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話有情

    不會啦,美俄現在都是資本主義陣營的啊!再說了,他們之間有競爭都是存在在軍事方面,而更多的是合作,因為今天的俄羅斯已今非昔比了,早就衰落了,難以與美國對抗

  • 2 # llk

    美俄關係是當前大國關係中較為重要的一對。冷戰結束以來,美俄時而握手言歡,時而惡語相向,兩國關係始終處於非敵非友、時好時壞的不確定狀態。當前,兩國間既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基礎,又存在深刻的戰略衝突,美俄關係呈現出合作中有矛盾、較量中有妥協的態勢。

    一、美俄關係的複雜歷程

    自1991年12月前蘇聯解體、俄羅斯立國以來,美俄關係跌宕起伏,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劉金質:《美俄關係十年》,《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夏義善:《“9·11”事件後的俄美關係》,《和平與發展》,2003年第1期)

    第一階段(1991年底至1993年),為美俄關係的“蜜月期”。俄羅斯不僅在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方面向西方看齊,而且在對外關係上採取“一邊倒”政策,積極尋求融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大家庭”。美俄關係迅速升溫,兩國元首多次會晤,兩國簽署《美俄夥伴和友好關係憲章》。但美俄並未形成真正的夥伴關係,美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助俄擺脫困境,而且還極力加以限制與削弱。這使俄羅斯對美國的幻想破滅,開始把追求和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對外政策的基點,奉行“雙頭鷹”外交。

    第二階段(1993年至1999年底),為美俄之間分歧與摩擦多於協調與合作的時期。從1993年開始,俄主動拉開同美國的距離,開始獨立自主地推行全方位外交。美則繼續視俄為潛在敵人和威脅,逐步蠶食俄戰略空間。美推動北約實現首輪東擴,俄戰略前沿回撤700-1000公里;北約新概念出臺,俄面臨“人道主義干預”的威脅;美和北約加緊向獨聯體滲透,具有反俄傾向的“古阿姆”聯盟建立;美髮動科索沃戰爭,俄在南歐的傳統影響幾近喪失。美俄關係高度緊張,退為“冷和平”狀態。

    第三階段(1999年底普京上臺至今),為美俄嘗試建立新型關係的時期。普京主政俄羅斯後,特別是“9·11”事件以來,美俄關係進入了一個由冷變熱、時冷時熱、冷熱不均的新階段。布什政府調整對俄政策,俄羅斯積極支援美國反恐,兩國關係迅速改善。但2003年美俄圍繞伊拉克戰爭問題發生深刻分歧,兩國關係趨淡。2004年6月美推動北約完成第二輪東擴,將冷戰時期前蘇聯在中、東歐的戰略緩衝地帶吞食殆盡。但美俄從各自戰略利益和實際需要出發,均積極修復因伊拉克戰爭造成的雙邊關係裂痕。普京在美總統選舉中打破常規數次公開“挺布”,加入美提出的“防擴散安全倡議”。布什則宣稱美俄關係“複雜但不棘手”,2005年2月與普京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舉行了連任後的首次正式會晤。美俄在反恐、核安全、俄加入世貿組織等具體問題上達成共識,但兩國在戰略利益上的衝突並未緩解。

    二、當前美俄之間的主要矛盾

    (一)美俄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的爭奪日趨激烈。阿富汗戰爭以來,美加緊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滲透,美俄矛盾明顯加劇。主要表現在:政治上,美插手喬治亞和烏克蘭選舉,在兩國先後催生“玫瑰革命”和“橙色革命”,分別扶植起親美的薩卡什維利政權和尤先科政權。今年美國又公開將白俄羅斯列為“暴政前哨”國,積極干預吉爾吉斯和摩爾多瓦的議會選舉,力圖削弱俄在這些國家的影響。軍事上,美繼續透過軍援、聯合軍演、人員培訓等手段加強在中亞各國的軍事存在,謀求中亞駐軍長期化。美還保留在喬治亞的軍事顧問,尋求在亞塞拜然設立軍事基地。在經濟上,積極奪取裡海地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試圖打破俄對裡海石油外運的壟斷地位。2003年底,美促成亞塞拜然、喬治亞和土耳其三國開工建設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輸油管道。美稱該管道是其“石油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美的嚴重挑戰,俄加大了反擊力度。一方面,利用其對該地區國家的傳統影響,大力完善獨聯體多邊合作機制,將獨聯體集體條約提升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並在相關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另一方面,大力推動與該地區國家的經貿合作,加強對油氣開採外運的優勢,並利用廉價提供本國能源等經濟手段牽制有離心傾向的國家。

