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62127250678

    值得後人深思的吳越王奇聞軼事

    錢鏐被封為吳越王后,衣錦還鄉,祭掃墳墓,效法劉邦,大宴家鄉父老。席間,錢鏐拿起酒杯,也學劉邦的《大風歌》,作《還鄉歌》:“三節還鄉兮掛錦衣,吳越一王駟馬歸。臨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愛曰輝。父老遠近來相隨,家人鄉眷兮會時稀。鬥牛光起兮天無欺!”可惜,鄉民卻不懂歌中之意。由是,錢鏐再用土語高唱:“你輩見儂底歡喜?別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儂心子裡!”歌罷,滿座叫好。

    錢鏐還有不少奇聞軼事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一曰警枕粉盤:錢鏐長期生活在混亂動盪的環境裡,養成了一種保持警惕的習慣。為了不讓自己睡得太熟,他用一段滾圓的木頭做枕頭,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著它休息,如果睡熟了,頭從枕上滑下,人也驚醒過來了。為了防範侍衛夜間貪睡失職,錢鏐還常向城牆之外發射彈丸,以期他們提高警惕。此外,錢鏐還在臥室裡放了一個盛著粉的盤子,夜裡想起什麼事,就立刻起來在粉盤上記下來,免得白天忘記。

    二曰錢王弭謗:錢鏐成為吳越王后,大興土木,晝夜不停,士兵都有怨言。有人在在大門上寫道:“沒了期,侵早起,抵暮歸。”錢鏐看到後,不怒且喜,命小吏在旁邊又加了一句:“沒了期,春衣才罷又冬衣。”怨言頓時消失。

    三曰錢王射潮:錢鏐治理杭州時,因為湧潮洶湧,錢塘江海堤總也修築不成,部下都認為是潮神作怪。錢鏐於是在八月十八在錢塘江前佈置一萬名弓箭手,並聲稱“假如潮水再來,那就不要怪我手下無情!”可是潮神並沒有理睬錢鏐的警告。一會兒,但見遠遠一條白線,飛速滾來,錢鏐命萬箭齊發,直射潮頭。那潮頭只好彎彎曲曲地逃走,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直到今天,江水還彎彎曲曲地向前流去,象個“之”字,因此,後人又叫這個地方為“之江”。

    四曰知我罪我:錢鏐晚年與僚屬們談起杭州城的變化,眾人盛讚杭城邑屋繁會,江山雕麗,湖海形勝,為天下稀有,全都是大王數十年精心治理之力也。錢鏐卻很清醒,他說:“千百年後,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苟得之於人而損之己者,吾無愧歟!”

    對錢鏐的總體評價,史家也存在著不同看法:《吳越備史》稱錢鏐“自奉節儉,衣服衾被,皆用綢布,非公宴惟瓷磚漆器而已。恭穆夫人嘗以王寢帳隳裂,乃上青絹帳請易之。王曰:‘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但慮後代皆施錦繡耳。此帳雖故,猶可蔽風。’竟不易。”

    但《舊五代史》說他不是節儉之人“在杭州垂四十年,窮奢極貴。”既稱頌錢鏐建設杭州的功績,“鑿石填江,又平江中羅剎石,悉起臺榭,廣郡郭週三十里,邑屋之繁會,江山之雕麗,實江南之勝概也”。又說他“季年荒恣” 。

    《新五代史》是這樣評價錢鏐的:“錢氏兼有兩浙幾百年,其人比諸國號為怯弱,而俗喜淫侈,偷生工巧,自鏐世常重斂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雞魚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責其負,則諸案史各持其簿列於廷;凡一簿所負,唱其多少,量為笞數,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猶積數十,多者至笞百餘,人尤不勝其苦。又多掠得嶺海商賈寶貨。當五代時,常貢奉中國不絕。” 歐陽修認為錢鏐對百姓也非常苛刻,“重斂其民以事奢僭”,百姓家的雞魚卵鷇,官府也要派人每天到他們家取。如有拖欠,就記在賬本上,以所欠多少,量為笞數,“少者猶積數十,多者至笞百餘,人尤不勝其苦。”

