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柯談事
-
2 # 增慕
當時關羽被漢室封為荊王,與魏蜀吳合稱四王,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劉備的控制成為了獨立的諸侯,最後被吳國所滅。最早的關公廟叫關王廟,後來的才叫關帝廟。
-
3 # 50後男人
漢末初期,天下大亂,中原地方割據勢力是很多的。可以說,每一個地方官員,都可以成為一方諸侯。比如,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就是各方割據勢力集中登臺的一次表現,這些情況大家應該很熟悉了。
隨著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形成,這些地方勢力逐漸被曹操、劉備、孫權剿滅,中原地方割據勢力基本就只魏蜀吳三家了。但是,當時魏蜀吳三家的勢力範圍其實只限於中原地區,即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之間與周邊一些地區,以今天中國的版圖衡量,魏蜀吳三國周邊仍然存在大量的割據勢力,多以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為主。
《三國志 魏書 烏丸鮮卑東夷傳》一章中詳細記述了這些周邊的少數民族割據政權。比如《三國志》就記載魏國西北邊境存在的少數民族割據勢力:“魏興,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于寘、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即魏國西北部就有龜茲、于寘、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等政權,隨著魏國興盛,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都紛紛向曹魏稱臣朝貢的。《三國志》中記載,當時西北部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匈奴與鮮卑,書中所指的烏丸,其實就是匈奴的勢力範圍。曹操以及曹魏以後幾位皇帝,都有徵討匈奴與鮮卑的軍事行動,到魏明帝時,才基本讓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稱臣。
東北部,以遼東地區為界,也不少少數民族政權,《三國志》中的東夷,就是指這些地方,有高句麗、北韓等地。其中高句麗政權一度就很強盛。《三國志》說高句麗據有遼東地區,“都於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戶三萬”。三國梟雄公孫勝與他的祖上,就長年與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作戰。
南部地區就是百越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寫蜀國征服這些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事情。
總的來說,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周邊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是很多的,此起彼伏,中原政權由於長期內亂,一時還未能完全收服,以至一些勢力得到長足的發展,終於釀成魏晉之後長達數百年的南北朝五胡亂華之禍。
-
4 # 歷史研習社
對很多華人而言,三國是最熟悉的歷史時期,這主要得益於宋朝以來不斷流傳的三國故事和演義小說,尤其以《三國演義》為登峰造極之作。三國故事中,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各地軍閥爭鬥不休,經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之後,中國大地上基本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所謂三國鼎立,說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魏政權、三代經營江東的孫吳政權和打著復興漢室旗號的蜀漢政權。這種簡單的歷史總結總會忽略一些豐富而生動的歷史細節。實際上,在當時還存在著一些半獨立的割據政權,在三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其中的典型就是遼東公孫政權和交州士燮政權。
《虎嘯龍吟》中劉歡飾演魏明帝曹叡
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袁紹政權佔據河北,向北滅掉了公孫瓚勢力,向南與曹魏勢力爭奪北方。官渡之戰後,曹操摧毀了袁紹勢力,基本控制了北方,但在遼東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東北南部地區仍然有公孫度控制的一支勢力。
公孫勢力一開始接受了曹魏政權,整體保持著半獨立地位,對曹魏政權虛與委蛇,時叛時降,但曹魏此時的主要精力還是在南方和西方,對遼東只能放任自流。明帝曹叡時期,司馬懿在於諸葛亮的對壘中取得了艱難的勝利,曹魏終於把目光放到了遼東上。
公孫淵像
