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祖方館

    以下內容來自網路:

    諸子百家以來,歷代先賢的著作中,保留了大量的中醫藥文化內容。在先秦諸子中,對醫學、特別是對《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思想,影響最大的是道家和雜家的著作。道家的代表是老、莊,雜家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而老子、莊子、呂不韋都是河南人。老子是周口鹿邑縣人,秦秋末期的思想家。莊子是商丘民權縣人,戰國前期的思想家,呂氏是濮陽人,戰國末期政治家。

    老子、莊子提出的順乎自然,返樸歸真,清靜無為的養生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說:“見素抱樸,少思寡慾。”(《道德經》19章)“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45章)推重純素,持守質樸,竭力主張清而無慾,靜而無為。莊子說得更明白:“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莊子·刻意》)他把“恬淡、寂寞、虛心、無為”看成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因而主張清靜無為,一切活動都順應自然而行,即所謂“動而以天行”,這就是養神之道。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12章)老子看到五色、五音、五味、畋獵、寶貨等,會給人們身體帶來目盲、耳聾、口傷、心狂、行妨等危害,指出聖人清靜寡欲,拋棄那種多欲而有害身心的生活。

    在《莊子·庚桑楚》中關於“衛生之經”(即保養生命的法則)的論述,集中地反映了“老莊”的養生思想。“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捨諸人而求諸已乎?能傟(xiáo)然乎?能侗(dònɡ)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shà),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yì),共其德也;終日視而不目瞚(shùn),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yí)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己。”什麼是“衛生之經”呢?“老莊”認為:能夠持守真道,精一不二;不失卻真性;不求助於卜筮而知吉區;對外物的追求能適可而止;能滿足於自己的本分,捨棄仿效他人的心思而尋求自身的完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順從外物,心無執著;象初生的嬰兒那樣純真質樸,嬰兒整天啼哭咽喉卻不會嘶啞,這是因為聲音諧和自然而達到了頂點;嬰兒整天握著小手而手不捲曲,這是因為嬰兒的常態符合陰陽淳和的本性;嬰兒整天瞪著小眼睛,這是因為心不在外物。隋意行走,不知道去的地方,平日居處,不知道做什麼;順應外物,曲折委隨,如同隨波逐流,聽其自然,這就是“衛生之經”。可以看出,“老莊”主張棄除那種多欲而有害身心的生活,返樸歸真,恬淡清靜,順乎自然。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形神不虧,便可長生。

    莊子在強調養神的同時,還提出吐納導引之法的養形健身作用。在《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認識到人透過吸納新鮮空氣,吐出廢濁之氣,實行導引之術,模仿熊直立肢體鳥伸展翅膀的動作來鍛鍊身體,可以加強新陳代謝而延年益壽。這些都是非常可取的,對中醫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呂氏春秋》中保留了大量的醫學內容,其中有多篇文章專論養生。如《盡數》、《本生》、《重已》、《貴生》、《情慾》等。

    《盡數》篇系統地論述了養生長壽之道。開門見山指出:“天生陰陽、寒暑、燥溼、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這裡提到的“陰陽、寒暑、燥暑”,就是早期的“六氣”之說,後來中醫稱“風、寒、暑、溼、燥、火”為六氣。從中可以看出“六氣”學說的演變痕跡。

    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運動養生思想。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成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即源於此。

    文中還提出,不同的居處飲水環境對人的身體會產生重大影響。指出:“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zhǒnɡ)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wānɡ)與傴人。”可以說顯示了先賢的環境保護意識。

