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埋雷

    《呂氏春秋•有始覽》中就有關於“八風”的記載,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人民對風的觀測研究已相當細緻。颶風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出現早,南朝劉宋時期沈懷遠在《南越志》中記載:“熙安多颶風,颶者,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在九世紀的《嶺南異物志》中談到颶風或颱風到來之前,會出現一種特別的風,稱為“煉風”。在《嶺表錄》中記載“夏秋之間,有暈如虹,謂之颶母,必有颶風”,是最早關於颱風天氣預測的記載。《嶺南雜記》中對颶風、颱風的描述就更加詳細:“……之氣如虹如霧,有風無雨,名為颶母,夏至後必有北風,必有臺信,風起而雨隨之,越三四日,臺即倏來,少則晝夜,多則三日,或自南轉北,或自北轉南,闔夏時陽氣司權,南方之氣為北風摧鬱,鬱極而發,遂肆橫激,其轉而北也,因北風未透,南風即起,北風之鬱,仍復衡決,必倏有西風,其臺始定,然後行舟。 

      《福清縣誌》中有一段對清朝年間“特大颶風”的記載:18世紀中葉某年農曆八月,此氣旋在深夜登陸福清海口登陸,死傷慘重,並引發山洪。

  • 2 # 漢家二郎

    在熱帶海洋上空氣漩渦形成的極猛烈風暴,被稱為颱風,其直徑一般從幾公里至數百公里,有些達到2000公里;風速最大可達每秒110米;大臺風破壞力更大,其“攜帶”的能量相當於200顆100萬噸級氫彈。

    古代人們因缺乏相應的科學知識,防禦措施不足,颱風往往造成重大損失,人們認為這是上天的懲罰。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逐漸對臺風形成系統的認識,懂得用智慧和力量預防和抗禦颱風。

    古代對臺風的稱呼

    中國古代稱“颱風”為“颶風”。最早見於劉宋沈懷遠的《南越志》,只是此書早已散佚,如今一般都轉引自宋《太平御覽》:

    《南越志》曰:熙安間多颶,音具。風,颶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未至時三日雞犬為之不鳴。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國以為黑風。

    唐朝時期,描述“颶風”的著作有李肇的《唐國史補》:“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

    還有劉詢的《嶺表錄異》(此書也已佚,轉引自宋《太平御覽》):

    “南中夏秋多惡風,彼人謂之‘颶’。《南越志》雲‘風起則人心恐懼’,或雲‘風來則四面具足’,二義皆有理也。壞屋折樹不足喻也,甚則吹屋瓦如飛蝶。或三、二年不一風,或二年兩三風,亦系廉帥政德之否減者。然發則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飄風不終朝之義也。”

    這裡所記載的“颶風”更像強颱風。

    很多詩人學者也有所記載,如韓愈在貞元十九年(803年)在嶺南陽山縣任縣令時,曾寫了《縣齋有懷》:嶺石坼人罅,炎風每燒夏。雷威固憶加,颶勢仍相借。氣象杳難測,聲音籲可怕。

    永貞元年(805年),韓愈改任江陵掾,寫了《赴江陵》:“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邱。雷霆助光怪,氣象難比侔。”

    柳宗元的《嶺南江行》也有描寫颶風的:“射工巧伺遊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

    顧況的《送從兄使新羅》:“颶風晴汩起,陰火暝潛燒。”

    元稹《送崔侍御之嶺南二十韻》:“颶風狂浩浩,韶石峻嶄嶄。”

    至宋代,陸游的《治心》:“秋毫作其間,有若海颶風。颶風孰能止,三日力自窮;我徐躡其後,杲杲日出東。”

    蔣捷《水龍吟》:“君毋去此,颶風將起,天微黃些。”

    直到明末清初,“颶風”的定義逐漸轉向“颱風”。

    據清康熙二十四年時任臺灣諸羅知縣季麒光所作《風殿說》載:

    “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 。颱甚於颶,而颶急於颱 。……船在洋中,遇颱則難甚,蓋颶散而颱聚故也。”

    王士慎《香祖筆記》:“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不止。”

    之後,“颱風”簡化為“颱風”。

    現代颱風的叫法,世界各地有所不同,中國、東南亞各國叫颱風,而美國、加拿大、加勒比海等地叫颶風。

    從2000年元旦起,只要是活躍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都要使用亞太十四個國家(地區)共同認可的新名稱。由於命名國家不同,颱風的名字五花八門,不過多為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蓮花、彩雲……

