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前對供應商動作頻頻,不久前宣佈停止在iPhone和其它裝置中使用英國晶片設計公司Imagination的技術處理圖形,蘋果供應商Imagination股價一度下跌70%。其次是有訊息透露蘋果已經自主設計電源管理積體電路,蘋果的電源管理晶片(PMIC)供應商Dialog也恐將失去蘋果公司的晶片供應合同,Dialog Semiconductor的股價也下跌了超過三分之一。對個股的買賣點把握不好,不會選牛股,想學習個股技術的可以,,,與此同時,蘋果拋棄了三家臺灣供應商,關威馨:hky945 一起交流學習個股。包括友達在內共有三家臺廠遭排除,谷崧精密工業和兆利科技也掉出蘋果200大供應鏈名單之外。
同期,有訊息顯示,蘋果想要收購東芝快閃記憶體,蘋果也想自己掌控快閃記憶體技術,也有分析師表示,蘋果下一個要“拋棄”的廠商,很可能是新思國際,因此,我們看到,蘋果的供應鏈模式與策略其實開始有了變化。
蘋果拋棄供應商,最直接的反應是供應商的股價與利潤會大跌。這種“蘋果風險折現”效應事實上很早就出現了。很早之前臺灣的觸控螢幕製造商宸鴻長期為iPhone與iPad生產螢幕,而業績股價扶搖而上成為觸控螢幕領導者,但當後來蘋果滋生不安全感推行多供應商策略,將訂單分散到夏普、東芝、LG、三星等供應商時,使得宸鴻股價暴跌。
供應商的風險來自於,蘋果過於強勢,而自身對蘋果過於依賴,一般來說,蘋果會與供應鏈相關廠商簽訂排他性的技術和產品協議,這對於行業來說,供應商獨家技術基本就給了蘋果,不利於行業創新技術的共享與進步,對供應商來說,這也意味著將自身的技術與產品利潤與風險完全託付給蘋果,這是當前蘋果供應商處於極度被動的重要原因。
蘋果之所以要對供應商痛下狠手也是源於蘋果的棋局與供應鏈策略開始產生了變化。甚至可以說,蘋果在硬體策略上,正在逐步向三星靠攏。眾所周知,三星是垂直產業鏈多元化經營策略,對於晶片、記憶體、電池、螢幕面板等手機研發製造的關鍵元器件都有完善的佈局,即便是去年三星發生了Note7事件發生,但三星面板、晶片、半導體等上游零部件業務依然成為三星電子的多個盈利支柱。而在下一波OLED螢幕全面升級的潮流中,三星幾乎又壟斷了OLED螢幕的產能與訂單。
所以說,三星由於基於硬體產業鏈有著全面的掌控力,因此在當前手機創新中總有亮眼的創新表現,而蘋果正是因為龐大的供應商體系分散在全球各地,導致其很難對於硬體有絕對的掌控力,也很難達成一種軟硬體整合效應,在創新力上頻頻遭遇行業與使用者的質疑。
因此,蘋果想做出改變,把某些產品和技術轉移到公司內部,進一步加強蘋果的控制力和靈活性,掌控產業鏈當中更多的關鍵技術與零部件。雖然蘋果供應商也能給蘋果帶來豐厚的利潤,也同樣在為蘋果開發先進的零部件技術產品並優先給到蘋果,但一個事實卻是,蘋果如果用資金買斷或者自供這些新技術產品,是不是更加一勞永逸而無後顧之憂?