    文中還提出了飲食養生之道:“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

    這些論述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對我們仍然有著深刻的啟示。

    在《本生》篇中,提出了有名的養生“三患”:富貴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機;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富貴之所致也。”告誡人們,富貴卻不都懂得養生之道,恰好能帶來疾患。出門就乘車,進門就坐輦,一味追求驕逸,這是招致痿躄的關鍵;對肥肉美酒,一味暴食暴飲,這是使腸胃腐爛的食品;對美貌女子,淫靡之音,一貫沉溺享樂,這是砍伐生命的斧頭。《呂氏春秋》這養生“三患”的告誡對後世頗有影響。漢代枚乘在他的名著《七發》中說:“縱耳目之欲,恣肢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且夫出輿入輦,命曰蹷痿之機;洞房清宮,命曰寒熱之媒;皓齒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腸之藥。”這顯然是對《呂氏春秋》養生“三患”之說的活用。對今人的養生仍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呂氏春秋·古樂篇》有二段話頗耐人尋味:“昔古朱襄氏(炎帝的別號)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土達(炎帝之臣)作為五絃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意思說,從前朱襄氏治理天下時,經常颳風,陰氣過多,萬物散落,果實不成熟,所以土達製作彈奏五絃琴瑟,用來招陰氣,協調陰陽,以安定眾生。

    另一段是:“昔陶唐氏(傳說中古代帝王稱號)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è,遏)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意思說:從前陶唐氏開始治理天下的時候,陰氣過多,凝聚不散而積聚,河道壅塞,源流不通。人民受其影響,陰氣鬱結,阻滯不暢,筋骨收縮而不舒展,所以創作舞蹈,使鬱結之氣散發出來,以求舒暢。這兩段記載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資訊,原來音樂和舞蹈的發明與醫學息息相關。音樂用來協調陰陽之氣,以定群生;舞蹈用來宣發鬱結之氣,使瑟縮不達的筋骨伸展舒暢。

    此外,如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墨家創始人墨翟、雜家列子等(均是河南人),在他們的著作中,均記有養生及相關的內容,對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再一一敘述。

  • 2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道是基礎,中醫是道基上的發展。專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次序。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得道之動,骨強筋柔,防病良方。無窮慾望,火生水滅,促死定藥。

  • 3 # 減與簡

    諸子百家與中醫之間的學術關係,可能需要很專業的人士分析吧,本人表示汗顏。牽強的回答,估計要從科學和哲理關係上扯一扯。我們對諸子百家的一般理解可能會聯絡到“百家爭鳴”,那個時期應該是這麼個狀態,思想的“多元和開放”吧。“爭鳴”是一種討論,討論就會有結果,結果又分為兩個層次,就是分清世間萬物和人間百態應該是什麼樣子以及要對達到這個樣子該如何做,這兩個層次的結論“諸子百家”著書無數,他們具體說的啥這個範圍太大,剝繭抽絲,分析一下:首先“爭”需要一個先決的約定,就是誰都不能急,因為誰對誰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討論出對錯,何況對錯也需要不斷的發展和驗證;第二,為什麼要討論出對和錯要搞清,這又延伸出兩個結論,“傳承和秩序”。討論就是求真,求真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承,傳承下去對的和效率高的知識(或者共識);另外一個就是秩序,就是在對的、效率高的知識的內容下去行為(自我修為約束和社會行為管理吧),從而人類求得進步和發展,人民幸福安康。所以,“諸子百家”在我看來,首先代表了一種精神,就是哲學的思辨和科學的求證精神,這個精神沒有生命時間的界限,具有永恆的價值,這是諸子百家留下來最珍貴的精神遺產(在歷史長河中很長的時間裡,這種精神變成了弱勢群體)。回到要回答的命題,如果要談中醫和諸子百家的關係,就是中醫和“諸子百家”之間的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糾葛了吧(我認為當代的時代性就是開放的求知、求實的態度),拿出“諸子百家”的精神,在現代醫學面前討論中醫,就是中醫要承載的時代之重,是“祖傳秘方”獲得真正新生的唯一通道。說這些從來不是為了“欺師滅祖”,但是如何“光宗耀祖”,需要有足夠的“大格局”的開放的情懷,這是我們國力昌盛的根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留學美國好還是歐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