樣,曹操依然還是嘴硬。他寫信給孫權,不承認赤壁之戰的失敗,說赤壁之戰說自己燒掉船隻撤退,讓周瑜得此虛名。曹操不承認周瑜的勝利,自然也不會承認自己的失敗,是因為輕視孫權,對局勢產生了錯判。
不過孫權並沒有因此就給曹操留什麼情面。赤壁之戰後,東吳控制了江夏和南郡,將長江防線聯為一體。孫權將上游交給周瑜,自己則在淮南發動攻勢,一心想要開啟北上的道路。在這段時間裡,曹操最強硬、最難纏的對手就是孫權。
在和孫權的多次交手中,曹操體會到了孫權的厲害。他和孫權在淮南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誰都無法徹底打敗對手。曹操自此改變了對孫權的看法,把他作為可以和自己匹敵的對手。而那句著名的感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發出的。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孫權領兵抵禦,雙方在濡須口相持月餘。在交鋒中,孫權憑藉自己優勢的水軍,挫敗了曹軍的攻勢。曹操看到孫權軍隊舟船器杖軍伍整肅,不由得發出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如豚犬耳!”隨後曹操和孫權互相通訊,然後撤軍。曹操也因此把對待孫權的策略,由單純的武力威壓轉換為又打又拉的策略,也就是變相承認了孫權的能力。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乍看似乎帶有調侃的意味。因為誇獎對手,卻把對手看成自己的兒子,這其實不是一種平等地位上的對話。不過我們如果對比一下雙方的年紀輩分,就能夠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了。
如果按照年紀和輩分來說,曹操確實是孫權的父輩。孫權的父親孫堅是當年討董聯軍的先鋒,而這次討伐董卓的行動發起人,正是曹操。曹操和孫堅並肩作戰,打進了洛陽,趕走董卓,他們是一對不折不扣的戰友。
如果從年歲來算,曹操和孫堅的年紀也相差不大,屬於同一代人。因此,曹操在對待孫策和孫權的時候,採取的是一種長輩的姿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並不是對孫權的調侃,而是一種欣賞的心態。
在曹操的軍事生涯裡,在很多戰鬥中歷盡艱辛,但一般總是能夠疊挫強敵,獲得成功。但是,在北方無往不利的曹操,卻在長江之濱停住了腳步。而讓他不能突破長江,統一南北的敵手正是孫權。曹操本來沒有把子侄輩的孫權放在眼裡,當嚐到了孫權的厲害才清醒過來。
與孫權的頑強抵抗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荊州的統治者劉琮的投降。劉琮是劉表定下的繼承人,為了讓他能夠順利統治荊州,劉表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將長子劉琦安排在邊境的江夏,讓劉備率軍在北部抵抗曹操。而劉琦的母親一族又和當地的世家大族聯成一氣,掌握著荊州的軍政大權。可以說,劉表為劉琮做到了可以做到的一切,劉琮只管按照劉表的安排去做就行了。
可是劉表剛死,屍骨未寒的時候,一切就都發生了變化。曹操率軍南下,發動了對荊州的進攻。這一次進攻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曹操的水軍並沒有訓練完成,這一次進攻是按照荀彧的建議,採取奇襲的方式進行的進攻。這注定曹操的這場進攻只是一種試探性的攻擊,是準備為下一步發動攻勢做準備的。
可是就在劉備和他的部下在樊城準備迎擊曹操的時候,劉琮竟然主動向曹操投降了。這是因為劉琮沒有權威,也頂不住手下人的壓力,只得向曹操拱手投降。這使得曹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戰果,同時也讓曹操對劉琮的能力感到十分鄙夷。
孫權在赤壁之戰前,也同樣面臨著劉琮一樣的情況。外有曹軍壓境,內有張昭重臣逼迫。但是孫權頂住了這些壓力,他果斷地用佩刀砍斷書案,說敢要求迎降曹操的如同此案。在孫權的堅持下,東吳同仇敵愾在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可以說,如果劉琮表現得能夠達到孫權的十分之一,荊州也不可能那麼容易丟失。因此,難怪曹操會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曹操評價孫權的話語中,還有著另外深層的意思,那就是他對自己繼承人的憂慮。曹操在與孫權的交戰時,已經年事已高。在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時,曹操已經快六十歲的高齡了。可是在這個時候,曹操的繼承人問題依然是一塊困擾他的心病。
曹操的長子曹昂戰死在宛城之役中,為此他的夫人還和他離了婚。而他最喜歡的兒子曹衝則在早年生病去世,曹操因此把天才戲志才也殺了。這是因為,他的兒子沒有能夠駕馭戲志才的人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對自己生下的這些兒子並不看好。
在他的兒子中,為了繼承人的位置競爭得最激烈的兩個人是曹丕和曹植。曹操雖然對他們兩人都不看好,不過還是要從他們兩人中選擇一人。可是曹丕和曹植各有所長,兩人各有支援的團隊,讓曹操難以抉擇。曹操在看到孫權的出色表現之後,聯想到自身的處境,自然有感而發。
如果曹丕和曹植中間有一個人的能力、表現能夠與孫權比肩,曹操還哪有選擇的煩惱。看到孫權的優秀表現,曹操對自己的兒子表達了一種失望的感情。但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曹操趕快在後面加上劉表的兒子是豚犬的比較,其實他真正的意思是自己的兒子根本無法與孫權相提並論。
