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歷史小昆蟲
朱允炆,史稱建文帝,洪武皇帝之孫,在位四年,被親叔叔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趕下臺以後不知所蹤,歷史上眾說紛紜。說起建文帝朱允炆就不得不說靖難之役了。
靖難之役,也叫靖難之變,是朱棣對朱允炆發動的奪位之戰。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在戰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燕王朱棣不滿建文帝削弱自己的實力,於是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戰爭經歷四年,結果以燕王朱棣佔領首都應天勝利告終,燕王繼位,是為明成祖。
戰亂中,建文帝不知所終,下落不明!那麼建文帝究竟哪裡去了?民間傳說有幾種!
1.自焚而死。據說當時朱棣攻入南京之後,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朱允炆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朱棣繼位後以天子之禮厚葬了建文帝。
2.出家為僧。傳聞在南京破城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髮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後來在一座寺廟大徹大悟,放下仇恨,斬斷紅塵,做了和尚,雲遊四海去了。
3.駕船出海。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後,建文帝非常緊張,不知所措。這時,一個叫做王鉞的太監向他彙報,說太祖死的時候留下一樣東西,收藏在奉先殿,並囑咐:不到萬分危急的時候不能開啟。於是,他們把東西拿出來——一個鐵匣子,表面刷著紅油漆。馬上開啟一看,裡頭有三張度牒(就是和尚的身份證,可通關出行),白金十錠,還有三套和尚袍,朱允炆換上了和尚衣服逃出宮外。後來聽說,他們逃到海外了。燕王朱棣稱帝后,一直在尋訪建文帝的下落,據說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就有尋找建文帝的意思。
關於建文帝的傳說有很多種,不過個人比較傾向於自焚而死,畢竟如果一個人從一國之君一下變成平民百姓,這樣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當時建文帝肯定不會讓朱棣把他抓住,所以只能選擇死一條路。相信歷史是公正的,以後肯定能弄清楚建文帝的下落,一起期待吧!
(以上謹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3 # 史曉生
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破,燕王朱棣順利登上皇位,是為明成祖。而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最大的謎案也拉開序幕,謎題是“朱允炆是生是死?在哪裡?”,直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也就是朱棣臨死的頭一年,這個答案才算解開。
1402年6月23,李景隆開啟金川門,放北軍進城。而朱棣,卻命令軍隊退守龍江驛,等待建文帝朱允炆自殺或者投降。結果,老朱家的人,總是不按常理出牌,朱允炆選擇了一個讓朱棣一生都為之寢食難安的辦法,失蹤。
當時,皇宮裡只有兩具燒的面目模糊的屍體,無奈之下,就對外宣佈,建文帝已於宮中自焚,並且這兩具屍體就是建文帝和皇后。但實際上是不是,朱棣心裡很清楚,這不過是幌子而已,為的就是讓那些忠於建文帝的舊臣們,死了這條心。
明察暗訪朱棣登基後,對於尋找建文帝這件事,抱著“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原則,秘密的進行著。安排了兩個人來做這項工作,這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叫做鄭和,一個叫做胡濙(ying二聲)。
鄭和的故事每個人都很熟悉,七下西洋,完成了當時世界上僅有的壯舉。而這個胡濙,很多人比較陌生。胡濙,江蘇常州人,字源潔,號潔庵,武進人士。此人在當時,任給事中,既不是靖難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後,可以說是丟在人群裡就找不到的一個人,正是這樣一個人,被朱棣挑中,交個他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任務的名稱,是尋訪仙人,這個名稱用的好,仙人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就是找上一百年,也不會有人懷疑,而任務的實質,是尋找一個已經被開具死亡證明的人。而朱棣,也做好了長時間等待的準備。
朱棣和胡濙誰都沒想到,這個任務,會讓等待的時間這麼久。
姚廣孝的請求姚廣孝,又稱“黑衣宰相”,靖難之中,他為朱棣出謀劃策,幫助朱棣登上了皇位。而在朱棣稱帝后,卻謝絕一切封賞。安心的在寺廟裡誦經禮佛。實乃一代奇人。
永樂十六年(1418),八十四歲的姚廣孝死於北京慶壽寺,臨死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向朱棣提出了一個請求,這個請求不是要封賞,不是要名聲,而是要朱棣放了一個關在大牢裡很久的人。按理說,對於這位功高勞苦的宰相而言,放一個人,是很簡單的事,而這個人,卻讓朱棣遲疑了很久。這個人是誰呢?能讓姚廣孝開口求情,也讓朱棣為難呢?
