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地徘徊118347081
-
2 # 拉二胡的貝多芬
不管宇宙起源有幾種說法只不過都是地球人的臆想而已,隨著人類的科技發展將來可能會解開這個謎團,但那也是很久以後的事!
-
3 # 餵你自己要努力
宇宙的起源
本世紀,有兩種"宇宙模型"比較有影響。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20年代後期,愛德溫·哈勃(Edwin Hubble)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援。現在,大爆炸理論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單獨的無維度的點,即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無尺度但卻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質的奇點。至少是在120~150億年以前,宇宙及空間本身由這個點爆炸形成。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辯,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目前學術界影響較大的“大爆炸宇宙論”是1927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認為最初宇宙的物質集中在一個超原子的“宇宙蛋”裡,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經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後形成星球、星系的整個膨脹演化過程的影象。但是該理論存在許多使人迷惑之處。
宏觀宇宙是相對無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論”關於宇宙當初僅僅是一個點,而它周圍卻是一片空白,即將人類至今還不能確定範圍也無法計算質量的宇宙壓縮在一個極小空間內的假設只是一種臆測。況且從能量與質量的正比關係考慮,一個小點無緣無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從何而來呢?
人類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確定為衡量時間的標準——年。但宇宙中所有天體的運動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範圍,時間沒有衡量標準。譬如地球上東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範圍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年的概念對宇宙而言並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論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確切年齡呢?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並推匯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哈勃定律只是說明了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運動速度越快--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距離呈正比關係。但他沒能發現很重要的另一點--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質量也呈正比關係。
宇宙中星系間距離非常非常遙遠,光線傳播因空間物質的吸收、阻擋會逐漸減弱,那些運動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質量越大的星系。質量大,能量輻射就強,因此我們觀察到的紅移量極大的星系,當然是質量極大的星系。這就是被稱作“類星體”的遙遠星系因質量巨大而紅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質量小、能量輻射弱的星系(除極少數距銀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麥哲倫星系外)則很難觀察到,於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紅移。而銀河系內的恆星由於距地球近,大小恆星都能看到,所以恆星的紅移紫移數量大致相等。
導致星系紅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質結構都是在一定範圍內圍繞一箇中心按圓形軌跡運動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論描述的從一箇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狀的直線運動。因此,從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範圍很窄,數量極少,只能是與銀河系同一方向運動的,前方比銀河系小的星系;後方比銀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將來研製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觀測儀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質分佈出現不平衡時,區域性物質結構會不斷髮生膨脹和收縮變化,但宇宙整體結構相對平衡的狀態不會改變。僅憑從地球角度觀測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見星系與地球之間距離的遠近變化,不能說明宇宙整體是在膨脹或收縮。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斷此漲彼消的潮汐現象並不說明海水總量是在增加或減少一樣。
1994年,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弗裡德曼等人,用估計宇宙膨脹速率的辦法計算宇宙年齡時,得出一個80~120億年的年齡計算值。然而根據對恆星光譜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年齡為140~160億年。恆星的年齡倒比宇宙的年齡大。
1964年,美國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是因為佈滿宇宙空間的各種物質相互之間能量傳遞產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質輻射是時刻存在的,3K或5K的溫度值也只是人類根據自己判斷設計的一種衡量標準。這種能量輻射現象只能說明宇宙中的物質由於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間整體分佈的相對均勻性和星際空間裡確實存在大量我們目前還觀測不到的“暗物質”。
至於大爆炸宇宙論中的氦丰度問題,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僅次於氫元素的數量極豐富的原子結構,它在空間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樣都屬於物質結構分佈規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現象。在宇宙大尺度範圍中,不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餘的氫、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種元素是隨不同的溫度、環境而不斷互相變換的,並不是始終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輻射和氦丰度與宇宙的起源之間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聯絡。
大爆炸宇宙論面臨的難題還有,如果宇宙無限膨脹下去,最後的結局如何呢?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指出,能量從非均勻分佈到均勻分佈的那種變化過程,適用於宇宙間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給定物體中有一個基於其總能量與溫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這個物理量取名為“熵”,孤立系統中的“熵”永遠趨於增大。但在宇宙中總會有高“熵”和低“熵”的區域,不可能出現絕對均勻的狀態。所以,那種認為由於“熵”水平的不斷升高而達到最大值時,宇宙就會進入一片死寂的永恆狀態,最終“熱寂”而亡的結局,是把我們現在可觀測到的一部分宇宙範圍當作整個宇宙的誤識。
根據天文觀測資料和物理理論描述宇宙的具體形態,星系的形態特徵對研究宇宙結構至關重要,從星系的運動規律可以推斷整個宇宙的結構形態。而星系共有的圓形旋渦結構就是整個宇宙的縮影,那些橢圓、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態只是因為星系年齡和觀測角度不同而產生的視覺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質運動形式。這種螺旋現象對於認識宇宙形態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大至旋渦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這種螺旋線中產生。大自然並不認可筆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質的基本結構都是曲線運動方式的圓環形狀。從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團、超星系團無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個大旋渦。因此,確立一個“螺旋運動形態宇宙模型”,比那種作為所有物質總和的“宇宙”卻脫離曲線運動模式而獨闢蹊徑,以直線運動方式從一箇中心向四面八方無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體現真實的宇宙結構形
-
4 # 7445079911642鄭越元
在下認為:解釋宇宙的起源,目前人類的這點科學見識,什麼科學家普遍認可宇宙起源於“奇點大爆炸”加“星體紅移現象產生宇宙膨脹”之說,存在著大量質疑而講不通,又設想所謂的“暗物質及暗能量”來維持著星系與各星體在有序運轉或是暗能量驅動著宇宙在超光速地不斷膨脹……
好一個人類科學解說宇宙大爆炸及膨脹原理,從大體上看,自圓其說似乎天衣無縫,但經不起大眾追問與仔細推敲!
一問所謂的“奇點”從何而來,它到底小得象“原子”還是小得象“夸克”;二問它的能量到底有多大,炸出一些什麼樣物質能普遍散佈或組合成宇宙中如此多的星系及恆星、行星、衛星等等;三問此奇點當時在什麼樣的世界中爆炸,這個世界空間本來是無還是有,說無,無是什麼現象???
毛毛的三個問題,請科學家只要回答一個出來,也好讓所有人信服信服,不然,科學豈不成了假設猜想中的虛偽擺設乎?人類科學解釋宇宙的起源還能用此等觀點來認死理,站得住腳乎???
-
5 # 中將海外資訊部長
因為不一樣,天地也有起源的,我見過天一直向上移,地不動,宇宙就是擴天地間的,也有天的平面宇宙,真的,天書見證
回覆列表
宇宙是廣袤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宇宙起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爆炸,這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去,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