事實也證實了曹操的判斷,在日後的歲月中,孫權縱橫捭闔,用盡了權謀。他向曹操投降,在荊州之戰中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完成了自己全據長江的目標。在曹操死後,孫權再次向曹丕請降,把志大才疏的曹丕玩弄在股掌之上,為夷陵之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從雙方的能力表現來看,曹丕根本不是孫權的對手。
可是曹丕已經是曹操唯一能夠拿出手的兒子了。在曹操說出對孫權的感慨後,他身邊的人也把這句話記在了心裡。在曹操詢問手下關於繼承人的問題時,他的手下回答說,正在想袁紹、劉表的情況。正是他們廢長立幼,造成了領地的混亂,讓曹操有了可乘之機。曹操因此決定立年長的曹丕為繼承人,這也是孫權和劉琮給曹操帶來的啟示。
生子當如孫仲謀,是曹操對孫權的評價。這看似調侃的話語,其實是曹操對孫權的欣賞之詞。他與孫權的父親孫堅是同一輩人,是討伐董卓的聯軍戰友。他對孫權的態度,當然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的態度。
正是孫權的能力,給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欣賞孫權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兒子感到悲哀。由於造化弄人,曹操建立的基業,竟然沒有讓曹操欣賞的兒子來繼承。這不由得讓曹操面對孫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也正是受到劉琮和孫權的啟示,曹操在確定繼承人的時候,選擇了年長的曹丕,這未必不是那一聲感嘆帶來的結果。
在辛棄疾的詞句中有著一句著名的詞,那就是“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詞把我們帶回到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而且這兩句詞都是照搬當時曹操的說過的原話。第一句是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說的,曹操說“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也”。那麼,第二句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呢?
一、曹操對孫權的感嘆。曹操與孫權兩人可以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他們的交往時間很長,並且經歷了漫長的戰爭歲月,這才真正的認識了對方。曹操對孫權的態度,也從剛開始的輕視,到後來的重視,最終發展到英雄相惜,這才有了曹操對孫權的那句評價。
正是對孫權的輕視,曹操才把江東視為囊中之物。他在孫權攻打黃祖獲勝的時候,就派出兵力進入淮南,牽制孫權的發展。孫權也因此放緩了對荊州的爭奪,把兵力撤回江東自保。曹操因此得以輕易奪取荊州,孫權則鞭長莫及,無法對荊州施展自己的影響。
在奪取荊州後,曹操志得意滿,企圖一舉解決東南的問題。他企圖順流而下,攻打江夏的手下敗將劉備。至於說江東的孫權,曹操則給他去了一封信,企圖依靠自己的軍事壓力,迫使孫權投降自己,一同夾擊劉備。
當時孫權的手下,以老臣張昭為首的大批部下都要求迎降曹操。可是出乎曹操意料之外的是,孫權不顧內外交困的形勢,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聯劉抗曹的道路。他派周瑜為聯軍統帥,一舉在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即便是這樣,曹操依然還是嘴硬。他寫信給孫權,不承認赤壁之戰的失敗,說赤壁之戰說自己燒掉船隻撤退,讓周瑜得此虛名。曹操不承認周瑜的勝利,自然也不會承認自己的失敗,是因為輕視孫權,對局勢產生了錯判。
不過孫權並沒有因此就給曹操留什麼情面。赤壁之戰後,東吳控制了江夏和南郡,將長江防線聯為一體。孫權將上游交給周瑜,自己則在淮南發動攻勢,一心想要開啟北上的道路。在這段時間裡,曹操最強硬、最難纏的對手就是孫權。
在和孫權的多次交手中,曹操體會到了孫權的厲害。他和孫權在淮南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誰都無法徹底打敗對手。曹操自此改變了對孫權的看法,把他作為可以和自己匹敵的對手。而那句著名的感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發出的。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孫權領兵抵禦,雙方在濡須口相持月餘。在交鋒中,孫權憑藉自己優勢的水軍,挫敗了曹軍的攻勢。曹操看到孫權軍隊舟船器杖軍伍整肅,不由得發出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如豚犬耳!”隨後曹操和孫權互相通訊,然後撤軍。曹操也因此把對待孫權的策略,由單純的武力威壓轉換為又打又拉的策略,也就是變相承認了孫權的能力。
二、曹操對孫權的感嘆是對他能力的肯定。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乍看似乎帶有調侃的意味。因為誇獎對手,卻把對手看成自己的兒子,這其實不是一種平等地位上的對話。不過我們如果對比一下雙方的年紀輩分,就能夠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了。
如果按照年紀和輩分來說,曹操確實是孫權的父輩。孫權的父親孫堅是當年討董聯軍的先鋒,而這次討伐董卓的行動發起人,正是曹操。曹操和孫堅並肩作戰,打進了洛陽,趕走董卓,他們是一對不折不扣的戰友。
