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904781156026
-
2 # 使用者8832749094819
巴勒斯坦建國,國土與以色列的許多地方重合,會極大地損害以色列的國家和猶太人希伯來民族的利益,而美國的大財團是以猶太人為主的(如洛克菲勒及摩根財團),財團在幕後操縱美國的政治遊戲。 而且巴勒斯坦政治團體內的宗教極端組織盛行,極端的穆斯林是反對西方文明的,與西方的文化衝突嚴重,與伊朗的穆斯林運動暗合,對美國來說是干擾他中東秩序的一塊絆腳石,所以斷不會支援巴勒斯坦建國。
巴勒斯坦是不同意以色列建國的。1947年9月,聯合國提出並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181號決議,規定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於將1948年8月結束,隨後,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根據決議,佔總人口少數的猶太人分得1.49萬平方公里,這片領土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絕大多數的淡水資源,還都是比較肥沃的平原。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只分得1.12萬平方公里,並且多是貧瘠的丘陵,首尾還被分成三塊。
對於向來以主人自居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來說,這顯然是是無法接受的。
很明顯,決議是以犧牲巴勒斯坦人民權益為代價的大國間的權利交易。
此時,受了一千多年的氣的猶太人終於迎來了春天,佔著了個大便宜,第一時間表示擁護決議,開始高高興興的籌備建國。
阿拉伯人這邊呢,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紛紛舉行示威,抵制決議,反對分治。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雅法、特拉維夫等地掀起了激烈的反抗運動。甚至爆發了多起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激烈武裝衝突。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佈建立。幾個小時後,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對以宣戰,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之後的五、六、七、八十年代,以色列和阿拉伯鄰居們又爆發了數次中1947年9月,聯合國提出並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181號決議,規定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於將1948年8月結束,隨後,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根據決議,佔總人口少數的猶太人分得1.49萬平方公里,這片領土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絕大多數的淡水資源,還都是比較肥沃的平原。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只分得1.12萬平方公里,並且多是貧瘠的丘陵,首尾還被分成三塊。
對於向來以主人自居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來說,這顯然是是無法接受的。
很明顯,決議是以犧牲巴勒斯坦人民權益為代價的大國間的權利交易。
此時,受了一千多年的氣的猶太人終於迎來了春天,佔著了個大便宜,第一時間表示擁護決議,開始高高興興的籌備建國。
阿拉伯人這邊呢,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紛紛舉行示威,抵制決議,反對分治。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雅法、特拉維夫等地掀起了激烈的反抗運動。甚至爆發了多起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激烈武裝衝突。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佈建立。幾個小時後,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對以宣戰,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之後的五、六、七、八十年代,以色列和阿拉伯鄰居們又爆發了數次中東戰爭。無論開始以色列面臨著多麼被動的局面,最後都以以軍完勝告終,順便又佔領了大量領土(目前領土跟北京市面積差不多大),並且完全控制了三教(猶太、基督、伊斯蘭)聖地——耶路撒冷。
當初巴勒斯坦人不同意按照決議建國,是嫌地盤分得少。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在的巴勒斯坦人控制區,比之前181號決議又縮水了好幾倍,還被切割的互不相連,更是沒法提建國的事兒了。
甚至,進入本世紀後,巴勒斯坦人也不怎麼指望聯合國那套破嘴皮子的“建國方案”了。據2015年據英國《泰晤士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已經放棄建國希望的巴勒斯坦人數量創下新高,三分之二的人寧願選擇武裝起義,而不是透過聯合國和以色列談判。
不過,除了這些表層原因以外,問題也出在巴勒斯坦人自身,和那些“號稱”一直在幫襯自己,實際上“各懷鬼胎”的阿拉伯大哥們身上。
第一、巴勒斯坦民族組織本身不成熟,自己力量不夠,選的靠山也不靠譜。