也就是說,蘋果從此前讓全產業鏈享受它來帶來的紅利開始要將其中一部分紅利完全劃歸自己所有,在當前,從元器件成本到美元匯率波動,手機供應鏈上的人力成本也在上漲、蘋果完全由自己掌控並且自給自足,就能掌控議價上的主動權,也就是說透過更多的自主定製各種元件,可以放大蘋果當前的生態優勢,讓軟硬體融合創新更為順暢,並壓低成本。而不是像去年那樣,蘋果因為利潤問題向供應商壓價,而遭遇日月光半導體制造公司、富士康集團旗下公司等一眾供應商反對。
而蘋果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關鍵元件的自研開發,可能將推動其硬體效能與創新上更有成效,在晶片上就是一個例子。在當前來看,蘋果 A 系列晶片事實上具備著業內最強的單執行緒 CPU 效能,並且超過了公版 ARM 設計規定的數字,每一代都在提升,它的好處在於,可以為每執行緒應用提供更高的效能。
另外我們還會發現,蘋果若要挖掘新市場以及打造創新型產品,它可能就需要自己來打造獨家的硬體而不是尋求外部供應商。打造獨家硬體,蘋果往往會透過收購來讓產品與技術完全為己所用。蘋果很早前收購的Passif Semiconductor 公司擁有低能量通訊晶片,蘋果去年推出的AirPods就用到了這種獨家晶片。而蘋果能夠在 iPhone上構建自身指紋識別模組也有賴於當年收購的 AuthenTec 公司,因此擁有了該公司的指紋感測器和晶片組技術。
另外,在許多分析師談到蘋果為什麼很可能會“拋棄”新思國際時,分析師約翰·維恩表示,使用並最佳化自家的內部解決方案,蘋果就能夠對內部圖形引擎的效能和能耗進行最佳化。另外,目前蘋果當前主要使用來自高通或英特爾的獨立調變解調器解決方案,但當前蘋果與高通互撕背後,其實是蘋果自主研發調變解調器的實力與底氣,據說蘋果這個的專案的研發已經曠日持久,2018 年以後就準備改用自己研發的 4G 調變解調器了。同期,有訊息表示蘋果欲收購東芝快閃記憶體,想自己掌控快閃記憶體技術。
另外,蘋果的半導體業務也發展的有聲有色,ICInsight統計顯示,2016年,蘋果自身的半導體銷售額接近6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4位,比專注於IC設計的英偉達、瑞薩、安森美和專注於晶圓代工的UMC、格芯都高。因此在半導體領域,英國半導體公司Imagination被拋棄就不足為奇了,蘋果當前在半導體領域羽翼已豐,自研可以加強對於產品的成本與產品最佳化控制管理。
從目前來看,在蘋果的供應商體系中,即便是蘋果可以輕易拋棄掉其他很多供應商,但當前最為依賴無法拋棄的無疑是三星與富士康。今年全球5.5億片的OLED產能大都控制在三星手裡,而富士康則是蘋果當前高度依賴的供應商。蘋果沒有自己的工廠,大部分生產iPhone的工廠都在富士康旗下;蘋果沒有自己的廉價勞動力以及大量的熟練技工,但富士康擁有超過100萬勞工與成千上萬的熟練技工,蘋果幾乎完全依賴於富士康的工廠與便宜勞工,蘋果擁有技術與專利,但製造技術在富士康等供應商手裡。
但從當前蘋果對供應商的策略來看,蘋果最終的路線也會逐步降低對這兩家的依賴。比如當前蘋果在拿下三星的OLED訂單之外,還在請求LG為iPhone 8提供OLED螢幕。在富士康代工之外,也在暗中扶持緯創,並欽點緯創在印度代工iPhone。
從當前來看,蘋果的供應鏈策略或許是一種預謀已久的棋局,即在早期的蘋果不具備特定領域的技術時,就會提供資金扶持供應商進行排他的研發,而蘋果自己也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了就自己拿下。在當前,蘋果研發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以20億美元的規模增長,幾乎佔到收入的5%,而當蘋果逐步搞定了各領域的核心技術時,再慢慢踢掉部分供應商,開始做垂直產業鏈整合模式。
在過去,蘋果一手打造的共存共榮的供應鏈模式推動了許多關鍵供應商的收益並且讓供應商得到了不少好處,包括不斷升級技術,獲得利潤,但與此同時,蘋果一手扶持起來的供應商在不斷進步,也讓蘋果的競爭對手們進步並獲益。
