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地緣谷
當我們開啟世界地圖,把目光聚焦於南美洲之時,你會在第一時間被智利這個國家所吸引。原因無他,智利的國土形態實在過於奇特,呈長條形的狹長疆土,幾乎突破了固有觀念中對於一個國家領域的認知,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種情況是怎樣出現的呢?
眾所周知,南美洲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智利自然也不例外。大約在公元16世紀,智利的北部處在強盛一時的印加帝國統治之下,開始慢慢地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化。
而南部的奧納人、雅甘人等部落民則尚未被印加帝國觸及,依然維持著漁獵為主的原始生活。
這種情況在1535年阿爾馬格羅進入智利後發生了改變。在三年前的1532年,皮薩羅僅僅利用一百多個人就征服了印加帝國,這即使在現在看來也令人咋舌的輝煌戰績自然也激起了同為西班牙征服者的皮薩羅副手阿爾馬格羅的雄心。
在經歷了五六年的拉鋸戰後,印第安人的抵抗在生產力水平的巨大差異下歸於失敗。從1540年開始,阿爾馬格羅的後任巴爾迪維亞陸續在聖地亞哥、康塞普西翁和瓦爾迪維亞等地建立城鎮。智利自此開始正式納入西班牙的統治範圍。
西班牙人為了鞏固自己在南美洲的殖民統治,於1542年建立了第一個具體的行政機關:秘魯總督區,其範圍囊括了原印加帝國的幾乎所有領地,智利自然而然的也歸於秘魯總督區的管轄之下。
在這之後漫長的兩百年時間內,隨著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的不斷擴張,漸漸地,原有單一的秘魯總督區,其統治能力無論是從處理殖民地事務的效率上還是發展殖民地經濟的措施上都顯得臃腫和遲鈍。
於是在1718年和1776年,兩個新的總督區:新格拉納達和拉普拉塔分別得以建立,之後又過了兩年,1778年智利也被從秘魯總督區分割出來,但因為其面積相對狹小的原因,成為了秘魯總督府下設的地區統治單位——智利都督府。
19世紀初一直到中葉,原本的歐洲移民在南美繁衍生息幾代後完全接受了本土文化,這也就是土生白人。而隨著啟蒙思想的傳入,南美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土生白人開始持續不斷的反抗原本宗主國的統治,智利自然也不例外。
公元1810年,智利正式獨立,之後雖然秘魯總督區出動了大批軍隊前來進剿,但是他們陸陸續續的被智利的民族獨立軍所擊敗,在1818年時,局勢正式穩定下來。
但此時智利的領土只有現在智利十六個大區中的阿塔卡馬區以南,馬烏萊區以北這片領域,約為目前面積的三分之一,而這也就是智利的雛形。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戰略縱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智利自然也瞭解到自己的國土形態所存在的憂患,一旦外敵入侵,狹長的疆域將陷入到無法集合力量防守和抵抗的窘境,然而客觀地理條件的限制是無法改變的。
智利東部邊疆幾乎被整個安第斯山脈遮蔽,地形結構駁雜繁密,砂石林立,褶皺山系所帶來的地勢起伏不平,崎嶇艱險,加之高海拔氣候本身具有的溫度和降水量在不同時間段的高度差異,讓智利人始終無法尋找到適宜居住並且向外延伸的大型群落聚居地。
除此之外,安第斯山脈本身處於災害多發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之上,火山噴發和頻繁的地震襲擾著智利試圖跨越安第斯山脈的嘗試。擺在智利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向南北進發。
智利首先盯上的是北部秘魯和玻利維亞的領土,其實相較於南部來說,北部的土地十分貧瘠,地處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三國交界之處的阿塔卡瑪沙漠歷來被稱為不毛之地,氣候極度乾旱,常年無雨。
然而這個情況在19世紀初期發生了改變,阿塔卡瑪沙漠發現了規模龐大的硝石和鳥糞資源,而這些資源讓新生的三個國家立刻陷入了尖銳的矛盾中。
西班牙殖民時期對阿塔卡瑪沙漠從未有過明確的區域劃分,自然而然的,外交談判也因此在多次交涉後無果,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只能透過武力取得。
1879年4月,戰爭爆發,秘魯和玻利維亞聯合向智利發動了進攻,然而智利憑藉自殖民時代便打造出的強大海軍力量將秘魯和玻利維亞的海岸線牢牢的封鎖住,兩國無法獲得外界支援漸漸陷入頹勢。
終於在4年後的1883年,智利與秘魯簽訂了《安孔條約》,智利獲得了阿塔卡瑪沙漠全部的礦藏產地,將北部的塔拉帕卡,阿里卡,塔克納等地收入囊中,這次擴張大獲成功。
本來是無可奈何的南北方領土延伸計劃,居然讓智利獲得了大量資源,這種意外之喜強化了智利人繼續擴張的野心。然而北部已經沒有了更多的擴張空間,相反南部受到自太平洋而來的海風哺育,氣候溼潤而溫暖,降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富饒,自殖民時代就是人口繁衍生息的風水寶地,於是南部擴張計劃便被提上了日程。
