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兒從心說
-
2 # 新農嫂優選
“不打不成才”“黃荊棍下出好人”是我們這一輩人,童年少年時代最流行的家庭教育模式,帶有時代的烙印。
那個時代,每家每戶少則2-3個,多則7-8個孩子,一般都是大帶小。父母管教的時間少,往往用打來教育孩子,反正孩子多,讓孩子怕就能讓孩子聽話,而且幾個孩子都是打出來的,相互之間也沒有太考慮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事,在那個能吃飽飯的年代,確實教育出一代有出息的孩子。
而現在,每家只帶一個,從小寵愛著,生怕冷著餓著受委屈著,所以比較反對用打的方式教育,相對的說,有孩子還打老師。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相當重要,我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適當的還是需要收拾收拾一下的,關鍵找到合理的理由,而且一次就收拾下來,這樣就少出熊孩子了。
-
3 # 麥芽和麥芒
因為社會在進步,教育觀念也跟著進步了。
打孩子是落後的、錯誤的教育方法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都是父母給自己打孩子找的藉口。
以前的父母,不把孩子當平等的人,不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想法,只要孩子哪裡做的不符合父母的心意,不管誰對誰錯,就是一頓打,讓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心思去做。
這麼做的本質,其實是在欺負孩子力氣小,打不過大人,家裡誰拳頭硬誰說了算。
但是父母又不能真的承認自己是這麼霸道的人,就拿出一堆“我都是為你好”的藉口,來美化打孩子這件醜事。
即使孩子真的做錯了,也有很多比打孩子更好的方法去解決。
平等的溝通才是最好的教育,可惜以前的父母不懂,只知道用暴力壓制。
後果就是,孩子看似聽話了,其實心裡從沒有服氣,暫時被壓制的矛盾,等孩子長大以後,還會再次爆發。
暴力對孩子有什麼傷害暴力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
首先就是顯而易見的,身體上的傷害。
隨便搜一搜社會新聞,被打死打殘的孩子,並不少見。
即使只是皮外傷,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也是難以忍受的疼痛。
更可怕的是,心靈上的傷害。
一是對大人的恐懼。
在孩子的心裡,父母、老師,本來是最親近的人,是保護他們的。
結果,父母老師變成了施暴者,信任崩塌,他們變成了孩子害怕的物件,當孩子再遇到困難時,該去找誰求助呢?
二是對暴力的認可。
被打得多了,孩子會誤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他長大了,遇到不順心的問題時,就不會想著溝通去解決,而是下意識的想使用暴力。
如果是對自己的孩子、妻子使用暴力,一個新的惡性迴圈就要開始了。
如果是對同事、陌生人使用暴力,不好意思,法律會告訴你,這是故意傷害罪。
不打孩子,從這一代父母老師做起隨著心理學、教育學的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了打孩子是不對的。
很多80後、90後,都是被打大的,非常懂得被打的孩子有多痛苦。
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和孩子意見不一的情況時,他們也會有打孩子的衝動,但瞭解一些心理學知識的父母,會懂得剋制自己,打破這種惡性迴圈。
我吃過的苦,不能再讓孩子也吃一遍。
教育是個很大很深的話題,再資深的專家,也不敢說自己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體系。
每個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一些大原則是共通的:
尊重孩子,
把他當一個平等獨立的人來對待,
不居高臨下地打罵。
-
4 # 清清百合
打孩子就是體罰孩子,這有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這些法律法規明文規定“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顯然,老師打孩子是不行的。
以前的家長大都法律意識不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提出讓老師打孩子的,雖然是出於對老師的信任,但可看出這種家長不懂科學的教育方法,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
現在的家長文化水平相對更高,教育理念更先進,更懂得科學育兒。教育孩子不是靠打,而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有人格尊嚴的人來教育和引導。有些事要讓孩子曉之理,動之以情,“潤物細無聲”,給孩子自我成長的內驅力。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方式方法,簡單粗暴地打孩子,嚴格說來從法律上侵犯了孩子的人身權力,從身體和心靈上是一種傷害。如果下手太重,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老師打孩子,雖然是出於管教,為了孩子好。但每個人的脾氣不一樣,管控情緒的能力不一樣,遇到脾氣暴躁的老師,容易因失手而成千古恨。
就如我聽到的一個案例:一位老師為了教訓不聽話的學生,用戒尺打了學生,不慎導致孩子骨折,因此引發糾紛。
現在即便還有家長說“孩子不聽話儘管打。”老師也只能把這當成客套話,倘若真正打了,麻煩也就來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值得老師尊重、愛護,都有值得賞識的閃光點。
