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有能力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嗎?當然有!
科學哲學本身就會定義科學,什麼是科學,什麼是非科學,是科學哲學去定義的。
上面的解釋,簡單粗暴而顯得淺薄,與提問者的本意應該有一定差距,我們試著補足一下。
問題想問的或者是:科學哲學分辨科學和非科學是否能夠達成共識。
上面說過,科學哲學天生具備(生硬地)區分科學和非科學的能力,怎樣才算達成共識呢?
這個結論在什麼範圍內得到認同認可,算共識?包括科學哲學界自身內部在內的哲學界是否能達成共識,與科學共同體和民科們是否需要消除所有爭議,吃瓜群眾小白們是否認可,布拉布拉……
另外,即便在同一領域內達成共識,那是什麼程度的共識可以被認可呢?什麼樣的表現形式可以作為共識的標準呢?科學哲學是否具備能力的結論問題,就轉化為該由誰來界定和認同會的問題。這樣,原本的問題就從推演過程裡,來到下一個問題上,繼續追問、一直追問下去,這就完整地發展出哲學史上的一幕幕。
對這個問題的最好回答:
每個互換答案的問題,都是具備自身結構的,這裡麵包括問題的邏輯出發點、邏輯推演過程和期待的邏輯終點;而邏輯出發點包括髮問的人是誰,提出問題的面向;推演過程中發問人期待的角度、層次和推演結構;邏輯終點則是問題本身結構決定的最大可能性。
區別科學和非科學,不僅僅是科學哲學家的事情,某種意義上更是科學史學家的事情。
科學和非科學的區別,是理論化、形而上、抽象的哲學問題,也是歷史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問題。
先說科學哲學:
自從貝克萊有效證明“知”與外物無關(或者說不能證明與外物有關),大衛·休謨由知識是經驗的產物,而特稱判斷不能匯出全稱判斷,具象要素在時空因果論上,直接勾銷一切人類知識建構的基礎,有效證明知識是邏輯上的獨斷,繼而開創不可知論;古典哲學最高峰伊曼努爾·康德透過經驗、先驗和超驗三者清晰切分的介面,把時空納入先驗直觀形式範疇而拯救知識(雖然他老人家回手就用二律背反摧毀了真理,讓人類更無所依),感知能力和感知結構有限導致知識有限,有限區間內演存的宇宙,資訊總量有限繼而得出知識有限結論。從而,我們以放棄“真理”為代價,挽救了知識和邏輯上建立知識的基礎平臺——現象界與物自體分離,“知”和“在”分離,無法理解的世界本質從此隔絕人類,不可知論統治物質、精神和社會三界。
此後,黑格爾抓住絕對精神和感知封閉,確實可以接受,而絕對理念的異化呈現達成外部世界存在的說法,根本連“在”的問題都不成立,何談“知”?何談“知”與“在”的關係?知與在的關係無法在絕對精神中達成和解。
自此,世界的本源和精神的本源規定性不再值得討論,哲學開始轉向自我的追問,海德格爾以“知的自我性”和“我的自知性”為由,討論“我的定在”和“我的定知”;萊布尼茨說“無窗單子”的感性靈魂和理性靈魂都是預定和諧的;透過自我再去看邏輯、認知和世界。
科學哲學與狹義哲學共享認知的框架,從20世紀的邏輯經驗主義、波普爾、庫恩到費耶阿本德,從證偽主義、觀察滲透理論到科學共同體甚至“怎麼說都行”,最終還是要去找康德解決問題。如果感興趣去讀讀吳國盛老師的《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歷程》,表述得非常清楚。
再說科學史:
源自古代希臘的科學,在確定性的知識和邏輯演繹體系的框架下,伴隨海洋文化、遊牧文化和商貿文化興起演進,形成陌生人之間互信的文化,繼而形成契約文化和自由人文思想,繼而成為自我追問和追尋的不斷推演,直到今天的絕大多數西方世界。
希臘理性科學從算術(不是數)、幾何、音樂和天文開始,繼而到哲學;這被稱為廣義科學;
現代自然科學,Science,已經開始根據科學哲學的劃分不斷割裂,有的把數學和物理作為基礎,又有STEM的分類,把科學和基數、工程和數學並列,混亂割裂之餘,確實困擾到科學界、哲學界和廣大群眾,索性痛斥科學和非科學邊界之爭無聊,便擱置了。自希臘流向世界的科學,是人類歷史上科學唯一的、無爭議的發源,科學內涵的不是實用也不是功利,是愛、智慧極度抽象之後衍生的,僅僅屬於古希臘文明的獨特民族特質,(或許)是人類誤打誤撞因由地理決定論而得到的美好思想成果,是人類理性的極大光輝,是人性綻放的自由之光!