這個人也是一個僧人,叫做溥洽。他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據傳聞,就是溥洽安排朱允炆出逃的,雖是傳聞,但他與建文帝關係密切,就有可能知道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很快就將溥洽關進大牢,嚴刑拷打後,溥洽卻隻字未提。即便是用死亡來威脅,依然沒有問出一個關於建文帝下落的字。若是普通犯人,殺了也就殺了,偏偏這個人可能知道這個最大的秘密,於是,就將溥洽繼續收押。這一關,就關了十幾年。
姚廣孝提出這個要求的目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最終,朱棣放了溥洽,這個秘密,更加無人知曉了。
最後的答案永樂二十一年(1423),元朝餘孽阿魯臺犯境,朱棣以五十六歲的高齡,第四次御駕親征。這次遠征,戰役上沒什麼收穫,因為阿魯臺一聽到朱皇帝親自來了,早早地躲得遠遠地,逃得十分徹底,朱棣什麼也沒打著,只等班師回朝。雖然戰役上沒有什麼收穫,但是在行軍的途中,得到了苦苦尋覓二十年的答案,一個遲到的答案。
永樂二十一年的一個深夜,遠征途中的朱棣已經在帳內睡覺(帝已寐)。忽然內侍前來通報,說有人求見。
被吵醒的朱棣自然很不高興,但當內侍說出這個人的名字後,立刻睡意全無,命內侍馬上召見此人,這個人就是胡濙。(問濙至,急起召人 )。
胡濙見到了朱棣,兩個人交談了很長時間(悉以聽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釋解)。告訴了他知道的一切。
而胡濙和朱棣說了什麼,很負責任的說,我也不知道,但根據《明實錄》、《明史》等,我們不難看出,胡濙是告訴了朱棣建文帝的下落,並且是不但見到了建文帝,且和他對上了話。並且,應該是建文帝帶話給朱棣,所以才“至是疑釋解”。
歷史容不得假設,但是我們可以小心推測,大膽求證。建文帝的下落,歷史上有很多版本,一說朱元璋留下了一個箱子.箱子裡面是和尚剃度的工具,於是,喬裝打扮後,從宮中密道逃走,成為隱世僧人。又一說是遠渡南洋,逃到了海外。等等等等,眾說紛壇,但是我認為,胡濙最終應該是見到了建文帝,而且是活的,並把這個答案帶給了朱棣。至於答案真正的內容,只能留給我們後人猜測了。以上資料參考《明實錄》《明史》《明朝那些事兒》
回覆列表
關於皇太孫朱允炆的下落,大概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燕王朱棣攻入南京之時,朱允炆連同皇后一起葬身火海了。
第二種就是喬裝打扮,從地道逃出京城,乘舟南下,在江浙一帶上岸後隱姓埋名,化為僧侶,雲遊於四川、雲南等地。而永樂年間的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加強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之外,還有一個特殊任務就是尋找惠帝的下落。我個人認為第一種說法比較靠譜,畢竟朱棣是最想朱允炆死的人,他當時手上也差不多有十幾萬的部隊,足以把整個南京城圍得水洩不通。而捉住朱允炆的任務乃重中之重,自然不會輕易讓他逃脫了。
朱允炆自焚而死的可能性也極大,因為他知道朱棣的性格暴虐,自己要麼被殺,要麼被囚禁於高牆之中,與其受人侮辱倒不如自己了斷,還能保留點顏面。這一點一些末代帝王都使用過的。比如商紂王帝辛自焚於鹿臺;後唐末帝李從珂,帶著傳國玉璽自焚於洛陽玄武樓。
而且朱允炆幼子朱文圭,在城破之後被朱棣囚禁於鳳陽老家的高牆之內(明朝宗室犯罪後的處理方式),到正統年間,朱文圭五十七歲時才放了出來。而朱文圭被囚禁時還不滿兩歲,可見朱棣之狠,也反映了朱允炆在當時是來不及撤退的,要不怎麼可能把兩歲的幼子留給惡魔朱棣呢?這也不太符合朱允炆仁慈的性格。至於第二種說法,鄭和下西洋是從永樂三年開始,一直到宣德五年結束。若按照“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話,那為什麼不在永樂繼位當年就去,而要等到兩年後呢?難道朱棣不明白,朱允炆越晚找到,就越容易節外生枝嗎?
再者,朱棣完全可以派錦衣衛暗中調查,為什麼要派鄭和率領這樣一支船隊,敲鑼打鼓地去尋找,難道朱棣不明白人多眼雜的道理嗎?所以朱允炆是死於當晚的那場火災之中了,流亡海外一說也是小說家言,目的只是為了製造話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