最後引用《陶行之先生與四顆糖》的故事,讓我們從中得到某種啟發。
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個男生正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放學後,男生在門口等候,準備挨訓。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
男生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停止了。”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幾個男生,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男生感動地說:“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又掏出第四顆糖:“因為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
5 # 好學餅乾X
以前的家長對老師說的“不打不成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的原因:
1.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家對於教育是非常嚴謹的,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出自韓愈的《師說》,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所謂 “為人師表”,可見大家對教師是多麼地尊敬,在古代來說,作為老師者,都是比較德高望重的人,連皇帝都得敬重三分。中國的教育歷來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嚴師出高徒”家長們都認為“不打不成才。” 因為家庭中子女成員多,孩子們也很“聽話”,老師也“敢管”,還沒有出臺《未成年人保護法》之前,教師還可以講學生,以前的思想較單純,有些學生會自覺遵守紀律,只要孩子們吃得了苦,會刻苦學習,成績自然好。所以就有了以前的家長對老師說的“不打不成才”之說法是情理之中。
2.受考試成績的影響。在"一考定終身"的時代,唯有考試才能彰顯公平,考得好,才能就讀好的學校,也可能才找到好的工作。因此,家長們為了爭一口氣,也是拼命了,什麼”寒窗苦讀“、什麼”臥薪嚐膽“等等這些勵志故事,都是先吃得了苦,才會成才了呀,為了考得好,只能拼命地努力學習。
二、現在的家長堅決不讓動自己孩子?主要也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受“獨苗”的影響。現代的社會,獨生子女的居多,現在的觀念改變了,家裡只有這麼一個孩子,成了”家中寶“,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從小到大,父母什麼事都包辦了,家長百般的寵愛,愛他都來不及,怎麼能捨得打他呢? 加上《未成年人保護法以》的實施,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現在學生更是惹不起。
2.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認為辛辛苦苦送子女從小學到大學畢業了,還是找不到工作,還得父母操心,倒不如從小就給他學習一門技術,反正在哪裡,只要懂得掙錢就可以了。自己的小孩在學校讀書得與不得,只要他不違反紀律,身體健康就行了。這也是現在的家長堅決不讓動自己孩子的原因。
-
6 # 飛鳥留痕2O16
當今仍然堅持不打不成才的家長不是沒有,而是很多。
特別是一批優質學校中的優質學生的家長,仍是積極配合教師,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並由衷地希望教師對自己的孩子嚴加管束。
當然,仍有一部分家長無法理解什麼是對孩子真正的教育,什麼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這樣一個家長群體,一般來說,其自身也並沒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固有的落後思維決定了他們對孩子愛基本上是屬於一種本能,他們無法理解什麼是正確,科學的教育方法。
加之網路平臺有意無意地放大了這些現實中存在的並不是正確處理的師生矛盾的個案,又有個別人別有用心的炒作,把並不是具有壓倒性的少數不多的反映師生關係惡化的事例描繪成一般性,普遍性的一種社會現象了。
也不排除也有一部分家長明知自家的孩子不成器,但卻缺乏對自已和孩子的正確檢討,而一門心思地把責任推向學校教師,轉移矛盾,轉移事物性質,以達到自已的某種並不光彩的目的。
當然也不排除也有個別教師,沒能正確把握教育與懲戒的那種度,超越了某種界限,確實對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回覆列表
曝光了太多不良教師把孩子打傷的事件,導致家長都很緊張,所以會特別護著孩子。其實大家還是要認真分析具體情況,有些老師很關心學生,有時候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老師會恨鐵不成鋼,情急之下也會動手,但是家長一旦知道老師動手,是不分青紅皂白會去找老師麻煩的,所以老師也是很難做的,現在很多事情老師都會交代家長去做,其實也是已經無可奈何了。而家長也是怕極了會遇到不良老師,所以寧錯殺不放過,對老師要求也很高,為了不讓孩子受傷,就會堅決抵制老師打孩子,這些都是社會上危險分子太多,給大家都造就了不安全感導致的。我只能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一棒棒打死一片吧,老師還是好的多,家長還是應該放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