除了以上哲學、歷史的視角,科學還可以放在社會、文化的背景下追問,或者與神學和哲學一起並列端詳。
這裡的科學,我們理解為英語世界的Science,與明末清初被稱為“格致學”、五四時期的賽因斯“賽先生”,即上文提到過的狹義科學。這個狹義科學,也是我們國內現代理解的科學。
也可以理解為廣義科學,比如嚴復把科學分為三個層次的“一曰統挈科學, 二曰間立科學,三曰及事科學”,還有德語裡的“Wissenschaft”、拉丁文的“Scientia”。
狹義還是廣義,就是把科學理解成什麼的問題,要麼是自然知識體系,要麼是理論態度精神,或者是知識形式和社會建制,……總之科學的概念,因人、因時代和講述的環境不同而從中取義。
科學這個詞,是19世紀末期康有為帶來中國的,日本人西周時懋1874年把Science翻譯成漢語,它完全是個生造詞,取了“分科之學”的意思;除了科學,這位大牛還創造了哲學、現象、理性、演繹、歸納……,自從“日本人的科學”來到中國,我們原來的“科舉之學”的科學的意思就逐漸消逝了。
科學是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產物,舶來日本命名前,已經透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我們要理解科學只能削足適履站到西方的環境裡,嘗試理解。畫一幅簡單的框架說說科學歷史。
第一個千年:地中海-古希臘-哲科精神緣起;文化伴隨希臘城邦沒落;囚禁於黑暗中世紀;
第二個千年:文藝復興借阿拉伯“火種”,攜手基督教,拉開科學時代大幕,濫觴千年
未來的千年:科學從實證和思辨轉向,幾近迴流歸於哲學,“後科學時代”大門即將開啟
【古希臘、古羅馬時代】
驚異、閒暇和自由的古希臘人創立學園,追問一切;才有托勒密地心說統治地球人類世界觀1400多年;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化和繆塞昂學院建立,務虛的希臘精神開始逐步落地應用,直到務實的羅馬人(確實很像華人)開始興起,希臘科學開始落寞,基督教興起、蠻族入侵和西羅馬帝國滅亡加速了這一程序;6-10世紀,歐洲的黑暗,令科學、文化和生產力窒息,基督教暗流湧動。
【伊斯蘭黃金時代】
盼到570年穆罕默德誕生,還要再等40年他創立伊斯蘭教,熬過一個世紀到八世紀中期,阿拉伯科學文化才終於興起,“翻譯古希臘文獻”讓阿拉伯人成為傳薪者,或許是伊斯蘭教宗教特徵導致的思想遮蔽性,讓400年的思想狂潮退去,蒙古人從北面殺來,基督教文化滌盪和內部紛爭不斷都讓阿拉伯民族漸漸遠離了從科學上崛起,即便他們的鍊金術(Alchemy)開創了化學,即便花剌子模創立阿拉伯數學特別是在代數、分數還有傳播阿拉伯數字方面的成就,他們還是給基督教歷史性的讓開道路;阿拉伯人的400年錯過了現代科學誕生,第一個1000年,科學離家出走,顛沛流離,經歷大起大落,終於等到拉丁文明即將啟幕。
【基督教的新千年】
黑暗中世紀中誕生的大學,在11世紀綻放光明;存在2000年的基督教發展過程中的波折和與科學之間的碰撞衝突,十字軍東征、大翻譯運動、經院哲學、文藝復興……,一系列事件連綴,終於結出現代科學這顆果實。
【後科學時代起點】
站在後科學時代起點前,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機會再聊聊科學和非科學,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討論一下科學是什麼。當一臺計算機擺在面前的時候,你要問什麼是“1”什麼是“0”,我們只能二選一,要解決二進位制系統內的問題,不做‘1’和‘0’之間的選項,需要做的只是拔掉電源插頭,讓二進位制進入混沌。
科學的話題,還是讓我們留在後科學時代評說吧。
羅素說:你怎麼知道智慧不是一種精煉的愚蠢呢?
感應、感性、知性和理性都無法純粹,一再抽象之後仍無法表達為可剝離的概念,原因簡單就是世界是變化的,世界是不可追問的,一句“什麼是存在將一直被追問下去”就告訴我們永遠沒有答案。這就是人類的極限,後續真如尤瓦爾·赫拉利所說,Homo Sapiens 終將成神。
致敬康德!致敬哲學!致敬希臘!
致敬自由!致敬時代!致敬未來!
科學哲學有能力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嗎?當然有!
