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史暮想
-
2 # 歷史小李唐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我認為變法得以順利實施,最重要有兩點,
第一點離不開秦孝公的支援,而且是全力支援。
秦國貧弱,地處西陲之地,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 ,修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秦孝公繼位之後,當時黃河和崤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戰國六雄中,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通俗點講就是經常欺負秦國。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立誓以恢復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華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就在秦孝公心中充滿復仇之火的時候,遇到了商鞅。商鞅與秦孝公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兩人一拍即合。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變法起始也沒有那麼順利,法令頒佈後,遭到以甘龍、杜摯,等老氏族守舊派的強烈反對(因為變法影響到了他們的宗族利益),但是秦孝公力排眾議支援商鞅變法。秦孝公於公園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公園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經過前後兩次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華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恢復霸主地位,並收復河西之地。
變法之初雖有阻礙,但是秦孝公是個聖明的國君,大力支援商鞅。並且變法期間內秦國百姓富足安康,變法的好處顯而易見,百姓們理所當然的也就支援。得到君與民的支援變法當然可以順利的實施。
第二點就是誠信。咱們用一個典故就可以提現變法的誠信與決心那就是
《徙木立信》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佈,(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杆。(衛鞅)就又宣佈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杆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佈(變法的)法令。變法之初以誠信立本,首先得到國民的支援,所以變法得以順利實施。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秦國變法,有國君的決心,有法令的誠信與堅決,有民眾的支援,所以才會順利的實施下去。雖然觸動了少數人的利益,但是可以讓國家強大,國民富足。順利實施是理所應當的,只可惜商鞅最後的下場令人惋惜,但是他的法令順利的延續了下去。
-
3 # 扶蘇有酒
商鞅能順利實施變法,應該與誠信與武力沒多大關係,主要是靠的秦孝公變法的決心和大力支援。
商鞅在魏國
商鞅原來在魏國國相公叔痤門下當中庶子,也就是相當於國相的秘書人員,公叔痤妒賢嫉能,明知商鞅有才,卻不提拔和重用他。直到他病重前,才向魏惠王推薦。當然一個小小的中庶子,是進不了魏惠王法眼的,所以公叔痤又建議魏惠王不用他,就殺了他。魏惠王不用他,商鞅在魏國也沒無用武之地,還有一定的生命危險。
秦孝公求賢
此時,秦國傳來秦孝公尋找天下賢人的詔令,想要恢復秦穆時的霸業。秦國自從秦穆公稱霸西戎後,一直被晉國打壓,三家分晉後,又被魏國打壓。秦獻公之前秦國幾代一直處於內亂中,秦孝公時,秦國經濟軍事貧弱,國內人民私鬥嚴重,所以積極尋找能使秦國強大的方法,在全國發布求賢令。
秦孝公的全面支援
商鞅在魏國不得重用,又發現了秦國的求賢詔令,言詞之懇切,便馬不停蹄的來到秦國。商鞅先用王道、治國之道給秦孝公打擦邊球,來試探秦孝公想要的是什麼,卻都不是秦國想要的。最後一次會見商鞅,他才甩出了王霸之道和富國強兵之策,這才打動秦孝公,兩人相見恨晚,一直談了三天三夜,商鞅像千里馬遇到伯樂一樣,終有用武之地,商鞅主要是用法家思想進行改革,稱做商鞅變法。
商鞅的變法主要是耕戰制度,耕地和戰爭都有軍功爵位制,這提高了國民的積極性,平民都有機會建立功業,把國家變成戰爭機器,不過這也得罪了秦國老氏族利益集團。這時候,就要考驗秦孝公的決心了,變法一年後,太子犯法,商鞅處罰了太子的老師,被施以割鼻子的刑罰,這也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如果沒有秦孝公的決心,商鞅怎能敢這樣辦。由於秦孝公的鼎立支援,商鞅變法雷厲風行,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也成為秦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雖然商鞅徙木立信,這代表著誠信,但這不是順利變法的主要理由,更重要的還是秦孝公的決心和全面支援的結果。秦孝公要退縮了,有一百個徙木立信也是無用。這一對君臣談三天三夜,成了千古佳話,史上最好的君臣關係。
-
4 # 纖筆如椽
小農經濟決定了農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商秧變法,觸動的是利益集團,關民眾何事?這有點象辛亥革命時民眾的態度。既與民無關,你推不推行改革便無人理睬了。
回覆列表
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耕牛的使用和鐵質農具的出現,使得以士大夫為代表的地主階層開始壯大,並且開始尋求政治話語權。諸侯國的君主們,準確地把握這個社會契機,開始變法,從而收回奴隸貴族的權力,進行集權,同時富國強兵。
以上說的我變法的本質原因。我們可以看到,變法其實奪奴隸貴族的權,解放奴隸,把奴隸貴族們的土地收歸國有。所以各國變法的最大敵人——本國的奴隸貴族為代表的守舊勢力。
為什麼商鞅在秦國,變法如此順利和徹底?
秦國地處邊陲,中原的周禮正統文化影響相對較少秦國一直在西部邊陲。說白了,就是沒混進中原諸侯的文化圈。大家也看不起秦國,覺得他野蠻,落後,不知禮。所以周禮那套東西,相對在秦國沒有這麼深入人心。百姓也沒這麼開化,在推行新的制度的時候,在思想上不會有這麼多的阻礙。
秦國長期與西戎融合秦國當初在西部邊疆,就是為了防備西戎等少數民族的。這麼長時間過去,和西戎打打和和,其實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來就對周禮這套不怎麼感冒,和少數民族又走的近,變法改革這種事情,幹嘛的?能吃飽嗎?能吃飽飯就支援。
秦國的奴隸貴族在六國裡實力較弱這也和所處地域和周邊環境有關。秦國的建國時間,相對一些老牌諸侯國來說,其實算短的。所以形成不了頑固的強大的守舊勢力。即使有對抗和衝突,其程度遠遠到不了廢立秦王和叛亂的地步。所以在這點上,秦國相對其他諸國有一定的優勢。
秦王的支援和圓滑變法的目的是復國強兵。從守舊的奴隸貴族們那裡拿地拿人,對於秦王和秦國,這是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兵源,增加勞動力的好事情。所以秦王對商鞅是非常支援的。而奴隸貴族們的蛋糕被商鞅動了,一個個到秦王這來告狀。這時候秦王就顯得非常圓滑,常常是在奴隸貴族們面前大罵商鞅的行徑,堅決表示擁護奴隸貴族們的利益,但是一轉身就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秦國的這幫奴隸主們被耍得團團轉。
秦國的客卿文化從百里奚開始,秦國其實一直有客卿文化。就是找外人來擔任CEO,幫老闆解決企業內部事情。新來的CEO沒有根底,所以只能堅定地依靠老闆的支援,同時對老闆的親戚們下手毫不留情。而當事情辦完了,老闆的目的達到了,老闆就會卸磨殺驢,開除CEO以此來安撫這幫老人們。商鞅最後被車裂,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