    古代如何預測颱風

    首先,透過觀察。

    唐朝時期,黃子發的《相雨書》透過觀雲、察日、看星來推測風雨。而劉拘則在《嶺表錄異》裡直接記載了預測颱風的方法:“南海秋夏間,或雲物慘然,則見其暈如虹,長六七尺,比候則颶風必發,故呼為颶母。忽見震雷,則颶風不作矣。”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人還透過風向變化來占卜吉凶,但也利用了一些科學的知識,最著名的當屬李淳風了。在其著作《觀象玩佔》裡對風進行了分類:

    “古云髮屋折木揚砂走石,今謂之怒風;……一日之內三轉移方,古云四轉五復謂之亂風,亂風者狂亂不定之象。無雲晴爽,忽起大風,不經刻而止,絕絕復急起古云暴風卒起,乍有乍無今謂之暴風,……鳴條擺樹,蕭蕭有聲,今謂之飄風,……迅風觸塵蓬勃,……今謂之勃風,迴旋羊角,古云扶搖羊角今謂之迴風者,旋風也。迴風卒起而環轉。扶搖有如羊角向上輪轉,有自上而下分者,有自下而上者,或平條長直,或磨地隨起,總謂之迴風。”

    其次,透過動物。

    透過利用動物的某些敏感特性及其反常舉動來預測颱風天氣,這和現在我們民間的方法是一樣的。

    唐朝徐堅在其著作《初學記》裡就蒐集了很多例子:

    《國語》曰:海鳥曰愛居,止於魯國東門之外,減文仲使華人祭之。展禽曰:“今茲海島有災乎?夫廣川鳥獸,恆知避其災也。”是歲也,海多大風。

    顧野王《輿地志》曰:移風縣有潮雞,鳴長旦清如吹角,每潮至則鳴。一名林雞。

    《水經》曰:海鰍魚,長數千裡,穴居海底。入穴則海水為潮,出穴則水潮退。出入有節,故潮水有期。

    海水將潮及天將雨,毛皆起;潮還天晴,毛則伏。常千里外知海潮也。

    據《嶺表錄異》載:“招潮子,亦膨蟆之屬,鼓帶白色,海畔多潮,潮欲來皆出坎,舉鰲如望故,俗呼招潮也。”

    不過,這些預測颱風的方法難免夾雜一些主觀預測,但是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也不失為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古代如何進行臺風災害救災

    颱風不僅造成如今中國災害頻發,在古代也常常危害嚴重。

    為此,古代地方政府也制定和頒發相應的救災政策、法令,並採取多種減災、救災措施,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救災機制。

    由於資料缺乏,僅以明清時期廣東沿海為例。

    咸豐八年八月十五日(1858年9月21日),有強颱風入境海南、廣東。據民國廣東相關文獻記載:

    廣東“海陽、潮陽、揭陽秋八月十五(9月21日)日,題風大作,海溢,拔木禾掘,民居損壞”、廣東潮州“八月十五日,大風從東方起,拔木壞廬舍”,廣東潮陽“秋八月十五夜,題風大作,雨漲,其烈實數十年所未有”,廣東揭陽“秋八月十五夜,題風大作,拔木堰禾,破屋沉舟無數”,海南瓊山“八月十五日,颶風大作,數百大樹俱吹倒,為向來所未有,時稱為‘鐵颶’,幸一日遂止,損傷未甚大”。

    那麼,當時當地各地是如何實施救災的呢?

    首先,由州縣官員蒐集各地受災的相關情況,然後要到實地調查核實,如實受災州縣的田地、堤壩、橋樑、道路、衙署、倉廒等損毀情況,以及人畜的傷亡數量等。之後形成巡查報告,呈報給所屬省份督撫,督撫再上報到朝廷。

    其次,朝廷和地方官府開始實施救災。據載明清時期廣東遭受颱風後,朝廷與地方政府官員實施救災的措施有:賑濟、蠲免、撫卹、借貸、安輯和平糶等六方面。其中,賑濟、蠲免和撫卹為重中之重。

  • 3 # 河半朝陽

    颱風是天地之威,古代和現代都有。

    1.據史書記載,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改稱“飈風”,至1956年,飈風才被為颱風。

    2.《呂氏春秋·有始覽》記載,在當時已有‘八風’之說,“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薰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悽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

    3.《海康縣誌》風候這一節寫道:“海郡多風,而雷為甚。颶風發,風震地動,萬籟驚號。更挾雷雨,則勢彌暴,拔木揚沙,壞垣破屋,鹹流湧漲,海堤崩毀,萬頃悉沒,傷民害稼,顆粒無收。”

    4.《廣東通志》記載“秋八月,瓊州颶風,壞城門,州署、民舍殆盡。”

    等等相關記載比較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貫主和的慈禧在中法戰爭爆發後為何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