科學哲學本身就會定義科學,什麼是科學,什麼是非科學,是科學哲學去定義的。
上面的解釋,簡單粗暴而顯得淺薄,與提問者的本意應該有一定差距,我們試著補足一下。
問題想問的或者是:科學哲學分辨科學和非科學是否能夠達成共識。
上面說過,科學哲學天生具備(生硬地)區分科學和非科學的能力,怎樣才算達成共識呢?
這個結論在什麼範圍內得到認同認可,算共識?包括科學哲學界自身內部在內的哲學界是否能達成共識,與科學共同體和民科們是否需要消除所有爭議,吃瓜群眾小白們是否認可,布拉布拉……
另外,即便在同一領域內達成共識,那是什麼程度的共識可以被認可呢?什麼樣的表現形式可以作為共識的標準呢?科學哲學是否具備能力的結論問題,就轉化為該由誰來界定和認同會的問題。這樣,原本的問題就從推演過程裡,來到下一個問題上,繼續追問、一直追問下去,這就完整地發展出哲學史上的一幕幕。
對這個問題的最好回答:
每個互換答案的問題,都是具備自身結構的,這裡麵包括問題的邏輯出發點、邏輯推演過程和期待的邏輯終點;而邏輯出發點包括髮問的人是誰,提出問題的面向;推演過程中發問人期待的角度、層次和推演結構;邏輯終點則是問題本身結構決定的最大可能性。
問題一:科學 VS 非科學區別科學和非科學,不僅僅是科學哲學家的事情,某種意義上更是科學史學家的事情。
科學和非科學的區別,是理論化、形而上、抽象的哲學問題,也是歷史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問題。
先說科學哲學:
自從貝克萊有效證明“知”與外物無關(或者說不能證明與外物有關),大衛·休謨由知識是經驗的產物,而特稱判斷不能匯出全稱判斷,具象要素在時空因果論上,直接勾銷一切人類知識建構的基礎,有效證明知識是邏輯上的獨斷,繼而開創不可知論;古典哲學最高峰伊曼努爾·康德透過經驗、先驗和超驗三者清晰切分的介面,把時空納入先驗直觀形式範疇而拯救知識(雖然他老人家回手就用二律背反摧毀了真理,讓人類更無所依),感知能力和感知結構有限導致知識有限,有限區間內演存的宇宙,資訊總量有限繼而得出知識有限結論。從而,我們以放棄“真理”為代價,挽救了知識和邏輯上建立知識的基礎平臺——現象界與物自體分離,“知”和“在”分離,無法理解的世界本質從此隔絕人類,不可知論統治物質、精神和社會三界。
此後,黑格爾抓住絕對精神和感知封閉,確實可以接受,而絕對理念的異化呈現達成外部世界存在的說法,根本連“在”的問題都不成立,何談“知”?何談“知”與“在”的關係?知與在的關係無法在絕對精神中達成和解。
自此,世界的本源和精神的本源規定性不再值得討論,哲學開始轉向自我的追問,海德格爾以“知的自我性”和“我的自知性”為由,討論“我的定在”和“我的定知”;萊布尼茨說“無窗單子”的感性靈魂和理性靈魂都是預定和諧的;透過自我再去看邏輯、認知和世界。
科學哲學與狹義哲學共享認知的框架,從20世紀的邏輯經驗主義、波普爾、庫恩到費耶阿本德,從證偽主義、觀察滲透理論到科學共同體甚至“怎麼說都行”,最終還是要去找康德解決問題。如果感興趣去讀讀吳國盛老師的《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歷程》,表述得非常清楚。
再說科學史:
源自古代希臘的科學,在確定性的知識和邏輯演繹體系的框架下,伴隨海洋文化、遊牧文化和商貿文化興起演進,形成陌生人之間互信的文化,繼而形成契約文化和自由人文思想,繼而成為自我追問和追尋的不斷推演,直到今天的絕大多數西方世界。
希臘理性科學從算術(不是數)、幾何、音樂和天文開始,繼而到哲學;這被稱為廣義科學;
現代自然科學,Science,已經開始根據科學哲學的劃分不斷割裂,有的把數學和物理作為基礎,又有STEM的分類,把科學和基數、工程和數學並列,混亂割裂之餘,確實困擾到科學界、哲學界和廣大群眾,索性痛斥科學和非科學邊界之爭無聊,便擱置了。自希臘流向世界的科學,是人類歷史上科學唯一的、無爭議的發源,科學內涵的不是實用也不是功利,是愛、智慧極度抽象之後衍生的,僅僅屬於古希臘文明的獨特民族特質,(或許)是人類誤打誤撞因由地理決定論而得到的美好思想成果,是人類理性的極大光輝,是人性綻放的自由之光!
