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飛揚兮大風起

    一味的讚美會讓孩子自負,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別人都不如自己。而一味的批評會讓孩子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在他做的好時,讚美他,告訴他你這樣做非常棒。在他錯了時,告訴他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希望你怎樣或者你可以怎樣做會更好。當然前提是你要先冷靜下來,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比如他打碎了你心愛的杯子只是想給你倒水而不是淘氣。

  • 2 # 我是一個小夥砸兒

    如果只是簡單的判斷,那麼我會告訴你讚美更重要。

    但是我同時也要告訴你,讚美的內容比讚美的形式更重要。

    過分的批評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適度的讚美的確可以增加孩子的榮譽感。

    曾經有一個母親,他的孩子總是積極的完成各種各樣的事情並且做的很好。於是他逢人就誇獎自己的孩子很聰明。

    同樣有一個母親,他的孩子做事情也是很積極而且做的很好。但是他從來不誇獎自己的孩子聰明,還是誇獎自己的孩子勤奮努力。

    這兩種情況下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前者沒有重視她個人的付出,更多的是對一種天賦的誇獎。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接收到:自己很聰明的訊號,不再付出努力。於是我們有了《傷仲永》這篇文章。

    後者則更多的注重個人的付出,給於這種付出與正向的激勵。這個孩子就會接收:努力能夠獲得成功的訊號。並不斷形成正向反饋,最終取得真正的成功。

    所以,讚美比批評給孩子的影響更正面一點,讚美的內容比讚美這個事情更重要。學會讚美,給你的孩子正向的反饋,形成一種正向引導。相信你的孩子也能夠創造奇蹟!

  • 3 # 父母學點心理學

    不能僅憑表面的一概而論。好的教育,既要有讚美,也要有批評。

    從讚美和批評表面看,都是孩子的行為引發父母的反應。而對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性和更具社會適應性來講,好的行為應該得到父母讚揚的反應;而不合理的甚至是逾規的行為,應該得到父母批評的反應。從而幫助孩子來確立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所以,好的家庭養育既需要有父母即時地讚美和欣賞,也需要有合理的批評甚至懲戒。

    有個秘訣是表揚和讚美最好到人的層面,如“你是個自律的人”好過“你今天很自律”。批評一定要在事的層面,如“ 你早上磨蹭沒管好時間” 遠勝過 “ 你是個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因為語言,不光意識聽得到,潛意識也聽得到。

    但在行為背後,還有一個潛意識的動機在。如果父母把批評、讚美當成那是控制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為了養育孩子良好習性的回饋性反應。那麼你“ 如我所願”我就讚美你,你“非我所願” 我就批評你,透過條件反射把孩子訓練成為父母的影子。

    這樣性質的讚美和批評,都在扼殺孩子天性、損傷孩子的獨立人格。其核心點在於父母是否把 “ 我的” 上升為“ 對的” ,奉行 “ 我是父母你必須聽我的” 的垂直權力。

    關注《父母心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既是育兒學,也是人格鑑賞學。

  • 4 # 悅心喜語

    當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兩個事是對立著的嗎?看起來好象一定要在其中選一個更好才行。

    首先說說我的觀點:兩個都好,兩個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其次,讚美和批評的作用都是一個——為了促進孩子的自我認知,增加孩子的內心力量。

    再次,讚美和批評都有自己適用的情境——該誇就誇,該批就批。誇的時候可以帶著批,先誇再批再誇這叫三明治溝通。批的時候也可以帶著誇,批做錯的地方誇裡面做得好的地方,這叫不把人的棒子打死。