因此,蘋果要自供的領域從CPU,到GPU,再到電源管理IC,基帶晶片,PMIC、AP、藍芽晶片甚至可能再到快閃記憶體,Mac晶片及感測器。不斷收緊對核心元器件的控制,就是不願意將自身的在部分供應商身上的研發投入,也讓競爭對手享受到這些技術進步的紅利,給他人做了嫁衣。蘋果自身拿下這些技術環節,慢慢建立完整的製造體系,就能在技術專利授權等方面不再受制於人並且將技術封閉壟斷起來,可以掣肘其他廠商的技術進步或者技術領先的時間視窗。
其實仔細一想,蘋果當前可能要逐步在硬體供應鏈環節走三星的垂直一體化整合路子,當然這也是早期日本零部件生產商的路子,這也意味著蘋果思維的變化,開始慢慢的從輕量化路線走向重資產模式。這體現出,當蘋果難以透過自身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來完成新技術與創新轉變並且降低成本控制元器件供應的時候,蘋果開始考慮透過打造更多的內部元件和較少的供應商來激發其創新體系並控制成本。
即蘋果新的路線追求的是全面掌控供應鏈,構建大而全的製造業體系,這種模式一個好處在於,它還能討好要重振美國製造業的特朗普,並且還將為部分產業鏈回遷美國創造條件,另外,還可以更好的將軟硬體融合推進可能會激發更大的創新與產品體驗而打破當前蘋果創新乏力的僵局,將盡可能多的技術和生產流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將技術提升與專利做到難以複製性的獨家技術壟斷,為蘋果帶來更多的技術紅利與時間視窗,繼而更好的掌控利潤。
這其實背後體現出蘋果在尋求自身進步的過程中,把自身的商業模式走的越來越封閉,這體現出蘋果對於未來的焦慮正在加深,而不斷拋棄供應商,就是這種焦慮的階段性體現。
這種模式雖然能更深的掌握核心供應鏈,並且未來在關鍵技術上可能會跑在Android廠商的前面,但攤子鋪的太大可能也會帶來另一個麻煩就是導致硬體製造體系過於臃腫而喪失更大的靈活性。它的缺點在於,優勢和劣勢全部包裹起來,一旦出現問題,也不知道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往往會造成巨大包袱。
它的負面效應還在於,它會逐步給蘋果的供應商體系帶來恐慌並降低蘋果供應商的忠誠度。側重於降低成本和控制元件的供應來守住自己的江山與利潤,往往會更容易忽略並難以跟進市場的重大變化與趨勢,當供應鏈廠商人人自危謀求蘋果之外的其他選項,會給蘋果當前的供應鏈體系帶來不穩定因素與一些不確定性的隱患,當年諾基亞就是典型案例。蘋果想要把一切抓在手裡,但並不意味著能如願掌控一切。
蘋果日前對供應商動作頻頻,不久前宣佈停止在iPhone和其它裝置中使用英國晶片設計公司Imagination的技術處理圖形,蘋果供應商Imagination股價一度下跌70%。其次是有訊息透露蘋果已經自主設計電源管理積體電路,蘋果的電源管理晶片(PMIC)供應商Dialog也恐將失去蘋果公司的晶片供應合同,Dialog Semiconductor的股價也下跌了超過三分之一。對個股的買賣點把握不好,不會選牛股,想學習個股技術的可以,,,與此同時,蘋果拋棄了三家臺灣供應商,關威馨:hky945 一起交流學習個股。包括友達在內共有三家臺廠遭排除,谷崧精密工業和兆利科技也掉出蘋果200大供應鏈名單之外。
同期,有訊息顯示,蘋果想要收購東芝快閃記憶體,蘋果也想自己掌控快閃記憶體技術,也有分析師表示,蘋果下一個要“拋棄”的廠商,很可能是新思國際,因此,我們看到,蘋果的供應鏈模式與策略其實開始有了變化。
蘋果拋棄供應商,最直接的反應是供應商的股價與利潤會大跌。這種“蘋果風險折現”效應事實上很早就出現了。很早之前臺灣的觸控螢幕製造商宸鴻長期為iPhone與iPad生產螢幕,而業績股價扶搖而上成為觸控螢幕領導者,但當後來蘋果滋生不安全感推行多供應商策略,將訂單分散到夏普、東芝、LG、三星等供應商時,使得宸鴻股價暴跌。