最早他們設想的是追隨大敘利亞主義,靠敘利亞建國,準備和敘利亞建立一個國家,事實證明,自己高估了敘利亞的本領;進入上世紀50年代,巴勒斯坦又轉而依靠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將建國希望寄託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設想,最後發現阿拉伯民族主義也靠不住;進入本世紀,伊拉克政權被巔峰,成了美國的勢力範圍,阿拉伯之春又搞得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家亂成一鍋粥,敘利亞內戰,自身都難保。
靠山山倒,靠水水乾,靠自己還沒這麼大的本領。雖然曾有個阿拉法特在奔走呼號,還在克林頓的懷裡跟以色列的拉賓握了手。無奈身單力薄,隨著拉賓的遇刺和阿拉法特的離奇去世,巴以之間和解更加無望。兩人握手帶來的曙光只是假象。
第二、巴勒斯坦的內部矛盾重重,不夠團結。巴勒斯坦出現了多個政治派別,他們各自擁有相對獨立的政治勢力和武裝,想法和目標自然也各不相同,動不動還來個內訌,其中,巴解組織和哈馬斯的矛盾最為尖銳。
第三、美國和西方國家偏袒以色列,明裡暗裡的給巴勒斯坦建國”拆臺”。
這當然與美國國內猶太人的壓力有關。比如,特朗普當初競選時曾承諾猶太金主,任內要把美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結果,去年不管不顧的,還真遷了。在一片抗議聲中,儀式也搞得轟轟烈烈的,特朗普以影片方式致辭,美國副國務卿、財政部長以及伊萬卡兩口子都去捧場。
2018年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正式遷往耶路撒冷的行為,被視為對巴勒斯坦人的建國夢——“建立整個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赤裸裸的打擊和蔑視,甚至愚弄。同日,加沙等多地發生了流血衝突,伊朗和以色列也互相仍了好幾天導彈,巴以衝突愈發不可調和。
此外,隨著以色列勢力的不斷壯大,對巴勒斯坦建國態度也越來越強硬。
不過,貌似以色列人報復的物件選的不太妥當,猶太人的真正的苦難並非阿拉伯人造成(歷史上歐洲,尤其是西歐,才是殘害猶太人的主要場所)。相反,近代歷史上,多數時候,阿拉伯人對建國前的猶太人也算得上仗義。
目前,在這種長期“以暴制暴”的局勢下,以色列猶如一個強勢的獵人處於狼群之中,逼著自己必須強大,不能衰弱,不能生病,甚至不能打瞌睡,時刻盯梢著巴勒斯坦地區,想想也挺累的慌。教(猶太、基督、伊斯蘭)聖地——耶路撒冷。
當初巴勒斯坦人不同意按照決議建國,是嫌地盤分得少。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在的巴勒斯坦人控制區,比之前181號決議又縮水了好幾倍,還被切割的互不相連,更是沒法提建國的事兒了。
甚至,進入本世紀後,巴勒斯坦人也不怎麼指望聯合國那套破嘴皮子的“建國方案”了。據2015年據英國《泰晤士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已經放棄建國希望的巴勒斯坦人數量創下新高,三分之二的人寧願選擇武裝起義,而不是透過聯合國和以色列談判。
不過,除了這些表層原因以外,問題也出在巴勒斯坦人自身,和那些“號稱”一直在幫襯自己,實際上“各懷鬼胎”的阿拉伯大哥們身上。
第一、巴勒斯坦民族組織本身不成熟,自己力量不夠,選的靠山也不靠譜。
最早他們設想的是追隨大敘利亞主義,靠敘利亞建國,準備和敘利亞建立一個國家,事實證明,自己高估了敘利亞的本領;進入上世紀50年代,巴勒斯坦又轉而依靠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將建國希望寄託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設想,最後發現阿拉伯民族主義也靠不住;進入本世紀,伊拉克政權被巔峰,成了美國的勢力範圍,阿拉伯之春又搞得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家亂成一鍋粥,敘利亞內戰,自身都難保。
靠山山倒,靠水水乾,靠自己還沒這麼大的本領。雖然曾有個阿拉法特在奔走呼號,還在克林頓的懷裡跟以色列的拉賓握了手。無奈身單力薄,隨著拉賓的遇刺和阿拉法特的離奇去世,巴以之間和解更加無望。兩人握手帶來的曙光只是假象。
第二、巴勒斯坦的內部矛盾重重,不夠團結。巴勒斯坦出現了多個政治派別,他們各自擁有相對獨立的政治勢力和武裝,想法和目標自然也各不相同,動不動還來個內訌,其中,巴解組織和哈馬斯的矛盾最為尖銳。
第三、美國和西方國家偏袒以色列,明裡暗裡的給巴勒斯坦建國”拆臺”。
這當然與美國國內猶太人的壓力有關。比如,特朗普當初競選時曾承諾猶太金主,任內要把美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結果,去年不管不顧的,還真遷了。在一片抗議聲中,儀式也搞得轟轟烈烈的,特朗普以影片方式致辭,美國副國務卿、財政部長以及伊萬卡兩口子都去捧場。
2018年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正式遷往耶路撒冷的行為,被視為對巴勒斯坦人的建國夢——“建立整個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赤裸裸的打擊和蔑視,甚至愚弄。同日,加沙等多地發生了流血衝突,伊朗和以色列也互相仍了好幾天導彈,巴以衝突愈發不可調和。
此外,隨著以色列勢力的不斷壯大,對巴勒斯坦建國態度也越來越強硬。
不過,貌似以色列人報復的物件選的不太妥當,猶太人的真正的苦難並非阿拉伯人造成(歷史上歐洲,尤其是西歐,才是殘害猶太人的主要場所)。相反,近代歷史上,多數時候,阿拉伯人對建國前的猶太人也算得上仗義。
目前,在這種長期“以暴制暴”的局勢下,以色列猶如一個強勢的獵人處於狼群之中,逼著自己必須強大,不能衰弱,不能生病,甚至不能打瞌睡,時刻盯梢著巴勒斯坦地區,想想也挺累的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