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城導航
-
2 # 流浪的人995813253
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年輕人消費觀念的轉變問題。
華人固有的消費觀念,省吃儉用存錢有保障。這部分群體主要是出生在30-50年代的主要人群,作為這部分群體的下一代,60-80年代的人,受父輩影響,或多或少參雜了部分消費觀念,所以,仍以保守為主。當前被稱為年輕人的群體,大多是90甚至00後,他們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三代。他們出生在改革開放十年之後,上世紀九十年之後的中國,生活環境和條件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優越的物質生活基礎,和便捷的超前消費環境(網購、信用卡),讓他們產生存錢有保障的消費觀念,靠省吃儉用省出來的錢存銀行來獲取毫無意義的保障,在他們認為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既然,他們把存錢看的不那麼重要,如何追求舒適的工作生活,成了這一代為之奮鬥的目標。毫無生活壓力的隨意更換工作,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在這一代來說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情。生活不單單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享受,工作也是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
我曾記得,在新世紀交替時期,曾有部分聲音擔憂被父母溺愛80後的“沉淪”,為中國少年擔憂。而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完全是一種觀念差異的錯位判斷。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延續,不管物質生活如何變化,民族文化的根本必會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曾經被部分人不太看好的80後,轉眼之間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90後也正在融入,我們還有什麼可擔憂呢!
世界是持續發展的,舞臺是屬於年輕一代的,用客觀地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
-
3 # 小娛小樂子
缺乏責任感;多以自我為中心,今朝有酒今朝醉,沒錢就跟父母要,從沒想過如果父母老了,自己成家後的家庭責任。
承受能力差;大多數年輕人,父母在年輕時吃了不少苦,就想讓自己的孩子少吃苦不走自己的路,對孩子溺愛較多;導致大多數年輕人,承受能力差,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領導的幾句話就拍桌子走人,熬夜加班也是不太願意,自然不招上層領導賞識,長期以往覺得沒意思也走人。
外界誘惑,自制力不強、攀比;愛比較,別人有的東西,自己的也不能太差,不考慮自身情況(賣腎買Iphone,雖是個例,但確有此人群存在),狠心的買Iphone,然後一個月吃泡麵。
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奮鬥的也大有人在,這些只是少數,但是覺得還是教育不夠全面,應該多培養一代人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以上;
-
4 # 58同城招聘
首先,這樣做肯定是不對的。
年輕人外出打工,第一、二年如果無積蓄,還可以理解,畢竟經驗不足,剛入職場工資可能也不高,加上大城市的租房和各類花銷比較大,所以所剩無幾是正常現象。但是最起碼應該做到自給自足,不向父母要任何錢,這一點無論在困難,只要想是一定能做到的。
為什麼做不到?
首先,從父母教育方面找原因。如果父母一直給孩子從小到大灌輸的都是“有事找父母”,“錢沒了找父母”,沒有訓練孩子的自律和自主性,沒有傳輸他“18歲後就是成人了,需要自己為自己買單”這種成人意識。那麼這些成年了的“孩子”,始終還會有“託底”意識,覺得錢花光了沒事,反正父母會給,不努力工作沒事,反正父母會養。
而這種教育,其實要在成長中不停地傳達給孩子,這是家長需要做的。成年後,更要讓他們真的成年。等這些月光族年輕人向家長要錢時,一定要是拒絕的態度,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
其次,這種年輕人一般缺乏奮鬥目標。
能將自己工作掙來的錢全部花光,甚至還不夠花。這類年輕人沒有自律性不說,而且一定是沒有目標,瞎混日子的人群。因為有奮鬥目標的人,他所有的規劃都會做好,包括工資應該怎麼使用。
所以,他的工作環境和他接觸的人群至關重要。如果他的工作就是混日子的,周邊的同事和朋友全是吃喝玩樂型的,那麼他工資水平一定沒有增長不說,消費也一定高,因為活動太多。
所以,家長應該需要關心的是,怎樣引導他們去接觸有意義的工作和人群。這些可以讓熟悉的有奮鬥經驗的親戚、長輩或者是本身很努力的同學,去引導他,去指引他。尋找合適的合租室友,學習職場有用的課程,甚至培養他的危機感,這些都能幫助他看到自身的不足,找到奮鬥的目標。一旦生活和工作有了規劃,他一定能學會剋制,學會改進,學會財務規劃。