供應商的風險來自於,蘋果過於強勢,而自身對蘋果過於依賴,一般來說,蘋果會與供應鏈相關廠商簽訂排他性的技術和產品協議,這對於行業來說,供應商獨家技術基本就給了蘋果,不利於行業創新技術的共享與進步,對供應商來說,這也意味著將自身的技術與產品利潤與風險完全託付給蘋果,這是當前蘋果供應商處於極度被動的重要原因。
蘋果之所以要對供應商痛下狠手也是源於蘋果的棋局與供應鏈策略開始產生了變化。甚至可以說,蘋果在硬體策略上,正在逐步向三星靠攏。眾所周知,三星是垂直產業鏈多元化經營策略,對於晶片、記憶體、電池、螢幕面板等手機研發製造的關鍵元器件都有完善的佈局,即便是去年三星發生了Note7事件發生,但三星面板、晶片、半導體等上游零部件業務依然成為三星電子的多個盈利支柱。而在下一波OLED螢幕全面升級的潮流中,三星幾乎又壟斷了OLED螢幕的產能與訂單。
所以說,三星由於基於硬體產業鏈有著全面的掌控力,因此在當前手機創新中總有亮眼的創新表現,而蘋果正是因為龐大的供應商體系分散在全球各地,導致其很難對於硬體有絕對的掌控力,也很難達成一種軟硬體整合效應,在創新力上頻頻遭遇行業與使用者的質疑。
因此,蘋果想做出改變,把某些產品和技術轉移到公司內部,進一步加強蘋果的控制力和靈活性,掌控產業鏈當中更多的關鍵技術與零部件。雖然蘋果供應商也能給蘋果帶來豐厚的利潤,也同樣在為蘋果開發先進的零部件技術產品並優先給到蘋果,但一個事實卻是,蘋果如果用資金買斷或者自供這些新技術產品,是不是更加一勞永逸而無後顧之憂?
也就是說,蘋果從此前讓全產業鏈享受它來帶來的紅利開始要將其中一部分紅利完全劃歸自己所有,在當前,從元器件成本到美元匯率波動,手機供應鏈上的人力成本也在上漲、蘋果完全由自己掌控並且自給自足,就能掌控議價上的主動權,也就是說透過更多的自主定製各種元件,可以放大蘋果當前的生態優勢,讓軟硬體融合創新更為順暢,並壓低成本。而不是像去年那樣,蘋果因為利潤問題向供應商壓價,而遭遇日月光半導體制造公司、富士康集團旗下公司等一眾供應商反對。
而蘋果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關鍵元件的自研開發,可能將推動其硬體效能與創新上更有成效,在晶片上就是一個例子。在當前來看,蘋果 A 系列晶片事實上具備著業內最強的單執行緒 CPU 效能,並且超過了公版 ARM 設計規定的數字,每一代都在提升,它的好處在於,可以為每執行緒應用提供更高的效能。
另外我們還會發現,蘋果若要挖掘新市場以及打造創新型產品,它可能就需要自己來打造獨家的硬體而不是尋求外部供應商。打造獨家硬體,蘋果往往會透過收購來讓產品與技術完全為己所用。蘋果很早前收購的Passif Semiconductor 公司擁有低能量通訊晶片,蘋果去年推出的AirPods就用到了這種獨家晶片。而蘋果能夠在 iPhone上構建自身指紋識別模組也有賴於當年收購的 AuthenTec 公司,因此擁有了該公司的指紋感測器和晶片組技術。
另外,在許多分析師談到蘋果為什麼很可能會“拋棄”新思國際時,分析師約翰·維恩表示,使用並最佳化自家的內部解決方案,蘋果就能夠對內部圖形引擎的效能和能耗進行最佳化。另外,目前蘋果當前主要使用來自高通或英特爾的獨立調變解調器解決方案,但當前蘋果與高通互撕背後,其實是蘋果自主研發調變解調器的實力與底氣,據說蘋果這個的專案的研發已經曠日持久,2018 年以後就準備改用自己研發的 4G 調變解調器了。同期,有訊息表示蘋果欲收購東芝快閃記憶體,想自己掌控快閃記憶體技術。
另外,蘋果的半導體業務也發展的有聲有色,ICInsight統計顯示,2016年,蘋果自身的半導體銷售額接近6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4位,比專注於IC設計的英偉達、瑞薩、安森美和專注於晶圓代工的UMC、格芯都高。因此在半導體領域,英國半導體公司Imagination被拋棄就不足為奇了,蘋果當前在半導體領域羽翼已豐,自研可以加強對於產品的成本與產品最佳化控制管理。
