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照邊關

    匈奴是遊牧民族,在古時那個生產力落後的年代,匈奴人的生計只能靠牛羊這些牲畜,以及很少的一點穀物,如果遇上天氣災害什麼的,牲畜沒有過多的草料吃,就沒有那麼的牲畜供匈奴人生活。

    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才會縷縷侵擾中原王朝,他們侵略的只要目的,還是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搶奪中原的糧食,布匹和其他一些生活物質,並不是真的想打仗拼個你死我活。

    匈奴人文明落後,氣候生活原因,遠沒有中原女人水靈好看,他們對中原一直是仰慕的心態。

    如果此時中原王朝願意把公主下嫁,並給他們一大筆生活物質,他們不用動刀兵,不用流血,就可以得到這些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傻子才會不願意呢?

  • 2 # 歷史名將錄

    在中國曆中上,漢朝與匈奴的長期爭霸是非常出彩的一段。漢武帝是個選兵用將的高手,他派遣衛青、霍去病深入漠北,數次擊敗匈奴主力,加上張騫等使節出使西域,與多個小國組成統一戰線,共同對敵,多方夾擊,一時間將匈奴打得找不著北。

    想當年,劉邦曾親率大軍征討匈奴,沒想到自己差點當了俘虜,落了個慘敗而歸。如今匈奴被打的快散了架,多少也算是報了仇。此後漢朝繼續攻擊匈奴,中原在西域勢力更為增強。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的死引起單于爭立,導致混戰不斷。一個名為稽侯柵的匈奴人是個打仗的好手,他殺死了殘暴的原單于握衍朐鞮,不久又先後戰勝後起的四個單于,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號稱呼韓邪單于。

    只是,匈奴的內亂還未平息,發展為呼韓邪單于與另一個強大對手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呼韓邪單于經過數年的混戰,對抗郅支單于的攻勢越發吃力。呼韓邪單于知道是時候找棵大樹了,自此不斷朝覲漢朝,尋求支援。公元前51年,他率領南匈奴汗國全部子民,向漢朝歸順。

    漢宣帝劉病已很高興,呼韓邪單于到長安朝覲時,受到宣帝空前隆重的接待。呼韓邪單于要求遷居河套,宣帝答應了,並派大將韓昌率領重兵討伐不服從呼韓邪單于的人。呼韓邪單于在中原王朝全力援助下,力量漸大,開始反攻,郅支單于如同驚弓之鳥,只得遠遁躲避。

    公元前36年,中國西域總督府副指揮官陳湯集中各國軍隊,連同屯墾兵團共4萬餘人,分兩路夾攻郅支單于,最終斬下郅支單于的頭,北匈奴汗國滅亡。就這樣,呼韓邪單于成為匈奴汗國唯一的單于。

    在呼韓邪最後一次朝覲漢皇之時,呼韓邪單于提出請求,想娶一個大漢的公主回去。

    漢朝第一個和親公主是因為劉邦,當時匈奴強中原弱,劉邦戰敗只好採用大臣的意見,想用和親牽絆匈奴。而如今是大漢朝強大於匈奴,呼韓邪需要漢朝的保護,而求親是最踏實的賞賜。

    時勢已經不同,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沒有在宗室女兒中選和親公主,而是將後宮中從未見過面的宮女賞賜給呼韓邪,並且指明是做閼氏,也就是匈奴的皇后,而這個宮女就是王昭君。

    當後宮上下聽說要選出一個嫁給匈奴單于,眾人都有些猶豫。不必在深宮苦熬自然是好,但若是遠嫁荒涼的漠北,或許就再不能回到富饒的中原,多數人還是覺得不如維持現狀。一眾宮女都在後退,只有王昭君自願邁了出來。

    王昭君辭行時,元帝劉寔驚得目瞪口呆,他沒有想到王昭君竟然是個絕色美人。儘管對元帝來說這是個傷感故事,但是對於王昭君來說,在宮中空等多年都沒有見過皇帝的面,邁出這一步才是全新的未來。

    看著王昭君坐進氈車,跟隨呼韓邪單于迎親的車隊離開,元帝心中鬱悶,只能拿宮廷畫師毛延壽撒氣,還下令殺了他。

    儘管她不是漢朝公主,也不是宗室郡主,呼韓邪單于依然按照旨意立王昭君為閼氏,名為“寧胡閼氏”。

    昭君出塞後,確實起到了和平大使的作用,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把中原文化傳授給匈奴人,此後的60年間,漢匈之間友好相處,西北無戰事,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