除了以上哲學、歷史的視角,科學還可以放在社會、文化的背景下追問,或者與神學和哲學一起並列端詳。
問題二:究竟什麼是科學?這裡的科學,我們理解為英語世界的Science,與明末清初被稱為“格致學”、五四時期的賽因斯“賽先生”,即上文提到過的狹義科學。這個狹義科學,也是我們國內現代理解的科學。
也可以理解為廣義科學,比如嚴復把科學分為三個層次的“一曰統挈科學, 二曰間立科學,三曰及事科學”,還有德語裡的“Wissenschaft”、拉丁文的“Scientia”。
狹義還是廣義,就是把科學理解成什麼的問題,要麼是自然知識體系,要麼是理論態度精神,或者是知識形式和社會建制,……總之科學的概念,因人、因時代和講述的環境不同而從中取義。
科學這個詞,是19世紀末期康有為帶來中國的,日本人西周時懋1874年把Science翻譯成漢語,它完全是個生造詞,取了“分科之學”的意思;除了科學,這位大牛還創造了哲學、現象、理性、演繹、歸納……,自從“日本人的科學”來到中國,我們原來的“科舉之學”的科學的意思就逐漸消逝了。
科學是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產物,舶來日本命名前,已經透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我們要理解科學只能削足適履站到西方的環境裡,嘗試理解。畫一幅簡單的框架說說科學歷史。
第一個千年:地中海-古希臘-哲科精神緣起;文化伴隨希臘城邦沒落;囚禁於黑暗中世紀;
第二個千年:文藝復興借阿拉伯“火種”,攜手基督教,拉開科學時代大幕,濫觴千年
未來的千年:科學從實證和思辨轉向,幾近迴流歸於哲學,“後科學時代”大門即將開啟
【古希臘、古羅馬時代】
驚異、閒暇和自由的古希臘人創立學園,追問一切;才有托勒密地心說統治地球人類世界觀1400多年;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化和繆塞昂學院建立,務虛的希臘精神開始逐步落地應用,直到務實的羅馬人(確實很像華人)開始興起,希臘科學開始落寞,基督教興起、蠻族入侵和西羅馬帝國滅亡加速了這一程序;6-10世紀,歐洲的黑暗,令科學、文化和生產力窒息,基督教暗流湧動。
【伊斯蘭黃金時代】
盼到570年穆罕默德誕生,還要再等40年他創立伊斯蘭教,熬過一個世紀到八世紀中期,阿拉伯科學文化才終於興起,“翻譯古希臘文獻”讓阿拉伯人成為傳薪者,或許是伊斯蘭教宗教特徵導致的思想遮蔽性,讓400年的思想狂潮退去,蒙古人從北面殺來,基督教文化滌盪和內部紛爭不斷都讓阿拉伯民族漸漸遠離了從科學上崛起,即便他們的鍊金術(Alchemy)開創了化學,即便花剌子模創立阿拉伯數學特別是在代數、分數還有傳播阿拉伯數字方面的成就,他們還是給基督教歷史性的讓開道路;阿拉伯人的400年錯過了現代科學誕生,第一個1000年,科學離家出走,顛沛流離,經歷大起大落,終於等到拉丁文明即將啟幕。
【基督教的新千年】
黑暗中世紀中誕生的大學,在11世紀綻放光明;存在2000年的基督教發展過程中的波折和與科學之間的碰撞衝突,十字軍東征、大翻譯運動、經院哲學、文藝復興……,一系列事件連綴,終於結出現代科學這顆果實。
【後科學時代起點】
站在後科學時代起點前,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機會再聊聊科學和非科學,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討論一下科學是什麼。當一臺計算機擺在面前的時候,你要問什麼是“1”什麼是“0”,我們只能二選一,要解決二進位制系統內的問題,不做‘1’和‘0’之間的選項,需要做的只是拔掉電源插頭,讓二進位制進入混沌。
科學的話題,還是讓我們留在後科學時代評說吧。
寫在最後羅素說:你怎麼知道智慧不是一種精煉的愚蠢呢?
感應、感性、知性和理性都無法純粹,一再抽象之後仍無法表達為可剝離的概念,原因簡單就是世界是變化的,世界是不可追問的,一句“什麼是存在將一直被追問下去”就告訴我們永遠沒有答案。這就是人類的極限,後續真如尤瓦爾·赫拉利所說,Homo Sapiens 終將成神。
致敬康德!致敬哲學!致敬希臘!
致敬自由!致敬時代!致敬未來!
科學還是非科學,問題留給時間,留給未來,留給我們自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