從目前來看,在蘋果的供應商體系中,即便是蘋果可以輕易拋棄掉其他很多供應商,但當前最為依賴無法拋棄的無疑是三星與富士康。今年全球5.5億片的OLED產能大都控制在三星手裡,而富士康則是蘋果當前高度依賴的供應商。蘋果沒有自己的工廠,大部分生產iPhone的工廠都在富士康旗下;蘋果沒有自己的廉價勞動力以及大量的熟練技工,但富士康擁有超過100萬勞工與成千上萬的熟練技工,蘋果幾乎完全依賴於富士康的工廠與便宜勞工,蘋果擁有技術與專利,但製造技術在富士康等供應商手裡。
但從當前蘋果對供應商的策略來看,蘋果最終的路線也會逐步降低對這兩家的依賴。比如當前蘋果在拿下三星的OLED訂單之外,還在請求LG為iPhone 8提供OLED螢幕。在富士康代工之外,也在暗中扶持緯創,並欽點緯創在印度代工iPhone。
從當前來看,蘋果的供應鏈策略或許是一種預謀已久的棋局,即在早期的蘋果不具備特定領域的技術時,就會提供資金扶持供應商進行排他的研發,而蘋果自己也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了就自己拿下。在當前,蘋果研發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以20億美元的規模增長,幾乎佔到收入的5%,而當蘋果逐步搞定了各領域的核心技術時,再慢慢踢掉部分供應商,開始做垂直產業鏈整合模式。
在過去,蘋果一手打造的共存共榮的供應鏈模式推動了許多關鍵供應商的收益並且讓供應商得到了不少好處,包括不斷升級技術,獲得利潤,但與此同時,蘋果一手扶持起來的供應商在不斷進步,也讓蘋果的競爭對手們進步並獲益。
因此,蘋果要自供的領域從CPU,到GPU,再到電源管理IC,基帶晶片,PMIC、AP、藍芽晶片甚至可能再到快閃記憶體,Mac晶片及感測器。不斷收緊對核心元器件的控制,就是不願意將自身的在部分供應商身上的研發投入,也讓競爭對手享受到這些技術進步的紅利,給他人做了嫁衣。蘋果自身拿下這些技術環節,慢慢建立完整的製造體系,就能在技術專利授權等方面不再受制於人並且將技術封閉壟斷起來,可以掣肘其他廠商的技術進步或者技術領先的時間視窗。
其實仔細一想,蘋果當前可能要逐步在硬體供應鏈環節走三星的垂直一體化整合路子,當然這也是早期日本零部件生產商的路子,這也意味著蘋果思維的變化,開始慢慢的從輕量化路線走向重資產模式。這體現出,當蘋果難以透過自身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來完成新技術與創新轉變並且降低成本控制元器件供應的時候,蘋果開始考慮透過打造更多的內部元件和較少的供應商來激發其創新體系並控制成本。
即蘋果新的路線追求的是全面掌控供應鏈,構建大而全的製造業體系,這種模式一個好處在於,它還能討好要重振美國製造業的特朗普,並且還將為部分產業鏈回遷美國創造條件,另外,還可以更好的將軟硬體融合推進可能會激發更大的創新與產品體驗而打破當前蘋果創新乏力的僵局,將盡可能多的技術和生產流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將技術提升與專利做到難以複製性的獨家技術壟斷,為蘋果帶來更多的技術紅利與時間視窗,繼而更好的掌控利潤。
這其實背後體現出蘋果在尋求自身進步的過程中,把自身的商業模式走的越來越封閉,這體現出蘋果對於未來的焦慮正在加深,而不斷拋棄供應商,就是這種焦慮的階段性體現。
這種模式雖然能更深的掌握核心供應鏈,並且未來在關鍵技術上可能會跑在Android廠商的前面,但攤子鋪的太大可能也會帶來另一個麻煩就是導致硬體製造體系過於臃腫而喪失更大的靈活性。它的缺點在於,優勢和劣勢全部包裹起來,一旦出現問題,也不知道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往往會造成巨大包袱。
它的負面效應還在於,它會逐步給蘋果的供應商體系帶來恐慌並降低蘋果供應商的忠誠度。側重於降低成本和控制元件的供應來守住自己的江山與利潤,往往會更容易忽略並難以跟進市場的重大變化與趨勢,當供應鏈廠商人人自危謀求蘋果之外的其他選項,會給蘋果當前的供應鏈體系帶來不穩定因素與一些不確定性的隱患,當年諾基亞就是典型案例。蘋果想要把一切抓在手裡,但並不意味著能如願掌控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