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武昌魚
-
2 # 頂級詩風96
大秦朝時期的長城多為周朝末年、春秋戰國時代零散修建的。如中國北方的燕長城等。主要功能就是防禦抵抗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譬如東胡、匈奴、鮮卑和柔然等。歷史上也一定有過功效。但因戰線過長,消耗巨大,補給艱鉅,加之朝代的當權者認識不一,所以,當初修建時明確的功能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殆盡。
-
3 # 南戌說史
這麼說吧,長城是一項工程,秦始皇是總設計師,蒙恬就是總工程師,其實從戰國以來遊牧民族就經常掠奪秦國、趙國、燕國的北部地區,遊牧民族經常生活在馬背上,擅長騎射,突襲,當時秦軍的主要作戰部隊就是步兵和戰車,狙擊比較困難,修建長城是為防止遊牧民族的突襲。
其實從西周開始就有長城的存在了,烽火戲諸侯就是發生在長城上,當時各個國家都會在邊境修建長城,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重新對這些加固修繕才有的今天的萬里長城。
-
4 # 武丁仗劍決雲霓
謝大聖邀!
處於資訊化時代的普羅大眾,被視屏霸佔了業餘時間,壟斷了求知的途徑;它輕而易舉地隔斷了人和書本的姻緣,俘虜了人們的身心,頭腦裡除充斥大量毫無用處的資訊外,並沒有增加多少知識,同時也固化了人的思維,限制人的認識能力(當然正面作用更大,沒必要詳細列舉)。
曾經有一部電視劇《康熙王朝》紅遍天,其中康熙皇帝“只要善待臣民,富民強國,百姓就是朕心中堅固的長城,從今以後,世世代代,永遠不許勞民傷財,再修長城”這句豪言壯語,引發了多少人的共鳴,當然也有意無意地嘲笑自戰國至明代二千年間幾十個朝代修築長城的舉動,認為他們只守不攻,甚至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這就是思維固化的例證。言歸正傳。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邊患主要是來自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秦始皇為什麼修長城防禦,而不是主動攻打匈奴呢?首先要對比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有那些不同。
一,進化程度一一也即文明程度不同。中原民族最遲自周王朝已進入人類文明的發達階段,確立了城邦,建立了政府,誕生了律法,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改造自然),至秦已相對成熟和完善。而遊牧民族還停留在半信史的部落時代…………。
二,崇尚一一也即崇拜或者信仰不同。中原民族崇尚禮儀,崇拜聖人,遵守等級和秩序,功名求取憑才幹、賢孝(讀書和修為),財富積累靠勤儉、勞作。一句話,“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遊牧民族崇拜武力,喜好殺伐,只遵從征服同類異族的傳統,只要馬快、弓硬、刀鋒利,別人的土地、金錢、財物、女人都可以據為己有。
三,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原民族佔據亞熱帶和北溫帶地域,利於農作物生長,大部分時間都可以保證自給自足,極端災荒年份也有豐年的儲備和家族鄉紳的救濟以及政府的賑災。遊牧民族純粹靠天討食,正常日子,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今日有酒今日醉,從不計劃和節餘,一旦遇上旱災、雪災和鼠疫,草枯畜牲死,只有打馬南下掠奪中原人民以活命。
四,生活方式不同。中原民族喜靜,自上古開始就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勞開墾,精心耕耘,顧家守業,多數人一生未出方圓幾十裡一步;你不看,一代代人下來,黃河流域的土地被修整的阡陌縱橫,黃土高原的山坡也被鏵梨翻成了梯田。遊牧民族好動,逐水草而遷徏,流動半徑至於千里,走到哪,吃到哪,從不耕耘治理,直到現代,草原的地貌還與上古無異。部落間相互吞併不絕如縷,征服與被征服是家常便飯,沒有多少家國概念。
四,對待戰爭的態度不同。中原民族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言戰爭,即便開戰,也是為了以戰止戰,爭取持久和平;就是人民個體的樸素認識,也是為了他這一代人把仗打完,讓子孫後代過上安穩的太平日子。而遊牧民族正相反,他們為戰爭而生,以征服為榮耀,視快馬彎刀為生命,戰爭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五,作戰樣式一一戰術手段不同。中原王朝的軍隊除一部分守衛京畿外,其餘的分駐在邊境關口、城鎮,為防邊將坐大,一般互不隸屬,調動程式複雜,也很耗時。主動出擊,一是兵力集合困難,二是找不到對手,三是作戰工具落後(戰車),四是單兵能力不及,五是糧草供應困難。而匈奴人是全兵皆兵,兵民一體,來無影,去無蹤,忽藏匿於九天之下,忽出現於阡陌之中,忽聚嘯於邊關隘口,忽飄散於密林叢芒。總之,中原軍隊對匈奴軍隊是攻無可攻,防不勝防。