-
5 # 帶花的仙人球
我出生在農村,學校畢業一上班每月工資就給父母十五元錢,十五元是當時工資的三分之一吧,給父母的錢還隨工資上長而增加,而且自此沒再向父母要過錢,包括結婚。幾十年來也一直省吃儉用,過去為父母、為自己,現在為孩子。儘管如此,我並不反感現在孩子們的做派——我們幾十年來省吃儉用又怎樣,節儉下的比不過物價上漲快,如果我們都不節儉,可能物價、房價也不會上漲的這樣快。
現在孩子們有工作了還啃老,一是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全在孩子,二是孩子們這種觀念(實際上就是消費觀念)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沒什麼不好。他們現在啃老,並不是沒有老人可啃就沒法生活。人們可以想想,將來人們都是這種消費觀念了,無疑也是社會的巨大進步。
-
6 # 蔣坤山
記得姑姑說過在懷他的時候營養不良,還是個早產兒所以他沒有他弟弟精明。我和他見過幾次面,我們一起下象棋我居然下不過他,在我看來他很正常,只是脾氣不太好,聽說每年每去一個地方都和老闆打一次架,把工資全打沒了。
在中國的民間文化裡普遍認為父母要對孩子完成“任務”,所謂的“完成任務”,就是要對子女負責到底(期限終生);否則就不是合格的父母。這讓父母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試問哪個父母願意讓子女負累,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正確的作法是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習慣,這比給他金山銀山管用的多。可憐天下的父母心,你們醒醒吧!別再讓世俗的觀念迷了你們的眼,解放自己,放過孩子吧。
這個問題在當今社會太普遍,太正常不過了,年輕人不覺得什麼,倒是讓家長頭大,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大家想想辦法,共同正視這個問題,看年輕人的做法對不對,我們應如何對待這個問題。
回覆列表
有位小夥子去上海打工,幹了一年,到了年底,無錢回家,還是讓父母寄錢買車票回來了。
原因在於,一年之中,他做了三樣工作:送快遞,送快餐,做物流。
先是做快遞。小夥子騎著輛摩托車大街小巷轉,在烈日下工作很辛苦。一月下來掙了七千元錢。
快遞工作做了兩個月,其中領了一個月工資,交交房租,再除去生活費用,下來也落一千多元。
後來,他遇上了一個送快餐的同學,同學告訴他,送快遞收入少,不如送快餐,如果你做好了,一月能掙一萬多元。他想想也是,同樣是跑路,為什麼不做送快餐呢?
結果他辭了快遞送快餐。
沒想到,送快餐要的是速度,時間價值很重要。他初次幹,送餐路線不熟悉,又遇上紅綠燈,路上滯留時間太長,結果他送餐用時太長,被客戶多次差評。第一月發工資時,他發現被扣除罰款等六千多元,只掙了三千多元。他認為外賣公司條件苛刻,他受不了,辭職不幹。
辭掉回來後,他什麼都不幹,呆在宿舍生悶氣。自出生以來,他被家長摟著捧著,還沒有象這樣受過氣。認為全天下人都負他。白天睡覺,晚上上網玩遊戲。時間又過了兩個月,氣也消了,錢也花個差不多了,他意識到不掙錢還無法生活。因此出去又找了一項物流工作。
這項工作很簡單,就是隨車搬搬貨。他幹了近三個月,可還是沒幹下來,因為搬貨出力,他承受不了,有時候工作緊張了,還受氣,結果他又辭職不幹了。
一年之中,他換了三次工作,每次都因為沒幹夠全月,僱主拒絕發工資,等於白乾。有四個月在休息,結果全年只工作了七個月。當年底回家時,他連房租的錢都交不起,還是打電話讓家長寄錢結算了房租,買票回家了。
為什麼年輕人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認為有三種原因導致發生:
第一、經不住誘惑。本來,幹得快遞好好的,因為經不住送餐高薪的誘惑,結果就辭了快遞幹送餐了。
第二、不能受氣。萬事開頭難,幹送餐剛開始不摸情況,被客戶差評,被公司罰款,也很正常。笫一個月沒幹好,笫二個月你總結一下經驗,糾正一下錯誤,幹好就行了。他認為別人欺負了他,全天下都負他,氣得了不得,結果還是不能堅持下去。
笫三、不能吃苦。無論幹什麼工作,都不是享受,都要吃苦耐勞。許多招聘廣告都有這麼一條,【精通技術,吃苦耐勞】。不吃苦耐勞能學到技術?沒有技術能勝任工作?特別是物流這項工作,更需要吃苦。而年輕人缺乏的就是這一條,結果他堅持不下來。
筆者認為,還有一條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掙錢思維】。許多年輕人普遍認為,誰給的錢多給誰幹,也不管自已能不能幹了。結果有許多年輕人奔著高薪去了,在嘗試之後,發現還不如原來的工作順手,也掙不了錢。結果年輕人多次嘗試,多次變換工作, 經驗也沒積累, 錢也掙不了,又把時間白白浪費了,一年下來,一事無成。
我曾經問一個年輕人,你們出來(畢業後)不能埋頭學幾年技朮,等自已能力上去了,有了經驗以後不是可掙更多的錢?
這個年輕人回答說,道理是這樣,可是我要生活,要結婚,要買房買車,沒有錢萬萬不能。
是啊,這是個現實問題。因為要花錢,所以才有了更強烈的【掙錢意識】,驅使自已去做不可能的事,結果事與願違,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