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流浪de陽光

    雲崗石窟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岡石窟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2 # zkh7158743986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價值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是中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國家5A級的旅遊景區,對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不可估量的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東西綿亙約1公里,依山而鑿,氣勢恢弘,內容豐富。和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齊名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更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美學價值

    從遊客的角度來看,雲岡石窟的美學價值主要體現在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三大類。

    雲岡石窟的自然美在於鑿山石壁上,開窟成形美,武周川內山清水秀,曾被譽為“神山”。社會美在於雲岡石窟為大同的旅遊開發建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實體建築。藝術美在於作家、藝術家根據人文建築所加工創造出來的藝術魅力。

    雲岡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鑑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 3 # 使用者4926550615165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從石窟所儲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 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 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鑑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雲岡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宏偉。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 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

    雲岡石窟入檢票大門後,先是曇曜(tan二聲 yao四聲)大師的石像。

    第一、二窟

    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儲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

    此窟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

    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東壁交腳彌勒像儲存較完整。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

    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前是五間四層木構樓閣,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隻腳上站立12人。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

    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線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八窟

    兩窟為一組雙窟,兩窟窟前有三層木構窟簷。七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是三世佛,東、西、南三壁佈置了本生故事浮雕和表現佛傳故事的佛龕。窟頂平棋飛天和南壁門拱上部的六個供養天人,雕刻十分精美;八窟四壁雕像風化嚴重。門拱西側刻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琉首羅天,雕刻技巧與造型都較成熟、這種題材,在雲岡心窟是罕見的特例。

    第九、十窟

    兩窟為一組雙窟,九窟分前後室,前室南壁鑿成八角列柱。後室窟門上鑿明窗。前室東西壁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的佛龕,壁面滿刻佛像、飛天。後室北壁主像是釋迦佛;十窟也分前後中,後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的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於變化。

    第十一至十三窟

    三窟為組石窟。十一窟正中鑿出方柱,四面各雕上下龕。正面,菩薩像儲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題記,是研究雲岡石窟開鑿歷史的重要資料;十二窟前室正面鑿成三間仿木構建築的窟簷。東西壁也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的佛龕,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蕭、琶邑、笛、鼓等樂器,是研究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十三窟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是這個窟中的精品。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託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六窟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

    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

    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佛,高15.5米。東壁上部的弟子群,雕刻技法十分熟練,堪稱傑作。

    第十九窟

    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

    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個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真有李四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