  • 3 # 東海尋人

    匈奴與漢人之間是文明之間的衝突,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的矛盾。匈奴所處的地理環境較為惡劣,廣袤的草原,只能放牧,隨畜牧而轉移,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十分脆弱。遇到困難時期,逼急了,為了生存就只能南下侵略掠奪。加上游牧民族的騎兵,對中原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具有絕對的優勢,所以侵略往往比較容易得勢。騎兵機動性又比較強,掠奪完逃走也快,很難被抓到。故而久而久之,遊牧民族就養成了掠奪成性的特點,對中原邊境的安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應該來講,匈奴人崛起主要是從戰果末期開始的,當時抵抗匈奴人的主力軍是趙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修建長城,抵禦匈奴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但還達不到壓制的優勢。

    到了公元前215年,秦將蒙恬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跟河西走廊。秦朝這個時期,總體上戰力略強於匈奴,但也僅僅只能將匈奴趕出他們不擅長經營的農耕地區。

    秦末天下大亂,中原處於混戰之中,無暇顧及北方。這個時候匈奴又乘機崛起了,逐漸強大起來。

    西漢初期,匈奴更加強大,屢次侵擾進犯,並控制了西域,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漢高祖劉邦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幾次戰爭漢朝都是處於下風,甚至劉邦還數次被困,差點喪命。而後經歷文景之治,漢王朝國力逐漸提高,人口、經濟也積累起來了,到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加上有了優質的戰馬,對匈奴數次用兵,終於將其趕到漠北,分裂成五部。

    自此匈奴開始衰弱,但漢王朝對匈奴的打擊也僅限於此。深入漠北的話,一來戰爭消耗了巨大的國力,再也支撐不起繼續作戰,二來畢竟農耕文明的部隊,深入到自己不擅長的草原地區,短期可以閃電戰取得成功,長期則很難,且治理起來也是一件麻煩事。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加速了匈奴的分裂,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也基本解除。但畢竟他們還沒有滅亡,不穩定因素還是存在的。在之後的西漢時期,漢朝秉持的休養生息的國策,所以對他們儘可能的是採取和平對待的策略。漢元帝時期,利用王昭君和親匈奴,迎來了60餘年的和平。

    從以上的歷史過程來看,文明之間的衝突,一方徹底消滅一方是很難的,除非是將對方的文明形態徹底改變。即便是透過戰爭壓制對方,也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從先秦到秦朝,到西漢初期,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國力逐漸強大,才敢真正地進行深入的戰爭,前後逾百年,可見一斑。

    所以作為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文化基因裡就比較喜歡穩定,固定在自己本來的土地上生存,侵略性較弱。即便是打敗了遊牧文明的匈奴,之後長期還是採取了代價較小的策略進行制衡,比如分裂對方跟和親政策。

    相比之下和親是最划算的,只需要出個女人就可以了。在封建時代,女性地位低下,即便是出身在皇家,也是拿來做政治籌碼利用起來的,自然和親也就順理成章。和親不僅可以帶來和平,還能促進兩個文明之間的交流,正面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但要說明一點的是,不能單純只看到“用女人就擺平”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其背後是敵我雙方勢力此消彼長的歷史趨勢下,才應運而生出來的。

  • 4 # 自由人84173

    匈奴人的和親和女貞滿族的和親是倆種概念和用意?一,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和親是促進絲綢之路貿易往來,是遊牧民族透過貿易滿足需要,另一個原因是享受長江和黃河流域的水源。如果青藏高原巴音卡拉山脈歸屬中原,那麼會引起戰爭。避免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親。女貞和滿清的和親是為了控制其它民族而採取的一種陰謀。同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和親是倆種不同的方式和目的。無論匈奴的和親和女貞的和親倆個和親都是遊牧民族吃大虧失去遊牧民族的利益導致遊牧民族分裂。使草原不能有統一王朝始終在分裂狀態中失去平衡發展!

  • 5 # 棲鴻看紅樓

    和親就能擺平匈奴?你太天真!

    所謂“和親”,不過是一系列政策的最簡單的說法。除了定期或不定期地送去女人之外,還要送上大量錢財、糧食、布帛,各種物資。

    匈奴也沒把女人看得多重要。反正,漢朝送來的,也不一定是真公主。如果打仗,可能搶到更多的女人。同理,也可以搶到很多的錢財、糧食、布帛、物資。

    但是,打仗是要死人的,損失不一定比收入小。

    相比之下,用和親的方式,得到漢朝送來的物資(也包括女人),是一件低風險、高收益的勾當。

    而漢朝呢,生產力遠比匈奴先進。所以,只要不打仗,只要能夠和平生產,就能收穫更多的東西。從這更多的東西里,拿出一部分送給匈奴,換取下一階段的和平,還是合算的——前提是,在在戰爭中無法取勝。

    所謂和親,這個風光旖旎、卻又充滿屈辱的名詞,實質不過是用財富換和平的無奈之舉。

    在這個過程中,女人,是最不重要的一種物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腥草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