公孫度之後,公孫淵繼任為遼東太守,對曹魏頗為不遜。景初元年,曹叡派遣大軍遠征遼東,結果大敗,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引誘鮮卑族南下侵擾曹魏政權。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馬懿征伐遼東。司馬懿早運籌帷幄,在戰前便確定了作戰規劃,直攻遼東老巢襄平,公孫淵在戰中被殺,遼東被徹底平定。
另一支比較有影響力的割據政權是位於交趾也就是今天中國西南邊地區計程車燮政權。士燮家族的祖先為了躲避戰亂而移居交州,成為當地豪族,士燮是東漢時期的交趾太守。經過東漢末年長期的戰亂,中原文明對偏遠的交趾郡影響極為有限,交趾郡便形成了較為獨立的割據勢力。
交趾郡
士燮政權實力有限,故而總是依附於各大勢力。士燮一開始尊崇曹操勢力控制下的東漢朝廷,被授予璽印和封號,總督交州七郡,兼任交趾太守,士燮家族也一直堅持朝貢東漢朝廷。後袁術部下孫策渡江,逐步控制江東大族之後,東漢朝廷鞭長莫及,士燮家族轉而投誠孫吳政權。孫權派遣步騭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依附之,不斷向孫吳政權大量進貢,兩方關係極為親密融洽。
在東漢三國曆史上,士燮家族四兄弟統治交州四郡,控制嶺南疆土過半,形成影響極為深遠的割據勢力。士燮家族將中原地區的儒學在當地開枝散葉,深刻形塑了越地的文化,尤其是對今天越南的文化影響深遠,至今仍被越南人民所懷念。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晉書》
回覆列表
在讀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廷腐敗、邊疆戰事不斷、又因大旱顆粒無收。最終爆發了由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雖然被朝廷鎮壓下來,但是軍閥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地方的管制。那麼東漢末年除了魏蜀吳三國,還有哪些割據勢力呢?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1.馬騰、馬超:馬騰是本是割據涼州一帶的軍閥,然而被曹操用計徵召到朝廷做官,留其子馬超鎮守西涼,後來馬超在涼州發動叛亂抗拒曹操,馬騰與其二子被殺,夷滅三族。曹操親率大軍平定涼州的叛亂,馬超戰敗投降了劉備。劉備稱漢中王時,馬超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
2.劉焉、劉璋:劉焉為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正經的漢室宗親。於是向朝廷請求為益州牧,朝廷准許。從此劉焉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斷絕了與中央的聯絡,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位,由於劉璋聽從了張松等人的建議,邀請劉備入蜀攻張魯。結果被劉備奪取了益州。
3.張魯:張魯本位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在東漢末年殺了漢中太守,從此張魯割據漢中,後來曹操親率大軍征伐漢中,張魯投降。
4.劉表、劉琮:董卓上表劉表為荊州牧,於是劉表單槍匹馬來到荊州,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輔佐下,平定了荊州的叛亂,割據一方。在位期間曾派大將黃祖擊殺了江東之虎孫堅,北拒曹操。劉表死後,其子劉琮投降曹操。
5.董卓:大將軍何進曾秘密召董卓進京誅殺宦官,不料事情洩露,被宦官所殺。董卓率領西涼軍進京,殺盡宦官並控制了中央政權,自任為太師。期間十八路諸侯組成反董卓聯盟,進軍洛陽。董卓避其鋒芒遷都長安,最後中了王允的連環計,被呂布誅殺。
6.袁術:袁術曾加入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的聯盟中,後來聯盟解散,袁術控制了淮南地區,孫策用玉璽向袁術借兵三千,袁術應允了。自以為有了玉璽就有了稱帝的條件,於是在公元197年稱帝,最後被曹操、孫策、呂布等人聯合擊敗,因病去世了。
7.袁紹:袁紹是袁術的同父異母的哥哥,也是反董卓聯盟的盟主。在漢末群雄的割據中,袁紹先佔據了冀州,之後又奪取了青州,殲滅了北方的軍閥公孫瓚,統一了河北。於是袁紹準備和曹操一分高下,討伐曹操。不幸的是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而歸。不久因病去世,其三子袁尚、袁熙、袁譚相互征伐,最後都被曹操所滅。
8.陶謙:陶謙本是徐州牧,其部下在護送曹操的父親曹嵩途中,因為貪財,殺了曹嵩一家。曹操率領大軍親征徐州,陶謙不能抵擋,於是向劉備求援。後來因為呂布偷襲了曹操的根據地,曹軍撤退。最終陶謙因病去世了,臨死前把徐州託付給了劉備。
9.呂布:呂布原來是丁原手下的部將,被董卓用重金收買,於是殺了丁原。之後又中了王允的連環計,殺了董卓。顛沛流離的呂布最後被劉備收留,落腳到了小沛。但是在劉備和袁術的戰爭中,呂布趁機偷襲了徐州。最終在劉備和曹操的聯合打擊下滅亡了。
10.公孫瓚:公孫瓚是割據幽州一方的軍閥,常見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非常勇猛,而威震邊疆。在北方與袁紹的爭奪戰中,公孫瓚大敗,最後引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