以上是中原王朝對匈奴人的總體態勢。具體到秦始皇,還有直接原因,即匈奴人一直佔據著河套地區,直接威脅著帝國首都咸陽的安全,最近處直線距離不足一百五十公里。秦始皇派蒙恬率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並修馳道,築九原城,修長城,都是為了護衛首都安全。而大軍追擊匈奴,一是秦朝初建,政局不穩,大部分人還沒有養成忠於王朝的慣性心理,怕後院起火;二是一部分秦軍還在南方討伐,不可冒然兩面作戰。三是當時人口有限,草原沙漠即便佔領,也得不償失,無人駐守,大軍一撤,遊獵者隨後跟進。最好的方法就是隔離一一築牆。
事實上,戰國時的燕趙早已築牆,並不是秦始皇首創。自後各朝代也陸續修築,規模遠超秦,只不過秦二世而亡,歷代儒家文人士大夫對其大肆醜化,再加上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修長城就成了秦始皇的暴政之一,一提起長城馬上聯想到孟姜女,再到秦始皇的殘暴好色,幾乎成了定論和公議。當然了,自古江山文人捧,千秋功過儒生評嘛。
可是從古至今也有許多學者研究漢匈關係,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在當時所處的時代條件下,中原王朝為抵禦北方草原民族的侵擾,修長城是無奈的選擇,比其它方法更經濟、也更管用。
-
5 # 99北極狐
秦長城嚴格的來說,應該是秦始皇的先輩建造的。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國爭霸,外加北方少數名族騷擾,所以各國都有積極修築長城,為了相互抵制。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把所有長城串聯起來,長度也比以前加長了。秦的長城的修造從公元前600多年前就開始了。
回覆列表
最近在一個短影片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片段:朕,修建萬里長城,卻被你們說了幾千年,不修建長城何以抵擋匈奴,當時我看的時候聽到那個影片作者的語氣,給我很大的觸動。怎麼說呢,實際上現在對秦始皇這的是褒貶不一,又說他好的,也有說他不好的。
不說其他的,就說說秦始皇當時建造的萬里長城,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當時是常年的戰亂,但匈奴卻趁著中原戰亂時常騷擾,就切說是邊境地區吧,為了抵禦這些人,當時的秦、趙、燕三國都在北部修建了城牆進行抵禦匈奴,而秦始皇建造的萬里長城也就是在這些基礎上建造而成的。
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燕人向秦始皇獻上了圖讖“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到這個非常的激動,必須要消滅他那大秦帝國的威脅。他也知道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匈奴也已經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威脅了,隨即派遣能征善戰的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精兵強將,向北方發起了衝擊,兩年內先後收復河南地、榆中、高闕直抵陰山和河套地區,讓匈奴收到了沉重的打擊,最後因實在抵擋不了這強勁的攻勢,逃往了大漠北方。
秦雖然將匈奴趕到了漠北,但是誰也不敢保證匈奴是否會再次來犯,所以秦始皇就命蒙恬率領的三十萬大軍,一直駐紮在北方震懾匈奴,然後又在河南地設定了九原郡,並設定了三十四個縣,然後遷戶三萬戶去開發這些地方,變成了富庶的新秦之地,使之成為抵禦匈奴的堅實基礎。
然當時形勢緊迫,而秦國計程車兵也不可能把守住那麼長的邊境線,匈奴雖被打敗但因其是遊牧民族,騷擾邊境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所以秦始皇就想到了把北方原來各國用來抵禦匈奴的長城給連線起來的這個辦法,對此他不惜動用大量的民力財力來修建這萬里長城,實際上史書上面把修建長城的所有苦難都加到秦始皇的身上是不符合事實的。
上面也說了秦始皇往北方遷了三萬戶的人,這次的大規模遷民,無論是經濟和軍事都有重要意義,不僅有效抵禦了匈奴的入侵也開發了這一地區。蒙恬北征匈奴的勝利也為秦國奠定了穩定基礎,之後也有匈奴的人來到秦始皇遷民的地方居住並且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相處的很融洽,也算是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秦長城的修築確實是讓當時的人民苦不堪言,但如果不修築長城,秦國勢必要長期受到匈奴的襲擾,這樣會更是百姓苦不堪言。關於修建長城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但實際上根據《左傳》的記載,孟姜女的夫君杞梁是交戰而死的,比起秦始皇修長城要早好幾百年呢!
不得不佩服當時修建長城的工匠,在當時生產條件那麼差的情況下竟然可以修築這麼偉大的工程。在現在的秦長城遺址中還有一段比較完整的秦長城,站到高處瞭望,不得不讓人佩服。秦長城有它自己的建造風格,而且防禦設施更是很有特色,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