    愛只有一條路,其他的都是路上的風景。

  • 5 # 二虎和大牛

    單純的讚美和批評都不能說是有利於孩子成長。公平準確地評價孩子,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以前的家長信奉“黃荊條下出好人”,對孩子動不動非打即罵,即使孩子表現得好,也生怕孩子驕傲,趕緊找點孩子的缺點來提醒他:“不要以為你考了第一名,你看看你的書包多亂!”以為這樣可以讓孩子變得謙虛踏實。實際上很可能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以後無法正確面對自己的長處,每每聽到別人表揚自己就侷促不安。因為他從小聽到的表揚太少,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而與之相反的是,現在的一些家長則把孩子的心靈看得過於脆弱,生怕一不小心就造成了童年陰影。以至於很多該批評的地方也沒批評,只能和稀泥或者溫和地點到即止。倒是對孩子的優點大加讚揚。這樣一來孩子無法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也很容易沒有安全感:他發現自己做得不對父母也沒有批評,反而常常被讚美。他會很困惑,因為不知道讚美的原因是什麼。換句話說,這種讚美來得莫名其妙,他抓不住規律,於是無法透過自己的努力去使之變得更多,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因為什麼原因忽然變少。他很可能會變得脾氣乖戾,甚至非常調皮。因為他在不斷地試探大人的底線在哪裡。只要沒有找到底線,他就永遠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安全感。

    比起單純的批評或者讚美,公平地評價孩子的一起。表現好就為他高興,表現得不好就認真告訴他:這樣更有利於孩子認識這個世界,也更有利於孩子去探索世界。他的每一次成功或者失敗,都得到了外界(父母)的及時反饋。他知道如果做對了,自然會有鮮花和糖果等著他,如果錯了,也能明白錯在哪裡。這樣的孩子更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同時,一個被公平對待的人,長大以後才能公平地對待這個世界。

  • 6 # 談者無語

    過度的讚美和批評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讚美和批評並不是相對的,並不是說孩子只能讚美或者只能批評,大多數時候我們是讚美+批評的組合,只要運用得當,會對孩子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一味批評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這輩70,80後的,小時候經常接受到的是棍棒說服教育。父母的經典口頭禪是:“你看隔壁家孩子怎麼怎麼樣”,無論表現的多好,在父母的嚴重都是能挑出毛病的,美其名曰:“不能驕傲自滿”,其實這種是最令人沮喪的。

    萬一考砸了,父母就說你尾巴翹起來了,考好了,父母說你是曇花一現。這種嚴重的壓抑和批評是50,60年代父母的一大特色。

    毋庸置疑這種壓抑和批評式的教育和他們的成長背景是分不開的,當年的文鬥武鬥,把別人鬥得死去活來的經歷,那種誰冒尖滅誰的抹殺一切個性的風暴浪潮,在他們的行為習慣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這種不習慣表揚,一味批評的教育,造成了一代人的不自信,和盲目追求別人認可的不健康心態。

    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味批評打擊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因缺乏自信心更難以把事情做好。孩子需要更多的是父母的讚揚,只有在父母的讚揚聲中,他們才能產生積極愉悅的情感,形成樂觀向上的性格。反之,容易形成一種灰暗的性格。

    教育專家還指出,父母最忌把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許多家長平時不顧忌孩子的感受,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不能批評他們的人格特質,要保證孩子的自尊不受傷害。

    一味表揚容易讓孩子盲目自大

    自從80-90年代,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引入中國之後,我們很多老師和家長也更多采用了批評+表揚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甚至有的家長過度迷信歐美的教育理念,凡事都採用表揚、激勵的方式來教育子女,結果適得其反,並沒有教育出理想的優秀青年。

    西方鼓勵式教育的起源要追溯到1969年,《自尊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發表了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的觀點,他認為自尊是一個人的最重要的方面,表揚、自尊和表現同起同落,翻譯成白話就是孩子越誇表現越好。此後,不遺餘力地幫助人們提高自我評價變成了一場廣泛的社會運動。

    從此以後,在學校裡,無論孩子的表現是好是差,都會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孩子的盲目自信和不懂得反省,甚至演變到最後不能接受批評,成為了唯我獨尊的“暴君”型人格。

    而往往這些習慣於接受表揚和鼓勵的孩子,在遭遇真正的挫折和失敗之後,會陷入更加嚴重的低谷和困境,而不能很好的調整和適應心態。

    教育是培養樂觀向上的人格

    中國家長所常用的,“你表現得很好,但是……”這種表面上表揚,實質性批評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同樣,外國家長所常用的:“你真棒,你是最優秀的”這種沒有真實反饋的虛假性表揚,也不值得我們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已經7個月了,晚上就是不睡覺,每隔一個小時就醒一次,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