    儘管史家對錢鏐的評價有著分歧,但錢鏐終其一生,沒有和中原王朝發生過對抗,在五代更迭之際,錢鏐也沒有趁中原動亂,南面稱帝。期間雖然曾與後唐莊宗時的權臣郭崇韜,明宗時的安重誨發生過一些摩擦,但奉中原王朝為正朔的基本原則沒有絲毫髮生過動搖。

    長興三年(公元932年)三月,錢鏐病重,他將部下將領、官員召入寢宮,流著淚說:“吾疾必不起,諸兒皆愚懦,誰可為帥者?”

    對錢鏐的這句話,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為錢鏐表示,“我的兒子們都很愚蠢懦弱,只怕難以擔當大任。我死後,能否從你們當中,推選一位賢德之人為吳越主帥?”這是一種試探術,試探部下們的心意,有沒有人心生異志?當著眾人的面,錢鏐把話說在前面,這個時候即使有人真有企圖,也斷然不敢表示出來,而且日後也有所忌憚。這種試探術,當年孫策、劉備臨終時都用過,效果都不錯。

    還有一種解釋是,“我的兒子們都很愚蠢懦弱,但矮子中也可拔出長子,誰比較而言可擔當主帥重任?”

    不論從何種角度來理解錢鏐的話,這些部下都不傻,錢鏐豈會將千辛萬苦打下的吳越江山拱手讓人?大家商議了一會,覺得錢鏐還是最信任當時擔任鎮海節度使的兒子錢傳瓘,於是一致推舉錢傳瓘為接班人。

    錢鏐這才放心,令人將錢元灌召來,取出印璽交給他,並告誡說:“將吏推爾,宜善守之。”又說:“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隨後閉上了眼睛,放心西去。享年八十一歲。

  • 2 # 秋江撰寫

    錢鏐被封為吳越王后,衣錦還鄉,祭掃墳墓,效法劉邦,大宴家鄉父老。席間,錢鏐拿起酒杯,也學劉邦的《大風歌》,作《還鄉歌》:“三節還鄉兮掛錦衣,吳越一王駟馬歸。臨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愛曰輝。父老遠近來相隨,家人鄉眷兮會時稀。鬥牛光起兮天無欺!”可惜,鄉民卻不懂歌中之意。由是,錢鏐再用土語高唱:“你輩見儂底歡喜?別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儂心子裡!”歌罷,滿座叫好。

    錢鏐還有不少奇聞軼事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一曰警枕粉盤:錢鏐長期生活在混亂動盪的環境裡,養成了一種保持警惕的習慣。為了不讓自己睡得太熟,他用一段滾圓的木頭做枕頭,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著它休息,如果睡熟了,頭從枕上滑下,人也驚醒過來了。為了防範侍衛夜間貪睡失職,錢鏐還常向城牆之外發射彈丸,以期他們提高警惕。此外,錢鏐還在臥室裡放了一個盛著粉的盤子,夜裡想起什麼事,就立刻起來在粉盤上記下來,免得白天忘記。

    二曰錢王弭謗:錢鏐成為吳越王后,大興土木,晝夜不停,士兵都有怨言。有人在在大門上寫道:“沒了期,侵早起,抵暮歸。”錢鏐看到後,不怒且喜,命小吏在旁邊又加了一句:“沒了期,春衣才罷又冬衣。”怨言頓時消失。

    三曰錢王射潮:錢鏐治理杭州時,因為湧潮洶湧,錢塘江海堤總也修築不成,部下都認為是潮神作怪。錢鏐於是在八月十八在錢塘江前佈置一萬名弓箭手,並聲稱“假如潮水再來,那就不要怪我手下無情!”可是潮神並沒有理睬錢鏐的警告。一會兒,但見遠遠一條白線,飛速滾來,錢鏐命萬箭齊發,直射潮頭。那潮頭只好彎彎曲曲地逃走,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直到今天,江水還彎彎曲曲地向前流去,象個“之”字,因此,後人又叫這個地方為“之江”。