相對於北部對手業已成型的近代化國家來說,向南方擴張的難度降低了很多。這次智利主要的對手是南方的原住民馬普切人,馬普切人的歷史非常悠久,大致在印加時代因為持續不斷地反抗印加帝國的統治逐步南遷。
這種情況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後沒有發生多大改變,西班牙人驚訝地發現馬普切人儘管是印第安人的分支,其學習能力和戰鬥力卻遠遠高於其他同種族群。
馬普切人用最快的速度學會了騎馬和金屬冶煉技術,反過來跟西班牙殖民者打得有來有回。這點直接導致三百年中西班牙人不能跨域比奧比奧河,被迫停止了自己的征服之路。
而在智利獨立後,擴張南部領土同樣要面對這群驍勇善戰的馬普切人,這時智利採取了跟原本西班牙人不同的做法。首先停止了大規模暴力手段的侵襲,轉而採用文化和經濟滲透的方式,透過兜售馬普切人生產水平下不能夠製造的工業貨物,讓其漸漸適應智利的商業貿易模式,進而在馬普切人的部落聚居區建設大量的堡壘,鋪設鐵路橋樑,建設諸如醫院和學校等等公共設施。
這種逐步蠶食的擴張方針,讓本來就處在原始部族狀態的馬普切人毫無招架之力,即使感受到智利的擴張野心,進而奮起反抗,早已被智利血腥鎮壓。
這種胡蘿蔔加大棒雙管齊下的策略,讓智利在南部馬普切聚居區的擴張同樣收效明顯,最終智利將其成功納入領土範圍,並且建立了比奧比奧和阿勞卡尼亞兩個大區。
當然,這還沒完,在徹底消化了馬普切集聚區後,智利一鼓作氣接著向南邊移民。這時候已經沒有原住民部落的過多阻撓,在智利移民克服了惡劣自然環境後,智利逐步拿下了南美洲西南部的多個沿海島嶼和碎片化的平原,甚至將觸角伸到了南極洲建立了麥哲倫大區。
不過智利的領土擴張也絕非一帆風順,將目光盯上巴塔哥尼亞地區之時,半路殺出的阿根廷就讓智利寸步難行。
19世紀70年代,志得意滿的智利人想要透過佔領巴塔哥尼亞地區獲得重新向東部內陸擴張的機會。相對於安第斯山脈來說,巴塔哥尼亞地區有著較為遼闊的臺地荒漠和半荒漠低地,這種地勢明顯更加適合向內陸延伸。
然而獨立已久的阿根廷早已將巴塔哥尼亞地區視為自己的戰略緩衝要地,智利幾次與阿根廷交鋒,最終都無功而返,這種情況徹底終結了智利向南美內陸前進的可能。
大勢已定,智利與阿根廷基本上沿著安第斯山脈劃分疆界,之後雖偶有領土爭執,但是兩國間大體的疆域框架已然劃分完畢。
自此,智利的擴張計劃宣告完成,從被殖民到獨立再到南北兩個方向的不斷擴張,經過了幾百年的奮鬥,造就了這個世界上國土最為狹長的國家。
參考資料
南美太平洋戰爭對參戰國的影響 . 文學
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秘魯的經濟制度 . 韓琦
殖民地時期美洲經濟南北差距的制度因素 . 鍾月強
15-18世紀西班牙美洲殖民統治的特點及影響 . 項冶 . 黃昭鳳
智利民族一體化政策與馬普切社會文化結構的變化. 魏紅霞
回覆列表
開啟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有著世界上國土最狹長的國家——智利。這個國土面積不過7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南北長度超過4300公里,平均東西寬度只有180公里,最寬的地方也只有362公里。
從智利東部邊界開車到西部海邊最多三四個小時,然而智利最北到最南部的距離,卻相當於黑龍江到海南島的大致距離。
第一,最早的智利沒這麼狹長新航路開闢以後,美洲除了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地區都淪為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西屬南美洲殖民地主要由拉普拉塔、新格拉納達與秘魯三大總督管轄,而智利屬於當時的秘魯總督管轄。
1778年剝離出智利都督府,直到1818年智利獨立的時候,國土只是如今智利中部的一段,雖然也是長條形,卻也沒今天這麼長。
第二,蠻力北擴加上“和平南征”1879年,南美洲爆發了著名的“硝石戰爭”,智利因為垂涎阿塔卡瑪沙漠豐富的磷酸鹽與硝石資源,而挑起了戰爭。最終,阿塔卡瑪沙漠原本的主人玻利維亞戰敗。1884年,玻利維亞被迫將太平洋沿岸所有領土割讓給智利,同時北方的秘魯也因為站錯隊,而被迫割讓了塔拉帕卡省地區。
由於巨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攔,智利的擴張只能南北縱向進行。向北擴張獲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時,智利對南方巴塔哥尼亞的征服也相當順遂。智利獨立以後,與阿根廷一起不斷對南方印第安地區移民、征服,最終以安第斯山脈為界瓜分了巴塔哥尼亞。
最終,形成了如今智利長達上萬公里的漫長海岸線。如今的智利也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人均GDP位居南美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