如果從年歲來算,曹操和孫堅的年紀也相差不大,屬於同一代人。因此,曹操在對待孫策和孫權的時候,採取的是一種長輩的姿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並不是對孫權的調侃,而是一種欣賞的心態。
在曹操的軍事生涯裡,在很多戰鬥中歷盡艱辛,但一般總是能夠疊挫強敵,獲得成功。但是,在北方無往不利的曹操,卻在長江之濱停住了腳步。而讓他不能突破長江,統一南北的敵手正是孫權。曹操本來沒有把子侄輩的孫權放在眼裡,當嚐到了孫權的厲害才清醒過來。
與孫權的頑強抵抗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荊州的統治者劉琮的投降。劉琮是劉表定下的繼承人,為了讓他能夠順利統治荊州,劉表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將長子劉琦安排在邊境的江夏,讓劉備率軍在北部抵抗曹操。而劉琦的母親一族又和當地的世家大族聯成一氣,掌握著荊州的軍政大權。可以說,劉表為劉琮做到了可以做到的一切,劉琮只管按照劉表的安排去做就行了。
可是劉表剛死,屍骨未寒的時候,一切就都發生了變化。曹操率軍南下,發動了對荊州的進攻。這一次進攻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曹操的水軍並沒有訓練完成,這一次進攻是按照荀彧的建議,採取奇襲的方式進行的進攻。這注定曹操的這場進攻只是一種試探性的攻擊,是準備為下一步發動攻勢做準備的。
可是就在劉備和他的部下在樊城準備迎擊曹操的時候,劉琮竟然主動向曹操投降了。這是因為劉琮沒有權威,也頂不住手下人的壓力,只得向曹操拱手投降。這使得曹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戰果,同時也讓曹操對劉琮的能力感到十分鄙夷。
孫權在赤壁之戰前,也同樣面臨著劉琮一樣的情況。外有曹軍壓境,內有張昭重臣逼迫。但是孫權頂住了這些壓力,他果斷地用佩刀砍斷書案,說敢要求迎降曹操的如同此案。在孫權的堅持下,東吳同仇敵愾在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可以說,如果劉琮表現得能夠達到孫權的十分之一,荊州也不可能那麼容易丟失。因此,難怪曹操會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三、曹操對孫權的評價是對自己狀況的有感而發。曹操評價孫權的話語中,還有著另外深層的意思,那就是他對自己繼承人的憂慮。曹操在與孫權的交戰時,已經年事已高。在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時,曹操已經快六十歲的高齡了。可是在這個時候,曹操的繼承人問題依然是一塊困擾他的心病。
曹操的長子曹昂戰死在宛城之役中,為此他的夫人還和他離了婚。而他最喜歡的兒子曹衝則在早年生病去世,曹操因此把天才戲志才也殺了。這是因為,他的兒子沒有能夠駕馭戲志才的人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對自己生下的這些兒子並不看好。
在他的兒子中,為了繼承人的位置競爭得最激烈的兩個人是曹丕和曹植。曹操雖然對他們兩人都不看好,不過還是要從他們兩人中選擇一人。可是曹丕和曹植各有所長,兩人各有支援的團隊,讓曹操難以抉擇。曹操在看到孫權的出色表現之後,聯想到自身的處境,自然有感而發。
如果曹丕和曹植中間有一個人的能力、表現能夠與孫權比肩,曹操還哪有選擇的煩惱。看到孫權的優秀表現,曹操對自己的兒子表達了一種失望的感情。但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曹操趕快在後面加上劉表的兒子是豚犬的比較,其實他真正的意思是自己的兒子根本無法與孫權相提並論。
事實也證實了曹操的判斷,在日後的歲月中,孫權縱橫捭闔,用盡了權謀。他向曹操投降,在荊州之戰中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完成了自己全據長江的目標。在曹操死後,孫權再次向曹丕請降,把志大才疏的曹丕玩弄在股掌之上,為夷陵之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從雙方的能力表現來看,曹丕根本不是孫權的對手。
可是曹丕已經是曹操唯一能夠拿出手的兒子了。在曹操說出對孫權的感慨後,他身邊的人也把這句話記在了心裡。在曹操詢問手下關於繼承人的問題時,他的手下回答說,正在想袁紹、劉表的情況。正是他們廢長立幼,造成了領地的混亂,讓曹操有了可乘之機。曹操因此決定立年長的曹丕為繼承人,這也是孫權和劉琮給曹操帶來的啟示。
結語:生子當如孫仲謀,是曹操對孫權的評價。這看似調侃的話語,其實是曹操對孫權的欣賞之詞。他與孫權的父親孫堅是同一輩人,是討伐董卓的聯軍戰友。他對孫權的態度,當然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的態度。
正是孫權的能力,給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欣賞孫權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兒子感到悲哀。由於造化弄人,曹操建立的基業,竟然沒有讓曹操欣賞的兒子來繼承。這不由得讓曹操面對孫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也正是受到劉琮和孫權的啟示,曹操在確定繼承人的時候,選擇了年長的曹丕,這未必不是那一聲感嘆帶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