    四曰知我罪我:錢鏐晚年與僚屬們談起杭州城的變化,眾人盛讚杭城邑屋繁會,江山雕麗,湖海形勝,為天下稀有,全都是大王數十年精心治理之力也。錢鏐卻很清醒,他說:“千百年後,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苟得之於人而損之己者,吾無愧歟!”

    對錢鏐的總體評價,史家也存在著不同看法:《吳越備史》稱錢鏐“自奉節儉,衣服衾被,皆用綢布,非公宴惟瓷磚漆器而已。恭穆夫人嘗以王寢帳隳裂,乃上青絹帳請易之。王曰:‘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但慮後代皆施錦繡耳。此帳雖故,猶可蔽風。’竟不易。”

    但《舊五代史》說他不是節儉之人“在杭州垂四十年,窮奢極貴。”既稱頌錢鏐建設杭州的功績,“鑿石填江,又平江中羅剎石,悉起臺榭,廣郡郭週三十里,邑屋之繁會,江山之雕麗,實江南之勝概也”。又說他“季年荒恣” 。

    《新五代史》是這樣評價錢鏐的:“錢氏兼有兩浙幾百年,其人比諸國號為怯弱,而俗喜淫侈,偷生工巧,自鏐世常重斂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雞魚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責其負,則諸案史各持其簿列於廷;凡一簿所負,唱其多少,量為笞數,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猶積數十,多者至笞百餘,人尤不勝其苦。又多掠得嶺海商賈寶貨。當五代時,常貢奉中國不絕。” 歐陽修認為錢鏐對百姓也非常苛刻,“重斂其民以事奢僭”,百姓家的雞魚卵鷇,官府也要派人每天到他們家取。如有拖欠,就記在賬本上,以所欠多少,量為笞數,“少者猶積數十,多者至笞百餘,人尤不勝其苦。”

    儘管史家對錢鏐的評價有著分歧,但錢鏐終其一生,沒有和中原王朝發生過對抗,在五代更迭之際,錢鏐也沒有趁中原動亂,南面稱帝。期間雖然曾與後唐莊宗時的權臣郭崇韜,明宗時的安重誨發生過一些摩擦,但奉中原王朝為正朔的基本原則沒有絲毫髮生過動搖。

    長興三年(公元932年)三月,錢鏐病重,他將部下將領、官員召入寢宮,流著淚說:“吾疾必不起,諸兒皆愚懦,誰可為帥者?”

    對錢鏐的這句話,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為錢鏐表示,“我的兒子們都很愚蠢懦弱,只怕難以擔當大任。我死後,能否從你們當中,推選一位賢德之人為吳越主帥?”這是一種試探術,試探部下們的心意,有沒有人心生異志?當著眾人的面,錢鏐把話說在前面,這個時候即使有人真有企圖,也斷然不敢表示出來,而且日後也有所忌憚。這種試探術,當年孫策、劉備臨終時都用過,效果都不錯。

    還有一種解釋是,“我的兒子們都很愚蠢懦弱,但矮子中也可拔出長子,誰比較而言可擔當主帥重任?”

    不論從何種角度來理解錢鏐的話,這些部下都不傻,錢鏐豈會將千辛萬苦打下的吳越江山拱手讓人?大家商議了一會,覺得錢鏐還是最信任當時擔任鎮海節度使的兒子錢傳瓘,於是一致推舉錢傳瓘為接班人。

    錢鏐這才放心,令人將錢元灌召來,取出印璽交給他,並告誡說:“將吏推爾,宜善守之。”又說:“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隨後閉上了眼睛,放心西去。享年八十一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摩羯男吵架他直接關機,不哄人,是不是不愛了?