    (二)美加快駐歐美軍的部署調整和北約東擴的步伐,引發俄憂慮和抵制。2003年以來,美為進一步謀求全球戰略優勢,正對其海外軍事部署進行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整,其中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將部分駐德國美軍東移至中、東歐國家,在波蘭、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建立新的軍事基地。2004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後,北約的軍事觸角進一步向東延伸。這使俄戰略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俄面臨美直接軍事威脅。儘管美一再聲稱美在東歐等地建立新的軍事基地並非針對俄,美無意包圍俄羅斯,但仍引起俄擔憂和反對。2004年2月,俄舉行了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略核力量和常規部隊聯合軍事演習,意在向美和北約顯示其軍事實力,促使美考慮俄切身利益。

    (三)美對俄國內政策不滿,認為俄民主程序倒退。2003年10月以來,美對普京在國內外一系列問題上的舉措感到不滿,對俄民主化發展的走向深為憂慮,並對俄新一屆杜馬選舉、尤科斯石油公司Quattroporte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等事件橫加指責。美多次強調民主對美俄關係的重要性,強烈要求普京維護俄羅斯的民主程序。美國務卿賴斯稱:“我們(美國)將繼續表明,在俄羅斯,保護民主對美俄關係的未來至關重要”。一些美學者和議員宣揚,在俄羅斯,資本主義取得了勝利,但民主卻失敗了,俄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與蘇維埃時代及帝俄時代相同的特性。美嚴詞指責2004年俄總統大選缺乏“公開性”,認為“獨裁主義”正潛還俄國社會。美還在2004年和2005年《國別人權報告》中指責俄人權狀況倒退。俄對美的指控進行了激烈反駁,強調“我們反對把這件事當作工具來實現外交政策目標,或者讓俄羅斯成為一個失去方向的國家”,“所有現代民主制度和原則都必須適合俄羅斯發展的階段、歷史和傳統”;指責美無權干涉俄內政,並譴責美在民主、人權、自由等方面採取雙重標準。

    三、美俄矛盾上升的背景和原因

    (一)美仍將俄視為潛在戰略對手,雙方在戰略上互不信任,是阻礙美俄關係發展的主要因素。冷戰結束後,美俄關係雖然明顯改善,但美仍一直將俄視為潛在戰略對手,竭力擠壓俄戰略空間。“9·11”事件後,反恐和防擴散成為美對外政策的中心任務,美積極爭取俄的支援與合作,美俄關係短期內大幅改善。但美並沒有因此改變其遏俄弱俄的戰略考慮,防範和削弱依然是美對俄政策的重要內容。

    (二)美在歐亞大陸加快戰略擴張步伐,直接損及俄核心利益,這成為美俄矛盾的主要焦點。冷戰結束後,美利用超強實力,加緊進行全球戰略擴張。“9·11”事件後,美先是借阿富汗戰爭之機成功進軍中亞,然後很快推翻薩達姆政權,迫使利比亞和敘利亞等軟化對美立場,這些都進一步刺激和助長了美霸權圖謀。美“反恐謀霸”的戰略擴張步伐進一步加快,加大對前蘇聯地區的滲透力度,不斷蠶食俄傳統勢力範圍。美還繼續插手車臣問題,試圖滲入北高加索地區。面對美步步進逼,俄不願也不會輕易放棄其在中亞及外高加索等地的核心戰略利益,被迫對美採取一定的反制措施。

    (三)俄尋求恢復大國地位的努力和加快融入歐洲的戰略,與美建立單極霸權的目標相牴觸。近年俄經濟繼續恢復性增長,國力不斷恢復,2003年底的杜馬選舉和2004年的總統大選又重劃了俄政治版圖,普京國內政治地位更加鞏固,掌控國內政局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俄歐關係也因反對美單邊主義政策的共同立場而大幅改善,法德與俄合作加強。俄外交空間大為擴充套件,重振大國地位的步伐加快,更加重視維護俄大國形象,更加註意保護俄切身利益。美單極謀霸戰略與俄羅斯振興經濟、重新崛起和維護地緣政治利益的政策背道而馳,這使美俄深層次的分歧很難彌合。

    十幾年來美俄關係的起伏變化以及不久前美俄兩國總統在斯洛伐克的會晤表明,在新世紀國際戰略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美俄雙方都在以更加務實、更加理性的態度審視和處理相互間的關係,雙方既存在一些重大的戰略分歧和利益衝突,也存在加強對話、增進合作的實際需要。

    今後一個時期,美俄間的矛盾雖仍會存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激化,但雙方仍將尋求和擴大兩國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加強在能源、核安全等領域的合作。美俄關係既不會滑落到冷戰時期超級大國間的對抗局面,也難以熱絡為冷戰結束之初的“蜜月”狀態,將繼續呈現出美攻俄守的戰略態勢,維持既合作妥協、又摩擦鬥爭的基本框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溫哥華2017年年底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